贾宝玉最爱谁?贾宝玉最后娶了谁

贾宝玉最爱谁?

贾宝玉最爱谁?贾宝玉最后娶了谁

宝玉是一个极多情的人,他喜欢随意和丫鬟们调情,甚至还有点同性恋倾向(这在红楼梦里很常见,比如薛蟠就是一个),但是他真正爱的只有林妹妹一个!!!因为林妹妹和他志趣相投,心意相通。而对宝姐姐,他更多的是敬畏,宝钗温柔美丽,成熟稳重,不要说在封建社会,就是在现在,也是一个很好的妻子人选,可惜他不是宝玉的知己。宝钗的确很可怜,但这不是凤姐、贾母或宝玉造成的,而是封建社会造成的,多情叛逆的宝玉,思想陈旧的宝钗,多愁善感的黛玉,只能是这么个悲剧,注定是这样的悲剧,在那个社会,是必然的!

贾宝玉最后娶了谁

薛宝钗

贾宝玉简介

中文名:贾宝玉

别名:宝二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

籍贯:金陵

出生地:金陵荣国府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中国

职业:贾府公子

人物出处:《红楼梦》

配 偶:薛宝钗

红颜知己:林黛玉

诗社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富贵闲人

贾宝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男主角。他是女娲补天剩下未用的一块顽石和神瑛侍者转世真身,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贾府通称宝二爷。因衔玉而诞,系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自幼深受祖母贾母疼爱,住贾母院。十二三岁时奉元妃旨意入住大观园怡红院。他与表妹林黛玉心灵相通,互为知己,发展了一段世间少有的纯洁之爱。然在贾府家长的刻意为之下与表姐薛宝钗成婚。婚后一二年中举,旋出家,回到青埂峰。

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木石前盟、金玉良缘)是《红楼梦》三大主线之一。贾宝玉形象带有曹雪芹自传的色彩,但其本质上属于艺术虚构,是作者有意识塑造的集意淫、补天济世、正邪两赋三大美德于一身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极具创新性。

老家考证

贾宝玉老家是山西省长治市。

“女娲补天”的神话起源于山西长治市长治县上郝村天台无影山,据《潞安府志》记载:“(天台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处,高六十九丈,周二里。四周平坦,日出入胥无影。传娲皇炼石地,名望儿台。”天上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打仗,共工战败,怒触不周山(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的西山),使天柱折,还砸出个窟窿,天地间火烧不止,洪水不息,恶兽横行,给人类带来空前灾难。女娲看到人间无端遭此浩劫,心中十分难过,立志炼石补天,夜以继日炼成十二丈高、二十四丈见方的五色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用三万六千五百块五色石补好了天穹,并用“鳌足”立好“四极”,使人们重新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据<红楼梦>载:补天剩下的那一块五色石天长日久得了灵气,成了精,约60个世纪以后随“宝哥哥”下到凡间转了一圈。

身边的丫鬟

大丫环

袭人:地位极高的丫环,性格绵密,和宝玉非常的亲密,后嫁与蒋玉函。

媚人:丫环之一,只出现过一次。后高鹗出版之程高本(现通行版本)将其删除,以统一姓名。

晴雯:地位极高的丫环,性格直烈,后遭撵而死。宝玉为她写了芙蓉女儿诔。

绮霰:丫环之一,出现次数极少。也是地位高的大丫环。

麝月:温顺的丫环,受到脂批者的怜惜,宝玉为她梳过头,受到晴雯戏笑。

檀云:丫环之一,出现次数极少。后高鹗出版之程高本(现通行版本)将其删除,以统一姓名。 同时,在此处似遗失了檀云和贾宝玉的互动的章节。 第二十三回,夏夜即事: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第七十八回,芙蓉女儿诔: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两处麝月檀云并提。但实质内容却只有宝玉帮麝月对镜梳头的剧情,并没有檀云食用御香而折齿的内容。

秋纹:大丫环,因主子赏礼而沾沾自喜。排挤小红。

碧痕:大丫环,或称为碧浪,出现次数较少。排挤小红。

小丫环

茜雪:因未阻止宝玉之奶妈,喝下留给黛玉的枫露茶,遭到波及。原要撵奶妈,却不知什么缘故茜雪反被逐。据脂批八十回之后会去狱神庙探望宝玉。

紫绡:丫环之一,出现次数极少。后高鹗出版之程高本(现通行版本)将其删除,以统一姓名。

佳蕙:小丫环,出现次数极少。大约出现在提到绮霰和小红之时。

春燕:小丫环。剧情约在五十九回。 PS:何妈是芳官的干妈、春燕的母亲。但何妈却对春燕和芳官的态度极差劲。

四儿:原名芸香,袭人改蕙香,贾宝玉又改四儿。后因为说出和宝玉同生日是夫妻之话,遭贾宝玉的母亲撵出去。

柳五儿:厨娘之女。委托芳官,希望能当宝玉的丫环。原病死。后高鹗出版之程高本(现通行版本)将其复活,并在前八十回加入探望晴雯、后四十回则遭到宝玉呈错爱误认为晴雯。

小红:本名林红玉,林之孝的女儿。想要高攀,后在王熙凤手下做事,并和贾芸恋爱。据脂批八十回之后会去帮助落魄的宝玉。

女伶

芳官:活泼伶俐的女伶,后在大观园抄检时出家(晴雯、四儿此时被撵)。详见十二女伶。

性选择

贾宝玉满一周岁时,贾政想预测一下儿子未来的志向和前途,“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去抓取。这个习俗谓之“抓周”。

奇怪的是,宝玉对于那些纸、墨、笔、砚、金元宝、书本等物,“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于是,贾政勃然大怒,说:“将来酒色之徒耳”(第2回)。

当然,安排宝玉如此做,是曹雪芹出于小说内容的需要,但是,并非没有生活依据。宝玉的这种选择,其实是一种性选择,他选择的是一个朦朦胧胧的异性世界的氛围。

我们知道,在贾府陪伴和服侍女眷及孩子的,是一大群属于奴仆范畴的娇美女性。如果有“胎教”一说的话,宝玉在他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这些美丽的女性的魅力了。待到出世,奶妈、丫环日夜相伴,抱他、触摸他、逗哄他、吻他,使宝玉无时无刻不沉溺在一片美丽的女性的`海洋里。他闻到的是女性身上散发的脂粉芳香,他触到的是女性温柔绵软的身体的各个部位,他看到的是女性绮丽的衣衫和闪光的钗环,他听到的是柔弱婉丽的说话声和叮铛的环佩声,官能肆无忌惮地接受着这些来自女性世界的种种印象,印象造成刺激,刺激唤起反应,反应积累成一种经验,所以宝玉在“抓周”时,才专抓脂粉钗环,而其他的象征着读书长进、升官发财的物件,与一个周岁的孩子有什么干系呢?

这种性选择的经验,作为一种心理能量恒定地存在于宝玉的身上,及至年岁渐长,依然不减。

第19回中,袭人劝说宝玉,“再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还有更紧要的一件,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

我们会惊异于宝玉为什么喜欢吃女性嘴上擦的胭脂,其实,这是因为在儿时,丫鬟们领带着他,那些擦胭脂的嘴不时地与他的脸和嘴摩挲、亲吻,胭脂的红艳的色彩、清雅的香气和甜润的味感,给了他强烈的刺激,“胭脂”成为了一个女性鲜明的符号而储存下来。以致在后来的岁月里,宝玉吃胭脂成了他对女性世界顶礼膜拜的一个极典型的细节,从而在书中屡屡出现。

袭人要宝玉改去“爱红的毛病儿”,其实,这哪是一种对颜色的偏好呢。在古代,凡与女子接近的或亲近的事物,多冠以一个“红’字,如“红妆”、“红颜”、“红袖”、“红轿”、“红楼”、“红粉佳人”等等。因此,宝玉的爱“红”,不过是爱与之密切相关的女性,并将其极端化,成为一种移情的象征性行为,欲要其改可说是难乎哉!

倒是黛玉对宝玉的这些行为表示深切的理解,当她发现宝玉左边腮上沾着一点胭脂印时,一边用帕子替他拭擦,一边说:“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干净惹气。”

此话为知己之语。

人物评价

专家点评

贾宝玉含玉而生,幸得贾老太太的宠爱,才有了后面那戏剧般的一生。如果贾宝玉没有那块玉或者那块玉(石头)不好奇于人间的繁华世故又或者女娲娘娘补天的时候想得周全些,也许就没有那么多的郁结,也不会有金玉之言,那么贾宝玉的一生也不过如此的了了完事。但是如果终究是如果。贾宝玉注定成为《红楼梦》的主角,注定成为那“灵秀之人”“生于富贵公侯之家”“落为情痴情种”,也注定了那一场悲剧的开始。

贾宝玉在当代应该属于(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另类”的。小时侯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大了他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然而却生在一个日益衰败、后继乏人的贾府上下被看成是预想的接-班人,寄托着重振家声的厚望,贾母的慈爱、贾政的严教、王夫人的暗中关注、姐妹们的特别青睐以至丫鬟奶妈的细心照料,都或明或暗地企图把他引上读书仕进、科举成名的传统士大夫所已经走过的道路。可是他偏偏又是一个不落尘世的“奇人”。在曹雪芹笔下的他背离了士大夫的传统道路,违拗了贾氏家族的殷切期望,在人生道路和婚姻爱情生活等方面,都有一种强烈的不受任何约束的崭新的追求。他接受了贾母的厚爱、贾政的鞭笞和众姐妹丫鬟的规劝,但他毫不改变初衷,而是视仕途为禄蠢,以应酬文字为沽名钓誉,而欢喜那种脱离开封建官场和文场的自由自在的闲散生活;他不愿接受家庭对他婚姻的安排,而倾心地热恋着志同道合的表妹林黛玉。他的思想和行为无疑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他的身上虽仍有十分浓厚的贵族子弟的习惯与习气,可他仍然不失为一个贵族家庭乃至封建制度的叛逆典型。

作者特意安排从九十四回“宝玉失玉“开始到后来宝玉的疯疯癫癫,让衬托贾宝玉的背后环境呼之欲出,封建力量一手造成的悲剧被作者推到了最前台。而长辈不顾宝玉疯癫时仍对黛玉的痴情而最后导致黛玉仙逝宝玉出家的悲剧,向人们清楚地展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贵族家庭的落没落,已经到了无力规范自己的后代,以至连自己的后人也背弃自己而去了的现实!

谶语词鉴

嘲贾宝玉二首

西江月·(第三回)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说明

林黛玉初见贾宝玉,作者对宝玉的外貌作了一番描绘,接着说:“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的极确。”就是这二首。

注释

1.皮囊——外表,长相。佛家称人的躯壳为臭皮囊。   

2.草莽——杂草,无用之物。这句意思是:肚子里没有儒家那套仕途经济学问。   

3.潦倒——困顿。   

4.世务——一般社会的一套人情世故。程高本作“庶”,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务。今从甲戍、庚辰诸本。   5.文章——这里特指那些“诗云子曰”儒家书籍和八股之类的时尚之学。   

6.偏僻、乖张——偏僻,行为不端正而偏激;乖张,性情古怪。这里说宝玉言行违背社会伦理,不合中庸之道。   7.乐业——对家业感到满意。   

8.不肖——不像(肖)自己祖先的子孙,即所谓逆子。   

9.寄言——告诉。   

10.纨袴、膏粱——指代富贵人家子弟。纨袴,细绢裤。膏粱,见《好了歌注》注。   

11.莫效——不要效法。

鉴赏

这两首词里说贾宝玉是“草莽”、“愚顽”、“偏僻”、“乖张”、“无能”、“不肖”等等,看来似嘲,其实是赞,因为这些都是借封建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作者用反面文章把贾宝玉作为一个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了出来。   

在曹雪芹的时代,经宋代朱熹集注过的儒家政治教科书《四书》,已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具有莫大的权威性。贾宝玉上学时,贾政就吩咐过“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然而贾宝玉对这些“最要紧的东西”偏偏“怕读”,以至“大半夹生”,“断不能背”。这当然要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草莽”、“愚顽”、“无能”、“不肖”了。但贾宝玉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读的书却爱如珍宝;他给大观圆题额,为芙蓉女儿写诔文,也显得很有才情。在警幻仙姑的眼中,他是“天分高明,性情颖慧”。可见,思想基础不同,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也不一样。   

贾宝玉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仕宦道路,尖刻地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贾宝玉这些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偏僻”、“乖张”、“大逆不道”的言行,正是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而“那管世人诽谤”,则更是对他那种傲岸倔强的叛逆性格的颂扬。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他毕竟是一个生长在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他厌恶封建统治阶级的人情世故,不追求功名利禄,却过惯了锦衣玉食的剥削阶级生活。所以,一旦富贵云散,家道败落,也就必然“贫穷难耐凄凉”了。   

细究词意,宝玉后来不幸的遭遇,是与他始终不改其“偏僻” 、“乖张”的行为有关的(当然,贾府之败还与王熙凤等人的劣迹有关)。他挨父亲板子那次,贾环告他逼淫母婢,这还不过是“手足耽耽小动唇舌”,然已足使“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旦真正遭到“世人诽谤”,后来当然要严重得多。袭人曾因宝玉“心迷”黛玉,错向她诉说了“肺腑”之言,而“吓得魄消魂散”,禁不住掉泪暗想:“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如何处置,方可免此丑祸!”(第三十二回)看来,在曹雪芹笔下,这个所谓“不才之事”和由此招来的“丑祸”确是没有能够避免,因此宝玉才会落到我们在《好了歌注》中已说过的那种“贫穷难耐凄凉”的境地。   

宝玉惹出祸来,“累及爹娘”,这才叫做“孽根祸胎”,(第三回脂批:“四字是血泪水盈面,不得已,无可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才可以在这首词中用“古今不肖无双”这样重的话。倘若他如续书所写,能接受老学究讲经义的开导和钗、袭(居然还有黛玉!)的劝谏,终于去读《四书》、学时艺、考科举,改“邪”归“正”,这还能说他是“愚顽”、“偏僻”、“乖张”吗?他在“却尘缘”之前,自己既能高中乡魁,荣受朝封,光耀祖上,又生了个“贵子”继承祖业,“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怎么还能说他是“天下无能第一”呢?该说他“于国于家有望”才是!从封建观点看,如此终于没有“辜负”“天恩祖德”、“师友规训”的回头浪子,岂不正可作为“纨绔与膏梁”效法的榜样吗?可见,续书所写违背了曹雪芹写贾宝玉的原意,不但使我们在理解曹雪芹这两首词时产生矛盾,而且也歪曲了《红楼梦》原来的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