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好看的清明节黑板报设计图

清明有折柳的牵挂,有荡千秋的轻松,清明节黑板报是值得我们阅读的刊物。下面是小编找来的清明节黑板报资料,一起来看下吧!

  简洁的清明节黑板报

简单好看的清明节黑板报设计图

简单好看的清明节黑板报设计图 第2张

简单好看的清明节黑板报设计图 第3张

简单好看的清明节黑板报设计图 第4张

简单好看的清明节黑板报设计图 第5张

  清明节黑板报资料

  代人扫墓让清明扫墓的意涵变味

清明将至,扫墓成热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代人扫墓成为一种新的扫墓。哀乐环绕,西装革履的男子手捧鲜花,表情肃穆,穿过一排排黑色大理石墓碑基座,在一座墓碑前站定,弯腰、献花、鞠躬。这是近日发生在南京市雨花台功德园的一幕。清明节前夕,这一南京最大的公墓推出“代客扫墓”服务,并在线直播全程

既代人扫墓,少了被替代者的舟车劳顿之苦,乃至可能经济等方面还很划算,而且还设身处地地开通密码扫墓微信直播,除却了一些人到底有没有及时代扫和消息泄露的困扰。但笔者以为,这看似考虑周到、温暖又温馨的“代人扫墓”,是一种时髦的现代行事方式和自由,可之于清明扫墓的原本意义,如此只涉挣钱无关敬祖的“新事物”,实则是不足取和亟待商榷的`。

众所周知,我国之所以有清明回乡祭祖扫墓的悠久传统,是因为清明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而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这些意义,也就要求清明节扫墓,必须做到基本的两点,一是诚心,二是亲赴现场。如果连亲赴现场都做不到,如何能体现诚意?如果连现场都不能至,又如何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呢?但“代人扫墓”,无疑就失却了这些要素,失却了国人清明扫墓的美好寓意,让清明扫墓的意涵变味。

  古诗词中的清明节踏青风俗

踏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都有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聚亲约友,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踏青之俗早在汉代已经形成,到了唐代更为盛行。杜甫的“江边踏表罢,回首见旌旗”即是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人们踏青归来,个个兴高采烈,家家杨柳满檐,故有“满街杨柳绿如烟,划出清明三月天”的诗句。

古人踏青,内容丰富多彩,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古迹,进行野炊,采摘百草,狩猎,放风筝等。“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这话说的在理,春天万物苏醒满目葱茏,正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踏青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在青山绿水间陶冶自己的心情。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与踏青结下了不解之缘,吟诗作赋,为春游大抒雅怀。

白居易的《钱唐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语言朴素,情景交融,钱唐湖早春的美景读之如见,呼之欲出,读诗的人仿佛要身临其境了。

宋代吴惟信的《苏真堤清明即事》却是一幅因恋春而流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春游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真可谓文情并茂,脍炙人口。像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上平湖白鹭飞。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潇鼓几船归。”孟郊的“日日出两园,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苏轼的“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莲步袅。腰支佩兰轻妙。行过上林春好”,也都是妙笔生花,各具特色。

自唐后,宋代的踏青春游愈加盛行。诗人王令就以《春游》为题,赋诗一首:“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楼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通篇诗文在盛与衰、热闹与孤独、欢乐与悲愁的对比中,把由春游而产生的独特感受意味深长地写了出来。诗人陆游春天到郊外踏青,也写下了令人心旷神怡的《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廊,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短短四句,诗人踏青时的所见所闻便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