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生历史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初中生历史创新精神 [篇1]

关于创新,《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解释的:“所谓创新,可以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完成一项新设计或新方法,或是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有创造性的人……对各种问题有高度的敏感性。这种人往往很自信、有自主能力;争强好胜,感情外在;智力兴趣广泛;特别表现在乐于去对付各种形式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乐于对付各种形式的困难与挑战”的那种意识、那种精神。

如何培养初中生历史创新精神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在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反思。

传统教育最致命的错误是以教师为中心;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其结果是极大地阻碍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因为,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对学生来说更多地意味着记忆和反复的练习以求熟练掌握某种既得的现成的知识,而不是一个思考、想象。尝试和发现的过程。加之教师对知识的咀嚼过细和一言堂,在课堂上根本就没有学生思考、想象、尝试、发现的时空和问题。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和阻碍,无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传统教育中对学生的某些不合理的统一要求,容易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很难去尝试着发表一些独特的见解,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最后必将导致学生的从众性。这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挥是非常有害的。有研究表明,从众性是与创造性有负相关的人格特征之一,从众者的智力水平低于惯于独立思考者;在认知过程中,其思维较刻板,不具流畅性,更谈不及创造性。

“教育”一词的语源本来有两层含义;①引导;②传授。但在我国的教育界强调的是:传授,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农业文明时代沿用到工业文明时代,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其消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明显。以“传授”为主的教育,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是此消彼长的,教师讲得多了,学生的主体活动相应就少了。如果在教育上一味强调“传授”型教育的话,那么其传授只能保留传统,而不能进行创新。因为“传授”型教育方式,较容易设定学习目标,也较易出教育“成果”,教师传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想象和探究的过程,结果只能是模仿与熟练掌握。而“引导”型教育由于将学习主体放在学习者这一边,教师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欲望和理解必须耐心等待,因而不仅教育成果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显现,而且对教师自身来讲教案的准备和设计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智慧。教师若完全按教科书、观念性地展开课堂教学当然是最省力的。但是,只进行单一的“传授”型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创新精神,并且有可能挫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欲望也会被剥夺。

二、要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要树立新的教学模式

1、变“静坐式”课堂为“活动式”课堂,引导学生“做中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每个人都有的。陶行知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只是由于传统教育的“统一”、“标准答案”,把儿童的这种意识慢慢地扼杀了。

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是“枯燥、没有意思的课”,是学生“最不愿意学的课”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一讲到底”,“灌”你没商量。我以为,要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的课堂教学套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学形式,激起学生“我要学”历史的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中,可让学生读、议、讲、算、唱、画、填、编、看、总结等活动学习形式,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接受状态,让儿童做中学。初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史料与观点结合,信息量大,可读性强,适合学生阅读。“读”,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提的问题,尝试阅读教材,从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议”,是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或教师提供的材料、针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或答案。“讲”指学生讲历史小故事、演讲、当小老师、讨论等,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兴趣。“算”,是让学生在必要时,算一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世界的时间,算一算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算一算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所经历的时间等,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结论。“唱”则是在学习了相关内容之后,让学生唱歌曲、听歌曲或欣赏乐曲,以提高思想教育、艺术鉴赏的`效果。“画”是让儿童画重要的文物、历史人像、历史地图草图等,满足其动手需要,加深映象。“填”,主要是指填充历史地图,增强历史空间感。“编”则是让儿童课后编习题,单元学习后编单元练习题,复习时编检测题,启发他们复习的主动性。“看”就指根据教学需要,提供条件让学生看电影或电影片断、电视片、文物模型、图片等,以再现历史。而“总结”是新课后引导学生尝试性地将所学知识总结为几个数字、几句顺口溜或是将知识结构化等,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通过“活动式”的教学,学生完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与学的过程中来,才能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培养学生“乐于对付各种形式的困难与挑战”中所说的“乐于”,就是兴趣。没有兴趣,何来创新呢?

2、变“封闭式”课堂为“开放式”课堂,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过去性。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大多数的学生,仅凭书本上的文字去了解历史,他们的认识和思想都被限制、封闭在课堂内,他们的创新精神远远没有得到发展。创新精神,首先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探求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摒弃“封闭式”的课堂,开展“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不能把学生的眼光、学生学习的知识局限在课堂内、书本内,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无边无涯的知识海洋,努力让他们知道如何去收集资料,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其创新精神。

“开放式”的教学形式主要有游览、参观、调查访问、热点讨论等方法,另外还有在图书室(馆)里或因特网上查阅资料、文献,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游览参观”主要是结合所学历史内容,组织学生游览有关的人文景观,参观历史遗址、历史博物馆、有关纪念场所,丰富其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调查访问”则是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收集有关资料,以了解历史事实、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例如:对于“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历史事件,给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学生没有亲身经历,无感性认识,书上也只是浮光掠影地介绍了一下,学生学了后,映象不深刻。为此,我让学生在一个周内,利用课余时间去调查他们的长辈,并把了解到的情况记录下来,然后再到学校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学生通过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认识到了上述运动的严重危害,达到了教育学生“以史为鉴”的目的。同时学生也了解到了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启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热点讨论”则是引导学生针对当前的时事焦点、热点问题,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资料,进行课堂讨论的教学形式。近年在教学时,本人要求学生筛选所有关台湾历史的知识,再加上学生和老师指导学生收集言论的叫嚣、中共坚定立场的谈话、两岸军事经济实力的对比等资料,对各方的目的、战与和的可能性等内容进行了讨论。

“开放式”教学的目的是使历史与现实更紧密、更直观地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学习历史为现实服务,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放式”课堂是教学的一种非常必要、重要、有益的补充。

3、变“灌输式”课堂为“探索式”课堂,启发学生对历史本身的兴趣,培育大胆怀疑、勇于对付困难与挑战的创新精神。

“积极主动性”是创新的动力,“求真”则是创新的核心与灵魂。“求真”是学生不迷信、不盲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它与“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怀疑精神”以及“思维的独立性”上密不可分的。

鼓励学生依据史实,敢于怀疑教材的权威、怀疑“定论”的权威,提出自己对问题独立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老师则应该不管学生的结论正确与否,首先给予热情的鼓励,然后才施以正确的引导,以呵护学生创新的幼苗茁壮成长。

鼓励学生发现疑点、提出不同观点,更要引导学生去大胆探索、勇于探索求得正知正见,提高他们创新精神的境界。人类社会在发展,人类对历史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不同的人对历史也存在不同的解读,历史教科书和所有的历史著作也永远不可能完美无瑕。永远不要告诉你的学生,书是神圣的,不可能有错。我们不能让问题止于教师,也不能让问题止于书本。应该鼓励学生去发现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大胆否定、勇于探索、主动创新的过程。发现问题后,更要帮助、引导学生去尽可能地收集相关资料,提供不同学术派别的观点及其论证的依据,组织他们论证、分析,以得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树立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天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正确观念,革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他们“乐于对付各种形式的困难与挑战”的勇气,培育其创新的精神。

  如何培养初中生历史创新精神 [篇2]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就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或者说是创新欲望。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为此作为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各种创新因素和感人事迹,例如在人类历史上石器的制作、金字塔的建造、新航路的开辟的出新因素和陈景润、达芬.奇、张衡等感人事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广泛的创造欲望,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必须做到“六让”,即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效果让学生自己评价;领域让学生自己拓展。在此基础上,养成学习的“六性”,即学习、积累的主动性;联想、想象的灵活性;质疑、发问的积极性;举一反三的、学以致用的独立性求同存异、探索求知的创造性;求知欲、好奇心的持久性。为此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形成强大的创造动力。

三、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因此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作为教师要不断利用各种历史事迹和历史人物,例如,苏武、范缜、司马迁等激励学生的创新意志并且在创新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总之,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而创新又是时代的要求、国家的需要。因此作为教师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具体要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做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