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从提问中获取智慧

“学问,学问 ;要学就要问。”“有问才有思,有思才有学。”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得每个人在孩提时代,总爱刨根问底地说:“为什么”。但是如今在化学课堂上更多的是操作,机械模仿的成分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灵活应变的问答练习相对薄弱些。

如何培养学生从提问中获取智慧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化学课堂怎样通过灵活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智慧,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化学学习,成为学习的主动求索者呢?

通俗普遍的教师提问,就是以师问生答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形式。教师提问的过程就是教给学生提出方法的过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解答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承上启下就是在新课的开端,先温故已学过的知识,可以使学生把前后所学知识衔接起来,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使学生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教师可以针对上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的问题,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在新课的开端用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如:第三单元课题1讲到了原子的结构,有谁还记得原子的构成?有学生们回忆得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那么有谁能形象的回忆出原子内部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空间结构?同学开始叽叽喳喳的讨论,有的同学就想到了老师讲过如果原子是地球,那么原子核就像一个足球,只占据原子的极小的空间,那么原子核外的空间都留给了谁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是“电子”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这种前后衔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生动地“温故知新”,更积极地走进课堂。

课堂提问是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设计的问题构思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如认知目标是通过问题让学生掌握和巩固语言知识点,能力目标是通过这些问题将提高学生的哪些能力,情感目标是通过这些问题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等。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讲的就是:教师应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因素,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由于小学生的英语知识容量较小,如果教师提出过于深奥的难题,他们只会无言以对。教师在提问时应该遵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原则。

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注意难易搭配,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遵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问题中去,绝不能让一小部分后进生成为“旁观者”。

课堂教学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教师给学生留一些疑点,留待他们课后进行探讨,会给他们较多摸索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在下课前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查找资料、探究答案的能力。这样化学学习就很自然地延伸到课后,使每个学生都有探索的机会,从而使问题得到较为具体、妥善的解决。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学、社会学范畴内的一种全新发展观念,也是21世纪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让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一个无限长的时期内,通过适当的努力,永远保持下去,并且“系统的内外不仅没有数量和质量的衰减,甚至还可以有所提高。”在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的趋势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引入到教育领域已成为必然。所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学校学习,习得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提高全面素质,培养学习能力,并为其终身学习服务。

师问生答是通俗普遍的课堂问答方式,一贯以来,教师注重教学生如何回答问题,而

很少教他们如何提出问题。其实,开放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大批勇于提出问题的开拓型人才。只有能够积极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然后努力探索、寻找答案,才是真正具有创造能力的表现,这样的人才能真正造福于社会。教师应通过这种新型开放的问答方式,把学生推到主动学习的位置,让学生由生疑、质疑,再到思疑、解疑,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点:

《如何培养学生从提问中获取智慧》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