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小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各地相继调整学校布局,成立了寄宿制小学。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使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是当前农村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农村学校进行有效教育的保证,寄宿制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养成教育,尤其是在中年级开始阶段。

农村寄宿制小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中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社会意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各地出现了学龄儿童逐渐减少,学校布局分散、平均办学规模小、小学在校生班额过小、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教学质量不高,教师队伍不稳,优秀教师外流,教学质量呈下降的态势等问题各地相继调整学校布局,成立了寄宿制小学。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使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发挥最大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父母的后顾之忧,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当前农村寄宿学生存在的问题

中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就离开父母,开始住校寄宿生活,所以在卫生、品德和学习等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具体原因分析

1、与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有关

大部分学生的家,多处在边远贫困山区,有的刚解决温饱,有的还在贫困线以下,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卫生要求,使用礼貌用语要求和学习要求等意识还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家长自身不良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卫生习惯上和礼貌习惯上,由于生活困难,很多家长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与子女进行认真沟通交流,学习上更没有精力过问,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下,家庭教育几乎没有什么,另一方面家长自身不良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较差。还由于家长自身修养水平参差不齐,常有同学之间发生一点小冲突家长却不能正确对待的现象,因此“孩子好了,大人恼了”的事情屡见不鲜。

2、缺乏启蒙教育

在低年级阶段,这些学生在偏远村小学求学,甚至有许多学生没有经历过幼儿园的启蒙教育,所以学习兴趣较低,加上小班教学,一个学校只有几个学生,所以对于教学课时也不固定,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养成作业拖欠、肆意妄为的习惯。中年级进入中心小学以后,相对于不住校学生,有父母督促,学习的时间有保证。而住宿在学校,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那些原本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就会沉迷于其他事情,忽视学业。这样,导致这些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部分教师没有完全转变教育观念,一直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却忽视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培养。

3、细节教育的忽视

每年都有一些学生从村小学到我校寄宿就读,而这些学生由于在家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到我校寄宿后,很多行为习惯都要从头开始培养,但学校往往重视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忽视其他生活细节。

三、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1、少年阶段是人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6-12岁正是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阶段。在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所谓“子训始稚”,“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养正当始于蒙”,“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都正确地指明“养成正确的习惯当从儿童开始。“儿童少年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未来,对他们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养成教育也是一种人格和人的行为品质培养的基础工程。

2、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

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和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多,学生生活在学校,学习在学校,活动在学校,学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生活实践的空间。但如果寄宿生的吃、住、行、生活得不到一个妥善的合理的管理,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无从谈起,所以无论从人的成长规律要求,还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寄宿制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3、寄宿制学校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弥补了家庭教育的缺陷

《农村寄宿制小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