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最新《葡萄沟》课件教学反思

  【第一篇】

2016最新《葡萄沟》课件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葡萄沟一课。总结整个试教,展示过程,发现如下问题:

1、 课堂机智不够。课堂中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如通过读第三段,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试教中面对学生千奇百怪的思维,我显得有些不能驾驭。这时才真正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教育学,心理学中的种种理论,在面对学生实际情况时,却还是显得那得无助。这让我明白,教学是需要历练的,再丰厚的理论,如缺少实践,也成了无本之源。所以,到了最后开课时,我对于这个问题心有余悸,在学生提出几个大的问题后,“见好就收”。虽然这一堂课安全度过,但是下一堂课……这让我清楚,在今后的课堂中,不光要训练学生,还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应便。

2、 评价语不够丰富。我对学生的评价语单调的.只会有“好”“不错”“很棒”,空洞而没有意义。在师傅的点拨下,我发现,其实有时候评价语也是教学引导的一部分。比如在朗读中,我们可以说“你 “一个一个”读得真好,让我仿佛看到了很多葡萄”“你把葡萄读得真甜”来自然的引导学生朗读。在学生读得不够时,我们也可以帮助“你的朗读让我只看到了一个葡萄架,谁能读得再多一点?”

  【第二篇】

《葡萄沟》一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本课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而展开,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对那里产生喜爱之情。

应该说,这一课学得非常有效率,原因在于孩子们有兴趣,对葡萄沟充满了向往!在学习新课前,我拿来了正宗的吐鲁番葡萄干,个头大味道甜,每人五粒。孩子们拿到葡萄干后,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一边赞叹:“从来没吃过这么大的葡萄干呢!”在葡萄干的诱惑下,孩子们进入课文情境水到渠成。

扫清生字新词后,开始学习课文,请生分段读完全文后,我抓住最后一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问孩子们:“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尤其全心投入到课文中,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原因:葡萄沟的水果多,葡萄沟的葡萄特别好吃,葡萄沟的人们特别热情好客。

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逐一板书,并且针对第一个理由学习第一段:“既然葡萄沟的水果那么多,为什么叫葡萄沟,而不叫香梨沟或者蜜桃沟,甚至沙果沟?”这问题把孩子们逗笑了,他们很快用文章的话来回答了:“因为人们最喜爱的还是葡萄。”

那么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是怎么生长的呢?孩子们进入了第二段的学习,读完这一段,周彬骞同学说:“我口水要流出来了。”抓住他的这一句,我问他:“为什么口水会流出来?”这个对文字很有感觉的男孩站起来说:“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读这一句时,我觉得五光十色的葡萄成串成串就在我眼前,忍不住就流出口水来了。”有了这样的示范,其他孩子开始回忆早读课吃的葡萄干的滋味来了,纷纷点头。见此情状,我说:“别担心,学完这一课,老师还给大家吃葡萄干。”孩子们听到这话,那高兴劲儿别提了,接下去关于葡萄干的制作,也学得非常顺利。

学完这一课,我觉得轻松而兴奋,不禁开始反思。一直以来我并不赞同对孩子过多的奖励,我也见低段老师花样繁多的激励机制,也发现这种办法不是万能的。事实上,奖励属于外部刺激,孩子的学习动力必须是来自内部的,那才是可持续的,长久的,主动的。所以在我的教学中,极少用这种激励机制。那么我今天的举动是不是属于外部刺激呢?细想一下,答案是否定的,我只是用了文本的核心内容作了学具,起了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只是这一抛让孩子们尝到了甘甜,把遥远的葡萄沟拉到了触手可及的眼前。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