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中国大革命国学

《1911年中国大革命》主要讲1911年,孙中山,襟怀坦白、大公无私、光明磊落,将一个人的革命转化全民革命,是现代中国的先知先觉。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了1911年中国大革命国学,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1911年中国大革命国学

  《1911年中国大革命》编辑推荐

作者马勇研究中国近代史三十年,颇有心得,发表著述甚丰,其中的《1898年中国故事》、《1900年中国尴尬》与这本《1911年中国大革命》属于把象牙塔的学问普及民众之作。书稿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文字晓畅而有个性,较好地将学理性故事性融为一体。该书出版后,相信会对民众进一步客观认识辛亥革命、辛亥人物及中国近代史有所助益。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代价”谈“意义”。作者将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其耗费的“历史代价”进行比较,指出它是多种政治势力互相妥协的结果,无论是革命派还是立宪派,袁世凯还是清王朝权贵,都有自己的坚持和自己的让步,最后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清王朝消亡,共和国成立。“中国大革命”以最小的代价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中重要的转折点,开启中华民族重建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对这个“和局”的再审视无疑对后人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1911年中国大革命》内容简介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的`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是现代民族国家重建的开始。

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刻意模仿美利坚合众国,是要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架构;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是要以暴力手段打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中国。

辛亥革命的前半场确实是按照法国大革命的剧本在演出,孙中山等先行者经过十几年艰辛奋斗,终于将“一个人的革命”演化成全民族觉醒,只是当武昌起义爆发后,特别是当清政府阵前换将,启用袁世凯职掌朝政,南北对峙一下子由满汉之间的种族冲突变成了汉人之间的对决。辛亥革命后半场放弃了法国大革命的老套,在经过短暂和谈后,南北握手言欢,清帝退位,五族共和。

对于辛亥革命这个结果,见仁见智,许多人觉得这场革命在列强和资产阶级介入后变质,革命归于失败。辛亥革命其实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超越,不仅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而且避免了一场内战一场血腥,这是中国智慧的最高体现,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完胜,既合乎国际社会的期待,也合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1911年中国大革命》本书目录

小 引

第一章 革命改良二重唱

一个人的革命

革命与改良赛跑

革命暂时领先

立宪反超革命

第二章 构建现代政治文明

迈出宪政第一步

一个时代开始

重建中央与地方权力系统

以政治改革反制革命

构筑现代政治文明的根基

第三章 民主政治的春天

后威权时代:摄政王和他的嫂子

放虎归山:袁世凯归隐

民主初步的乱象与秩序

街头政治:国会请愿的后果

第四章 革命在危机中

孙中山:浪迹天涯

章太炎:弹尽粮绝

那一拨回归主流的人

黄花岗:背水一战

第五章 得意忘形中决策

责任内阁弄成了皇族内阁

铁路干线国有引发国进民退

人心思乱:绅民对抗国有化

一批愚蠢的明白人

官逼民反:同志军与哥老会

第六章 树未倒而猢狲已散

为什么是新军

立宪党人闪身而退

黎元洪和湖北军政府

袁世凯重出江湖

南北六省相继独立

第七章 南北僵持

袁世凯:绝对君宪主义者

滦州兵谏:清廷丧失最后机会

黄兴来了

袁世凯抛来橄榄枝

吴禄贞壮志未酬

第八章 和比战难:错综复杂的多方博弈

君宪主义不必再提

将袁世凯从清廷中拉出来

满洲人在背后狠推了一把

东南光复

第九章 从君主到民主:一个艰辛的谈判

和平仍未到绝望时候

整合独立各省

终于可以坐下来谈谈了

君主立宪抑或民主共和

清廷终于同意由国民大会决定政体了

第十章 帝制终结:紫禁城的黄昏

惜阴堂高人高招

建府开基:一个不得不出的狠招

红脸与白脸:孙中山与袁世凯

最后一击:段祺瑞和那些北洋将领们

一个王朝的尊严与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