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15篇【热门】

人际交往心理1

一、了解人和人性

人际交往心理15篇【热门】

提高人际交往和掌握成功的人际关系技巧的第一步是。

了解人和人性可简单概括为DD“按照人们的本质去认同他们”,“设身处地认同人们”,而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人首先是对自己感兴趣,而不是对你感兴趣!换句话说DD一个人关注自己胜过关注你一万倍。认识到“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而不是你”这一点,是生活的关键所在。

二、如何巧妙地与别人交谈

当你与人交谈时,请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呢?是他们自己!把这几个词从你的词典中剔除出去DD“我,我自己,我的”。用另一个词,一个人类语言中最有力的词来代替它DD“您”。你是否对谈话感兴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听众是否对谈话感兴趣。当你与人谈话时,请谈论对方,并且引导对方谈论他们自己。这样你就可以成为一名最受欢迎的谈话伙伴。

三、如何巧妙地令别人觉得重要

人类一个最普遍的特性便是DD渴望被承认,渴望被了解。你愿意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吗?那么,请尽量使别人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请记住,你越使人觉得自已重要,别人对你的回报就越多。

1、聆听他们

2、赞许和恭维他们

3、尽可能经常地使用他们的姓名和照片

4、在回答他们之前,请稍加停顿

5、使用这些词DD“您”和“您的”

6、肯定那些等待见你的人们

7、关注小组中的每一个人

四、如何巧妙地赞同别人

绝对不要忘记任何愚人都可以反对别人,而只有智者和伟人才会赞同DD尤其当对方犯错误时!“赞同艺术”可概括为以下6点:

1、学会赞同和认可

2、当你赞同别人时,请说出来

3、当你不赞同时,千万不要告诉他们,除非万不得已

4、当你犯错时,要勇于承认

5、避免与人争论

6、正确处理冲突

赞同艺术的根源在于DD

1、人们喜欢赞同他们的人

2、人们不喜欢反对他们的人

3、人们不喜欢被反对

五、如何巧妙地聆听别人

聆听越多,你就会变得越聪明,就会被更多的人喜爱,就会成为更好的谈话伙伴。当然,成为一名好的听众,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里我有5点建议可供参考:

1、注视说话人

2、靠近说话者,专心致志地听

3、提问

4、不要打断说话者的话题

5、使用说话者的人称DD 您和“您的”

六、如何巧妙地影响别人

促使人们按照你的意愿去做事情的第一步,是找出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即他们想要什么)。和别人说他们想听的东西,他们就会感动。你只需简单地向他们说明,只要做了你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之后,他们便可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了解人们所想”的方法是,多观察,多聆听,再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

七、如何巧妙地说服别人

当你说一些有利于自己的事情时,人们通常会怀疑你和你所说的话,这是人的本能的一种表现。更好的方式就是,而是引用他人的话,让别人来替你说话,即使那些人并不在现场。因此,要通过第三者的嘴去讲话。

人际交往心理2

人是群居生物,人与人交往是必须也是不可避免的。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即使我们很注意,也难免会有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有时这些错误可能会让别人在精神上或者物质上遭受到巨大的损害。这时候,你必须勇于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自主承担。这样,不仅能够显示出你是一个有素质、有责任的人,而且也更容易获得对方的谅解。如果你逃避责任,为自己的错误千方百计地加以辩解,这样只会让你变得更加愚顽和不近情理。

其实人活在世间,十有八九不如意,谁又能事事顺心。人生永远不会完美,往往缺憾才是永恒的美。佛学中世界被称作"婆娑世界",意思是能忍许多缺憾的世界。世界本就是有缺憾的,如果没有缺憾就不能称作为人的世界,人的世界就是由缺憾累积而成的,往往不完美才是完美,而太完美就变成了缺陷。有时往往自己的目标与现实就差那么一点点,如果你抱着自己的完美理想不放手,就会深陷在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纠缠中,从而让自己常常郁闷。相反,在完美与不完美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你将会生活的轻松快乐很多。有时候人们会被这种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中追求完美的压力所蒙蔽。认为只有做得"最好"才会使自己更加快乐,其实,有时候你的缺陷也将是一笔可观的人生财富,所以,没必要为自己的缺陷而烦恼,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在与人交往中微笑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桥梁,是调节各种矛盾的润滑剂。微笑就如同阳光,它能给他人带温暖,也能使他们对你产生宽厚、谦和、平易近人的良好印象。微笑是一种宽容、一种接纳,它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展颜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对我们每个人说,微笑轻而易举,却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当你每一次奉献出微笑的时候,这微笑的光芒也会回照到你的脸上,给你带方便、快乐和美好的回忆。

人生在世总会有三两知己,一些朋友。而朋友往往也是我们倾诉的最好对象,悲伤时可以从朋友那里的得到安慰,开心的时候可以与他们共同分享,哪怕是心里的秘密也可以拿出与对方密谈,但朋友之间并非无话不谈,哪怕你们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密。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生活私密性,所以,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也是讲究艺术的。不管是恋人之间,还是亲密的朋友之间,都不能太过紧密,否则就会在无形之中给对方施压,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使友谊万年长青。

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改变和提升自己,让自己低调学会自我批评,在与人交流时学会尊重并礼遇对方,避免不必要的争辩,学会真诚的赞美。每个人因为理念不同会让我们对于问题产生分歧,争辩是最糟糕的选择,我们需要理解对方,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和善并委婉的建议从而让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快捷而有效。在人际交往中宽容是处理矛盾最好的调解师,懂得对他人宽容,才会得到对方的理解。在生活中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真诚。从而建起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心理3

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要做个地道的关系人,在人际交往中多多发挥积极作用,留下好印象。那么如何做好人际交往呢,读心术这种专业的东西咱学不来,但是了解一下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运用这些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打好关系,也是不错的入门。那么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有哪些呢?

1、首因效应

第一次交往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距,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我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很多时候我们还会自然地服从于最初的印象。首因效应对人的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与人交往时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仪表,衣服要整洁,服饰搭配要和谐得体,其次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交谈技巧,掌握恰当的社交礼仪。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可以利用这种效应,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为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过在社交活动中要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光具备首因效应是不行的,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即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

2、刻板效应

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有“无奸不商”之说。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江南一代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聪明伶俐、随机应变的,北方人则被认为是性情豪爽、胆大正直的……我们在认识和判断他人时,并不是把个体作为孤立的对象来认识,而总是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使得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很容易认为他具有某一类所有的品质。因而当我们把人笼统地划为固定、概括的类型来加以认识时,刻板印象就形成了。

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他人的一些信息时,常根据该人所属的人群特征来推测他的其他典型特征。这样虽然不一定能形成对他人的正确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认识过程。但刻板效应带来的更多是负面效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它常使人以点代面,凝固地看人,容易产生判断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错觉。

3、投射效应

一位喜欢吃芹菜的人,总以为别人也喜欢吃芹菜,于是一到公众场合就向别人推荐芹菜,成为笑话。生活中每个人都免不了犯类似以己度人的错误,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效应,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做到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

4、近因效应

即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存留时间最长。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时,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这种美化有可能会影响你以后的生活。

如果前后两次得到信息不同,但中间有无关工作把它们分隔开,那么后面的信息在形成总印象中起作用更大。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在交往过程中,可以用近因效应提升自身的形象。例如,双方感情不合,一旦要分手的时候,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甚至歉意,会出乎意料地博得对方的好感,甚至将以往的恩怨化解。

5、光环效应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所有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

光环效应是指我们在对别人作评价的时候,常喜欢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或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有时也称为晕轮效应或月晕效应。多数情况下,光环效应常使人犯“以偏概全”、“爱屋及乌”的错误,产生一个人一好百好的错觉。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不难发现,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见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因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销售,这都是光环效应的作用。

男女朋友之间也经常会出现光环效应。两个恩爱的人在一起,便会觉得双方身上都是优点,没有一点点缺点。这就是在刚开始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只是喜欢上了对方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优点,然后经过晕轮效应的扩大,才使自己觉得对方身上全是优点。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防备光环效应的负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光环效应的影响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与人交往时,可以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让对方了解我们的优势,以获得积极的评价。

6、定势效应

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盗,于是观察他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感到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他再看邻居的儿子,竟觉得言行举止中没有一点偷斧头的迹象了。这则故事描述了农夫在心理定势作用下的心理活动过程。所谓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或心向。

在人际交往中,定势效应表现在人们用一种固定化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例如:与老年人交往中,我们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跟不上时代。而他们则会认为我们年纪轻轻,缺乏经验,“嘴巴无毛,办事不牢”。与同学相处时,我们会认为诚实的人始终不会说谎。而一旦我们认为某个人老奸巨猾,即使他对你表示好感,你也会认为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心理定势效应常常会导致偏见和成见,阻碍我们正确地认知他人。所以我们不要一味地用老眼光来看人处事。

7、设防心理

可能大多数都会有种感觉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担心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由上可知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心理效应,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心理效应做好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心理4

良好的心理咨询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语言技巧,交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相反,心理咨询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咨询。自卑心理咨询: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怯懦心理咨询: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咨询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猜疑心理咨询:有猜忌心理咨询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逆反心理咨询: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

逆反心理咨询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排他心理咨询: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咨询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作戏心理咨询: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贪财心理咨询: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咨询,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冷漠心理咨询: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人际交往心理5

在一次幼儿园郊游中,小朋友们都围坐着有说有笑地吃零食,但有个蓝色衣服的小男孩,却孤零零地坐在一边。原来,他妈妈忘了给他准备零食。

而同时,另一个白衣小男孩,带了很多零食,兴冲冲地分享给老师和自己的好朋友。老师发现蓝衣小男孩没带零食后,就笑着跟白衣小男孩说:“你看,××没带零食呢,你是不是该分享一点给他呀!”

白衣男孩听完,就拿了一袋零食给蓝衣男孩。蓝衣男孩眼里闪过一丝惊喜的神色,但随即却涨红了脸。不过,他也没有拒绝,跟白衣说了谢谢。

接下来,蓝衣男孩便是闷声吃零食,而白衣男孩却表现得更加自信活跃,快乐地跟更多小朋友分享了。巨大反差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到底是什么呢?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主场优势效应」,怎么理解这个概念呢?大家不妨回想一下,你有没有曾经出现这样的感觉——

聚餐吃饭别人买单会感觉不太舒服,自己买单却很舒坦;你坐别人的车容易感觉不自在,开自己的车载别人却很坦然……

在运动场上,这一点也很普遍,在「主场」比赛的一方,取胜的概率往往高于处于「客场」的一方……

心理学家发现,其实「主场优势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今天粒粒妈就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给大家一点提醒,因为「主场优势效应」对孩子自信的影响真的很大!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主场优势效应」,增加孩子的自信,让他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优势呢?

让孩子多“请客”而不是“做客”

比起到其他小朋友家玩,让孩子邀请其他小朋友到家玩,孩子会更放松。虽然确实有些孩子喜欢到别人家做客,但也难免有所拘束。

而掌握了「主场优势」的孩子,不仅能学会待人接物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很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次孩子用自己的玩具、零食“招待”小客人后,自信水平值都有所提升。当然,这种“招待”不能是强迫孩子分享的。

集体活动要先到

如果孩子要参加的是和邻居、同学一起组织的郊游等集体活动,先到更容易获得「主场优势」。

比如野营,如果孩子能提前参与到场地的安排、布置中,「主场优势效应」不仅会大大提升孩子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还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自信与自豪感,以及提高孩子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

鼓励孩子分享

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出去郊游时,爸妈最好鼓励孩子跟他人分享自己的零食;相对的,分量也要准备到孩子能分享给他人。

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消磨自信还是提升自信,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孩子。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吃人嘴软”会充分体现。

随着次数的增多,「主场优势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失去「主场优势」的孩子,会越来越担忧别人的看法;而那些经常在活动中分享的孩子,会在一次次正面反馈中,变得越来越积极自信。

我们总是容易担心孩子会吃亏,但真正的吃亏并不在于表面上的“分给别人的多”、“做的比别人多”,而在于让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权」。

就像英国文学家培尔辛说的那样:“除了人格之外,人生最大的损伤,莫过于失去自信心了。”如果我们做家长的,忽视了「主场优势效应」,很可能给孩子的人生造成难以逆转的损失。

人际交往心理6

两人各削去一半自己的个性和缺点,然后凑合在一起才完整。如果没有相互的忍让和包容,最终两个人很难成为一体。

32、这样的心理调节你做的到吗?

①把看不顺的人看顺;②把看不起的人看起;③把不想做的事做好;④把想不通的事想通;⑤把快骂出的话收回;⑥把咽不下气的咽下;⑦把想放纵的心收住。其实你不需每时每刻这样做,但这样多做几回,你就会:①情商高了;②职位升了;③工资涨了;④朋友多了。

33、七种梦境可能预示疾病

①梦到有人敲打你的头:与脑部神经系统有关;②梦中听到怪响:与听觉中枢有关;③梦到气管被卡住窒息:与呼吸系统有关;④梦中被追逐:与心脏供血有关;⑤梦中走路不稳:与心绞痛有关;⑥梦到从高处坠落:与心脏病有关;⑦梦到水的场景:与肝胆肾脏有关。

34、贝勃规律

原本1块的.报纸变成了10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相比较而言,原本5000元的电脑涨了50元,你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贝勃规律表明,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35、其实人生只有900个月!

事实上,你可以画一个30×30的表格,一张A4纸就够了。每过一个月,就在一个格子里打钩。你全部的人生就在这张纸上。你会因此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你的人生将是如何度过的?

36、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

心理学上说,人们大多数只对有安全度的人发脾气因为在那个安全度之内。你潜意识知道对方不会离开你。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

37、恋人矛盾应对策略

①不要凡事分出对错,先换位思考,体察对方的潜在动机,相互理解。

②平时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靠得太近会审美疲劳。

③别习惯相互抱怨并形成消极定式,尝试在嬉笑打闹中解决问题。

④宽容为上。我们都不是圣人,没必要为对方的一点行为举止过分挑剔。

⑤尊重对方,给对方爱你的理由。

38、一流女人的八大特征

①有大女人素质,有小女人情怀;②大事清楚,小事糊涂;③自强自立;④能温柔似水,也能坚强如钢;⑤喜欢孩子;⑥上得厅堂,入得厨房;⑦爱美,会美;⑧拥有浪漫情怀。

39、男生和女生分别有6种基本的爱情需求

男生需要的爱的形式:信任、接受、感激、赞美、认可、鼓励;

女生需要的爱的形式:关心、理解、尊重、忠诚、体贴,安慰。

40、男女心理

如果某个男人主动替你拎包,把你放在道路的里边走,主动为你拉椅子,不要因此而感激涕零。这只能说明他之前有无数个女朋友教过他这一点。而能让他记住的女人,永远是改变了他的那个女人,而不是你。所以,越是细节完美的男人,对女人而言越是挑战。

人际交往心理7

人际交往心理学目前已经告一段落,自从学了这一门课以后,感觉获得了不少有意义的知识。现就这些知识谈谈我的看法。

在还没有接触这一门课的时候,我对于人际交往的认识还是非常简单的,认为和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的日常交谈就是人际交往了。但是自从学习了人际交往心理学之后,我发现这真的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可以说他是最复杂也是最有用的.一门学科。下可以改变人们对一个人的看法,把人人疏远的人转变为人见人爱的好人;上可以在交际圈里游刃有余,将成功的道路铺得更加平坦。

其实在中国的古代,孟子荀子告子世硕就有着对人性的不同看法,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这可以说也是人际交往心理学的起源。人际交往实际上是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互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和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而人际关系则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必定在情感上产生的一定的结果与积淀。

原先我在日常生活中认为如果两个人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执,那么这两个人是无法进行沟通的。可是在学习了人际交往心理学之后,我了解到不同的意见之间的争论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手段,但是具体沟通是否完整还是要看传递的信息是否被接受和理解。我也学习到了言语沟通的艺术,比如从各个方面与角度寻找话题,直接进行提问,鼓励对方说下去等等。我也学习到了倾听的艺术。倾听是我们后天学习到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听只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与生俱来的能力的展示,而倾听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用心去接受和体会的美妙能力。什么是倾听的艺术?理论上来说是全神贯注地听别人说话,边听边概括要点,鼓励对方把话说下去,善于听出对方的言外之意。但是要做到极致还是需要不断地练习。

人际交往心理学中还有各种丰富的理论和效应,比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这些理论与效应无时无刻不在被我们日常的交往中被证实,一次又一次地上演。

在人际交往心理学中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理解的内容,在此就不便一一赘述了,我认为在学习完人际交往心理学后,我一定能在未来走得更远。

人际交往心理8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自己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自己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时,给予对方良好的祝福,自己的形象就会在对方的心中美化起来。这种美化将有可能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三、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应该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四、设防心理

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则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自己的秘密。这就是设防。如果把握得不好,那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会阻碍人际正常的交流,会出现“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局面。

人际交往心理9

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但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自负

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忌妒

西班牙作家赛万斯指出:“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忌妒的特点是: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对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潜隐性———大多数忌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行为时较为隐秘。

多疑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

自卑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个体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干涉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羞怯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人们在言语上支支吾吾,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下来,会不利于与他人正常交往。

敌视

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这种心理或许来自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由于受到虐待从而使他产生别人仇视我,我仇视一切人的心理。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策略

(1)角色协议。人际交往建筑于心理学的“自我状态”。即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的自我状态,成人的自我状态和儿童的自我状态。父母的自我状态是指父母对其子女的态度及行为而言,常表现为以权威与优越感为标志的统治、责骂和其他专制作风。儿童的自我状态是泛指一切像孩子们的态度与行为,常表现为好奇、冲动、情绪化等。成人的自我状态的特征是注意对事实根据和理智的分析,表现为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面对实际,能冷静的脚踏实地、合乎逻辑地分析情况。在这三种状态中,每一种状态都可能对人有暂时的或长期的支配作用,并使人产生相应的感觉与行为方式。

角色认识的顺利进行也有赖于对交往角色的认知。即对某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身份的认知与判断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每个人对自己所担任的角色行为标准的认知,决定了他在社会上的行为。如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在一般人心目中都有固定方式,一旦角色确定,便在客观上决定了交往方式,不懂得这一原则,将不会掌握好人际交往的尺度。

(2)心理相容。如果两个人之间存在着心理相容,那么,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肯定的反应,如果处于高度的心理不相容状态,对方的态度与行为则容易被否定。

为了达到心理相容,在人际交往中就应尽可能做到:

①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

②真诚热情。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显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又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显得真诚而又合情合理。

③了解群体规范及对方的人格。人际交往中应注意了解对方的群体规范,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规范,对其成员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规范会使得同一群体中的成员接受大致相同的教育,获得大致相同的知识,遵循同一的要求,因而对某一类问题会产生较为一致的认识。

(3)正确归因。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和推理,以此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的预测。但是,由于人的认知的局限性以及种种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人们在进行这种归因时,经常会发生错误。

人际交往心理10

一、影响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各种各样的,就是处于同一班集体中,关系的好坏也有相当大的差别。影响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外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客观因素包括交往的频率、距离的远近、交往时的客观环境和条件等;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性格、脾气、心理品质、思想境界、道德水平,以及在与他人交往时的自我认识、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

(一)交往的频率

人们相互接触的次数多少称为交往频率。一般来说,中学生在学习和娱乐中,交往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因为交往的次数多了,彼此相互了解的机会多,容易形成共同的感受和体验。共同语言一多,就容易接近,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

交往的频率,应该说只是一个共同接触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交往的实质性内容。如果交往双方目标相反,一个相处好关系,另一个无所谓或根本不想处好,或者交往的时候以对方为竞争对手,那么这种交往频率再高也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当交往双方目标一致,以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对方时,才能形成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

(二)距离的远近

地理位置的远近对人际关系的亲疏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同坐一张课桌,同在一个班级的两个同学就容易形成亲密的关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个因素的影响会逐渐减弱。在小学和初中,同坐一张课桌的两位同学容易形成亲密的关系,到了高中,这个因素就逐渐不起作用了。只有在其他因素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地理距离的重要性才能充分显露出来。

(三)仪表

一个人的长相、穿着、仪表、风度会影响同学们彼此的吸引,尤其在第一次见面时,这就是第一印象的作用。所谓第一印象是指素不相识的人在第一次交往时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总是由对方的相貌、身体、服饰、姿态等这些外表特征综合个人的情感因素而产生的,因此,它具有表面性、片面性、情绪化、归类归因等特性。俗话所说的“以貌取人”、“一见倾心”等就是第一印象的典型表现。第一印象一经产生,便会对人们的认知及以后的交往产生很大的心理效应。人们往往会根据第一印象所得,作为往后认知、评价、观察他人的定势。即使以后所获得的信息与第一印象性质有矛盾,也往往服从于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虽然是肤浅的、表面的,但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并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发生着重要的作用。

(四)兴趣、爱好一致

兴趣和爱好是联结人际关系的桥梁。兴趣爱好相同的人,碰到一起“心灵相通”,“酒逢知已千杯少”,很容易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我们有句古话“交友之道贵在趣味相投”也说明了这个道理。特别是中学生,兴趣广泛,探索精神强,兴趣爱好一致的两个人遇到一起,相互交换信息,交流感受,共同探讨,很容易形成好朋友。

(五)思想、态度的相近

两个同学之间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与人生观,对某个问题态度相同,思想感情就融洽,容易形成亲密的关系。思想、态度相近是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以群分的基础就在于他们对某些事物有着共同的认识和态度。一般来说,中学生在接触交往中相互认识到彼此间思想态度相近,需要有一个过程,有时还会有反复。所以这种密切的人际关系建立较慢,但牢固性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六)能力与特长

一个同学如果在能力和特长方面比较突出,就有一种吸引力,使其他同学对他钦佩并欣赏他的才能,愿意与他接近。我们在一个班级里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有特长的同学往往也是人际关系的中心人物。

(七)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某些个性因素会起到很大作用。如有的人给人一种特别愿意与之接近、交往的感觉,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人,我们称之为“人缘型个性特征”;相反,也有一些人,给人一种特别不愿意与之交往的感觉,我们称之为“嫌弃型个性特征”。我国西南师大的黄希庭同志曾以大学生为对象,研究了个性心理品质对人际关系的作用问题。他发现,在每个班级里都有大约两名人缘型学生及嫌弃型学生。从班级其他同学对本班人缘型及嫌弃型学生的评价,反映出两类人物各具典型的个性特征。

(八)需要的互补性

人们的需要不同,性格不同,有利于双方形成扬长补短之势。例如,在一个兴趣小组中,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富于创造力;有的同学善于设计,把想象转化为现实;有的同学认真仔细,善于动手操作,这就是一种“智能互补”,由此导致相互依赖,谁也离不开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性格互补有时也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热情、粗犷、精神充沛的男同学比较喜欢帮助文静、秀气、瘦弱的女生;在一对好朋友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大大咧咧、一个内向拘谨;一个富有主见,敢说敢为,一个胆怯害羞,依赖性强……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原因分析

造成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有的是交际能力方面的问题,有的属于性格或习惯上的毛病。如清高、傲气往往让人敬而远之,小鸡肚肠受人卑视等等。但也有完全是由社会偏见所造成的。只有搞清楚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及时地帮助他纠正偏差行为,协调好人际关系。

(一)交往水平

我们知道,人际关系是在“互动”中发生联系和变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密切。彼此的交往是前提。原先关系密切的两个人,后来交往少了,关系可能淡漠下去;原先不很熟悉的两个人,由于经常在一起活动,关系也可能亲密起来。因此,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是和交往水平成正比的,交往水平越高,人际关系越容易密切,反之亦然。例如,由于升学,两个要好的同学分开了,彼此交往少了,再次见面感到生疏、没话好说,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也远了。

交往的内容有工作性交往和非工作性交往。两位同学由于工作或学习的需要进行合作,合作得越好,交往的水平越高,人际关系也越容易密切;而非工作性交往则属于工作、学习之余的主动交往,如聊天、游玩等,它属于人的主动行为。这种交往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交往的数量和深度上。通过主动交往,双方从中感到愉快,加深感情联系,并逐步形成一种整体感,彼此的关系就容易密切。如果一位同学虽然想获得友谊,心理想与人交往,但从不肯主动与人交往,那要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了;或者一位同学性情孤僻,不合群,从不主动与别的同学交往,他与别人的关系渐渐疏远,也就十分自然了。再者,有的同学给人的感觉十分清高、傲慢,使人望而生畏,不愿与之交往,自然而然地就与周围同学的关系变得很冷漠、疏远、陌生。

(二)互酬水平

互酬水平主要指人际交往中的“取”与“施”的关系。我国民间关于人际交往中的互酬行为描述很多。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战国策·魏策》里说:“人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南朝梁代萧绎《金楼子·戒子篇》里说:“无道人之短,无说已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恩慎勿忘”。这些都说明,人与人相处中,彼此的互酬水平越高,越容易形成稳定、密切的关系,这里的“酬”,虽然包括物质的内容,但更重要的是感情、精神方面的内容。有些中学生人缘不好,互酬水平低恐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学生交往中的互酬水平低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当别人遇到困难,需要你的帮助时,漠不关心,使人感到你很淡漠;二是用“等价交换”的商品买卖态度来对待同学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使人感到你“门槛精”,很势利。别人既然从你这里得不到感情上的温暖和愉快,他们同你的关系疏远也不难想象了。

(三)评价水平

评价水平也就是你对别从怎样评价,又要求别人怎样评价你,看待你。如果你对交往对象评价很高,同时你觉得对方也很看得起你,那就是评价水平高,你就会很乐意与之交往了。

你看不起别人或觉得别人小看了你,都是评价水平低的'表现,都会影响到你的交往。如自卑的同学就老是感到别人看不起他,会嘲笑他,因而不敢与别人交往。还有的同学自以为是,不大瞧得起别人,看人总斜着眼睛,在回答别人的问话时,往往显出不耐烦的神情;即使在求教于别人时,也爱摆出一副似乎胸有成竹,好象在考人家的架势,这种态度,使人感觉到你看不起人,在你心中没有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和尊重,从而产生挫折感,激起消极情绪,自然也不会以好的态度来对待你了。于是,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关系越来越疏远。

(四)真诚水平

人际交往,需要真诚,所谓“以诚相见”、“以心换心”,“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唐代张九龄《亲贤第一章》里说:“推心置腹,开诚布公”,《韩非子·说林上》里说:“巧作不如拙诚”,都说明了真诚在交往中的重要怀。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见,相互之间容易加深了解,加深相互之间的信任,就容易结成真诚而牢固的友谊。

有的同学对待他人缺乏诚心,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或者妒忌别人的优点和成绩,“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或者从来不与人讲真心话,显得高深莫测。这就在无形中与别人之间构筑了一道厚厚的、无形的墙,别人也不想与你讲心里话,或者以敷衍、玩笑、回避来应答你,远远地与你保持着距离。

(五)沟通水平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沟通包括信息沟通和感情沟通。信息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有了充分的信息沟通,不但能加深彼此的了解,同时个体也因为情感得到表达,而感到心情舒畅,自然会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人际的融洽性也提高了。但有的中学生自以为掌握了最新信息、最好的学习方法,不愿与人分享,这样他也得不到别的信息和感情上的体验。感情沟通比信息沟通更高级,它建立在双方一致、融洽的基础上。高度的感情沟通,彼此可以产生满意、喜爱、吸引力等心理体验,以形成牢固的整体感。有的中学生反映很孤独,就是与人感情沟通水平低的典型表现。

在人际交往中互相信任是沟通的必要前提,犯有疑心病的人,从不相信别人,别人也很难相信他。凡看见别人窍窍私语,便怀疑是在议论他;别人多看他几眼,他也会觉得别人眼中有话,难以忍受。这种人终日处于惶惶然之中,根本谈不上与人沟通;别人对他也是避之唯恐不及,很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

(六)包容水平(宽容)

与人交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碰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只有包容水平高的人,才能有很多朋友,才能与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哲学家斯宾诺沙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出身、经历、文化、修养、习惯不同的两个人之间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对这种差异,需要加以包容。包容性的另一层含意,是彼此相处中的非原则性矛盾要善于“钝化”,“难得糊涂”。对于别人的缺点要善于理解,“金无足金,人无完人”;对于自己,也要宽宏大量,笑口常开。包容水平高了,与人相处的适应性也就大了,人缘关系自然好。

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的独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任性主观,容不得不同意见,对很多事情或同学看不惯,处理同学的关系缺乏“弹性”,碰到矛盾一触即发,只有别人让他,没有他让别人,包容水平很低,人际关系搞僵也就成为合乎逻辑的结局。

中学生早恋调查报告

一、中学生早恋的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社会早恋现象逐渐严重,中学生早恋投入不少注意力、精力、体力、对学习造成了影响。而且,中学生的恋爱观尚不成熟,不能够清晰深入的认识"爱"的含义,常常因为对异性的好感误以为是一种爱,给他们带来了感情上的困扰,从而造成了心里的伤害。关于中学生早恋这一现象,已经受到了家长,老师的高度重视。为了能够引导男女同学正常交往,使中学生认识到早恋对学业的影响。以及对个人的成长和心理方面的影响。

二、中学生早恋的调查调查结果

我们通过网上搜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早恋对中学生自己所带来的影响;

1、影响学习:

投入大量注意力,精力,体力,造成影响学习,而中学生阶段是整个学习生涯中最需要“拼”的时期,不单单是中考、高考,而且,对其学习习惯,学习观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2、浪费金钱:

谈朋友要消费,中学生没经济收入,加之消费观的不成熟,不理智。常常盲目消费,并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

3、对中学生成长不利:

中学生应该广交善友,而非把情感交流仅仅限于“早恋”,这样对于个性发展,人脉结交不利。此外,中学生性格比较单纯,对爱情缺乏成熟,理智的认识,一旦发生问题很容易受到伤害,这样的话 对其成长更不利。

三、中学生早恋的调查报告后感

通过这次的调研,我们认识到中学生早恋是弊大于利。使我们明白中学阶段应该以学习为重,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