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的特点每个时代的特征

龙纹的雏形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中。红山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类似龙形的玉器饰物。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龙纹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龙纹的特点每个时代的特征

  龙纹的特点

新石器时代龙纹

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躯体卷曲,形似玉玦,头似猪首。在三星他拉出土的“s”字形玉龙,躯体卷曲呈“s”形,丫形玉器的上端是猪龙的平面表现形式。

在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两端的龙首与“s”形猪龙的首部十分相似。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上有采用高浮雕和阴刻技法雕刻的龙纹。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也似猪龙。

殷商时期,龙身呈璜状,玦形或璧形,还有圆雕的龙,圆雕龙前足着地,长尾盘卷,几种龙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即:

1. 眼多为“臣”字眼,还有菱形眼和圆形眼

2. 口微张,圆雕龙还露牙齿

3. 脑后紧贴颈部有倒伏状的蘑菇形角,有的背部还长出嵴齿

4. 身体满饰单钩,双钩或阳线的云雷纹,方菱纹或重环纹

西周时期的龙纹形式主要有三种装饰在玉璜上和各种形状的佩饰上的龙纹。有单身龙,更多见的是二龙,龙与凤或龙与人合体的.造型,其时代特征是:

1. 眼多为“臣”字形,还有椭圆形眼和委角方形眼

2. 上唇上卷,张口吐出下卷的长舌,额上突出一个似大括号形的小尖头,后有一绺上飘的鬃毛,亦可视为角或耳。

3. 采用大斜刀或大斜刀与阴线相结合的线条来表现纹饰。

4. 龙基本为侧视的片状雕,尚未见圆雕的龙

春秋时期龙的共同时代特征是:

通过镂空技法修饰造型,突显龙身,变化多样

文饰为寄生同体的双钩或浅浮雕的虺龙纹

已不见臣字眼和蘑菇形角,出现云形耳

战国时期龙的共同时代特征是:

龙纹造型大多为片状,制作技法大量使用镂空,使龙体造型刚劲秀美,变化多姿。龙身上装饰云谷相杂纹,谷纹或连线谷纹,并在一些空白部位装饰水滴纹,纽丝纹,花蕾纹或二字纹等。玉龙多装饰在组佩饰的组件上,并多见相同的器型成对出现。

不在流行春秋战国多见的“”形单体玉龙,龙纹主要附饰于出廓璧,透雕璧,she形佩,铺首等器形上,并出现了四灵题材中的龙。其时代特征是:

1. 杏仁形眼,身似四足兽形或随器体而变形

2. 龙头似马头,额头凸出一尖角,脑后有云形耳和飘带形长角

3. 龙口大张,上唇上卷,下唇下卷,似斧形或鱼尾形,有的口露利牙,个别的还吐舌

4. 龙纹多以透雕结合细阴线刻的技法来表现。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刻有南朝宋元嘉七年款的玉带饰,龙呈“”形,做爬行状,通身满饰蛇鳞纹,头上有一对鹿角,脑后有一绺毛发,关节处有弯钩形腿毛,菱形眼眶,口微张露齿,四腿粗短,三爪足,此龙与汉代的形象有异,而与唐代以后的龙接近,是后世玉龙的雏形

隋唐时期,龙纹发展成熟,从此龙纹基本是这种模式。

隋唐五代龙纹有以下特点:

也是采用浅浮雕与细阴线结合技术来装饰在器型表面,也有采用了镂空技法,与龙同时出现 的有火焰珠纹,流云纹,水草纹,山石图案等。龙头较长,头上有鹿角,云形耳和毛发,丹凤眼,口大张,嘴角超过眼角,后腿特长,一足与尾相交缠绕,腿关节处有毛,足为三爪,躯体较南朝时更为细长,接近蛇形,身上刻有网状鱼鳞纹

辽宋金元时期

元代和明初的龙纹,上嘴唇明显拉长,向上翻翘,这一特点颇与五代辽墓出土的龙形相似。

1. 采用高浮雕与多层镂空相结合技法

2. 多以云朵,海水或花草作衬景,雕成云中飞龙,降龙,行龙或蹲龙,更具立体感

3. 龙的形象与唐代龙纹大体相同,延续唐代龙的双鹿角,双凤眼,鱼鳞纹,三爪,肘毛等

4. 只是在细部有一些变化,如张口稍小,嘴角不超过眼角,头发变浓,头发向后飘,颈部细长而身体较粗,大多数龙的后足与尾部不相交等

5. 辽代有坐龙和鱼龙

6. 元代龙细颈肥身(更象唐而不象宋)元代和明初的龙纹,上嘴唇明显拉长,向上翻翘,这一特点颇与五代辽墓出土的龙形相似。

明初,龙的上唇已比元代加宽加厚

早期特点是:采用高浮雕和镂空技法雕琢,上唇长而上翘,浓眉凤眼,颈细身粗,但其脑后的头发上飘,则体现了明中晚期玉龙的特点,是由宋元向明晚期过度的龙纹,龙的上嘴唇缩短,与下嘴唇收齐,嘴巴紧闭,龙发综聚向上飞起(见图四六)。明万历年间形状又变了,双眼突起,上下唇均加长,嘴开启,常作戏珠状,头加大,角加长略呈弧状,身粗壮,爪苍劲有力

晚期特点是:明代晚期龙纹在神韵上有一种呆板苍老感,缺乏宋元时期龙的生气和活力.身躯细长如蛇,多刻划网状鳞纹,颈,腹,尾大致等宽。圆形双目(俗称虾米眼),鼻似如意头形,两侧长出两条龙须,头发向上冲或向前冲(俗称怒发冲冠),足为四爪或五爪,爪尖钩成球形(俗称风车爪)

清代则龙发披散,龙身略拉长,鳞纹刻画均匀,此外几无重大的变化。清初龙纹较明代秀细,混身具有力量感,富丽而有威严之气。到清嘉庆以后,龙纹形象弛豫,缺乏飞腾活跃之势。此之康熙、乾隆年间的龙纹,就实在相形见绌。

清代龙纹的形象较明代更为苍老,可谓之苍龙,尽管刻画细腻如微,但缺乏神韵和气势,其特点为:

1. 龙的头发多而蓬乱,飘向脑后,甚至额下都长满胡须

2. 双角粗壮如松枝,一对虾米眼向外高凸,眉毛呈锯齿状,两条龙须下垂,额下长满胡须

3. 足伸展为四爪或五爪 ,尾端分出许多尖叉

  龙纹的形态特征

龙纹的雏形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中。红山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类似龙形的玉器饰物。马家窑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绘有类似龙形的彩陶壶,体态似鱼,生两爪,披鳞。商周时期的玉器、石雕和青铜器装饰均大量地采用了类似龙形的纹样,又以独角独足的夔龙最为多见)。同一时期在甲骨文、金文中已出现数十种“龙”字,这些文字均以表现扭动的虫形身躯为特征。秦汉以来,龙的形态基本定形,头、角、四爪及尾均具备鲜明的特征,身躯由短而粗变为修长而柔细)。秦汉将龙、凤、麟、龟合称为“四灵兽”,用作象征四方方位。南北朝以后,龙的形象更加复杂、丰富,头部增大、双角耸立、项部和颏部鬣须加长,身躯扭曲,富于变化。唐宋时期,龙的造型趋于完善,并开始走向程式化。封建统治者将龙定为至尊至贵的代表。明清时期是龙纹最后定型阶段,龙的外形增强威猛、华贵和狞厉的特性。其基本形象以“三停九似”为标准: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是为“三停”(弯曲),从总体上规定了龙的布局;“九似”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从局部规定了龙的具体形象,从而具备了完整的结构。

充满智慧的古人把他们对龙的信仰用各种手法表现出来,无论是古建筑、玉器、青铜、陶器、家具还是绘画等古器物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龙纹。了解掌握龙纹特征,对正确判断历代器物的年代会有很大帮助。以器纹龙纹纹饰为例,“元秀、明狞、清庄”,可略窥大概。

  龙纹的起源与形成

关于龙的起源及龙纹的成因尚无统一的定论。一般认为,龙纹源于远古的图腾崇拜,是那些以蛇或鳄鱼等动物为图腾的部落在联并融合过程中将各自图腾综合的结果。也有人认为,龙是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闪电或彩虹等自然现象做出的解释或想象。还有人认为,龙的形象并非源于某一具体的事物,而是赖以寄托各种特定观念的形骸,是观念的形象表述。

龙,是一种幻想的动物。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的祥瑞。故成为崇拜的百神之一。在中国古纹样装饰中,龙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装饰在玉石、牙骨、陶瓷、织绣和服饰、景观等许多方面。在封建时代,又将它与佛教、道教的神话结合起来,赋予新的高级神秘色彩。尤其在宫廷艺术中,更是充满了龙的装饰。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