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林散文

一杆青龙震九州,两只丹凤义千秋.英雄末路小人起,魏武多情葬寿侯.

关林散文

——题记

关林,相传是埋葬关羽首级的地方。关羽,其名气之大,几乎没有中国人不知道。《三国演义》里写他是蜀国“五虎上将”之首,而且浓墨重彩地写其之“义”。这部小说写人有三绝:关羽的“义绝”,诸葛亮的“智绝”,曹操的“奸绝”。然而智慧和奸诈不是须臾之间便可学会,况且太聪明的人和太狡诈的人都给人不安稳的感觉,倒是坦诚的义气却为千秋百代之中国人所景仰。于是,关云长忠于刘备而过五关斩六将,豪气冲天而单刀赴会,报恩与曹操而斩杀颜良文丑,不忘旧事而华容道放曹。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让后人钦佩不已,从关公到武圣,从道教的关圣帝君到佛教的伽蓝菩萨,从当初的春秋楼里读《春秋》到身后被尊为武财神,中国再没有哪个将领有这样多的殊荣,而且可以跨越宗教。他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人物,而是凝结了无数中华儿女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对安居乐业繁荣富强的期盼。虽然他也曾大意失荆州,固然也留下败走麦城的憾事,但这于他伟大光辉的形象又有什么影响?这恰好说明关二爷确实曾是现实的人,而不是白玉无瑕的虚幻中的神,这倒更使他的形象贴近百姓。

大学实地考察时来到洛阳的关林,我在门外转了几圈,却始终没有进去,和几个同学在外面逛街了。说起没有进去的原因,倒不是不想去,而是那时拮据,我觉得奢侈了些,所以龙门石窟和关林没有进。确实省下了几天的饭钱。现在回想起来,也并不后悔。因为那个决定是那个时期我能做出的最冷静而且较为合理的判断。现在工作稳定了,倒是可以一天逛两回,可心情与先前决然不同。况且,我在关林外还有很大的'收获.

关林外有很多卖字画的店铺。同学拉我去了一家,因为她刚和店主聊过,觉得店主的脾性和我相类,所以把我叫了过去。现在我连店名也忘了,当时还留了宣传册页,四年过去,册页也不知放到哪里了。印象中店主有一米八的个头,看上去五十多岁的样子,衣着简朴。时间的确太恐怖,现在回忆时,竟然连说话的大概内容也不记得。只隐约记得他说“阳春白雪”,自己的字虽然不敢妄称大家,但也不是乡间老农可以鉴赏的。这些话没有丝毫讽刺农民的含义,只是说明行业不同,欣赏事物的眼光自然不一样。

想到一个故事。郑板桥有个朋友,家里新砌了一道墙,一直请他给墙上画个画,无奈他总是没空。一次朋友请他及朋友们到家里喝酒。喝到一半,主人当着大家的面,非请郑板桥在墙上画一画不可。郑板桥见推不掉,就说:“行,你磨墨吧!”主人赶紧让儿子拿来一砚墨,郑板桥一看,“不行,太少,至上要磨半小盆。”大家一听,那么多的墨,难道要将整面墙都涂黑?主人虽心有所疑,仍令儿子端来墨。这时郑板桥已有些醉了,走到墙壁前,用手往盆里一沾,就往墙上抹起来,抹了几把,索性把盆子端起来,将墨汁都泼到墙上,弄得黑鸦鸦一片。主人心有不悦,原想让郑板桥画在墙上,一则风光,二则好看。谁知黑糊糊一片?又不好涂掉,只好留下,自己生闷气。一日风雨大作,雷鸣不绝,闪电不断,甚是惊人。雨过天晴,这道墙壁前面竟然死了上百只麻雀。众人不解。过了一些时日,来一老者,对着这道墙仔细地看。主人看见,有些好奇:“您在看啥?”“这画,一定是名人画的吧?”主人怒气未消,说道:“哪是什么名人,是一个朋友胡乱抹的。”老者问:“这画成了之后,没有出过什么奇怪之事?”主人答:“倒有一件,有天下大雨,又打雷又闪电,之后在墙前面发现死了上百只麻雀。”老者点头说道:“这画,真是太好了!一般人看不出他画的是竹林,只有打雷下雨的时候,闪电一照,才看出是竹林,麻雀将它当成真的竹林,飞来避雨,所以就撞在墙上死了。”

这个故事让我有些惭愧,如果是我,应该早把那面墙涂成其他的画了。哪里还能知道竹林的事。可见,“下里巴人”还是多的。如果一些成就只能为极少数人赞同,那它要想流传,似乎颇为不易。然而艺术终究有它的标准,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基础自然要有,行家也应该存在。我现在已经忘了和店主讨论的初衷了。只记得越与他交谈,书法上的知识我懂得越少,店主劝我练字一定要坚持,不然不会顿悟。

和店主交谈结束出来,同学们也从关林出来了。我们从不同的门里出来,抱着不同的收获,然而怀得或许同样高兴的心情。后来去了一些名胜,发现就是几座院落而已。若不是因为纪念的人物的名声,大约谁也没有那么高的兴致。我想,进关林之后应该也是这样的感觉。这或许是我没有进去而找的借口吧。然而店主劝我练字的声音虽然偶尔回荡在我的耳际,直到现在,却仍旧不能持之以恒,我这时才理解了他为什么说“阳春白雪”,他其实更希望有很多人来欣赏他的字,来和他一起交流,像我这样一个连毛笔都拿不好的书法爱好者都和他聊的那么畅快,如果行家的话,更可扺掌而谈了。只可惜现在专心致志为艺术奋斗的人太少了,所以他才有那样的感慨。

想起07年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去拜访市作协的一位理事。他家在农村,已经四十多岁,似乎没有上大学。但他对文学的钟爱却从年轻时到如今都没有改变。他说当时年轻的时候和他一样喜欢文学的熟人有好几个,但是现在只有他坚持了下来。尽管那些熟人有的比他生活的要宽裕些,可他觉得为了理想奋斗到今天一点也不后悔,起码对生活的状态很清晰。他还说,时间过的很快,一二十年转眼就会过去,等猛然回忆时,发现什么也没有做成,碌碌无为的样子。所以,诸葛亮说“志存当高远”,但这是第一步,最关键的是要能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懈的前进,遇到困难要勇于克服。成功是对坚强者的垂青。要脚踏实地地做事。这样的告诫居然已经过去四年多了,而我做了什么呢?参加工作后,学生送走了两届,除此之外,文学上没有任何成绩。

所以,翻看旧诗,回想起以前的许多事,于是想写出来内心的感受,不仅激励自己,更希望能引起同路人的共鸣。诗就像一条线,将过去的事和心中的感想整齐的穿了起来。便如这关林,如果没有留下这首诗,恐怕这些感慨也不能这样顺利地引出。在旧事中寻找可以为今天和以后提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这应该是往事存在的最伟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