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压弯了背的人们散文

回来好些日子了,经常还是会想起峨嵋和黄龙经过我们身边的辛苦的劳动者。

那些压弯了背的人们散文

在路上,我们经常看见一些劳工,不知道他们在当地怎么称呼。他们常年在这条山路上往返,背负泥沙,油漆,甚至沉重的木门。他们有的正值壮年,然而即便空手去往背货物的地方,那不断的台阶,也让他们喘气。 也有些已经老年,常年的背负,已经使得他们深深地驼背,形容枯槁。那原本笔直的脊柱,早已被重物和山路,压成了一条让人心酸的弧形。

他们每人都拄着木头的拐杖,比一般的要更粗更结实一点, 拐杖的扶手也更平整,更宽更长些。 一来可以辅助自己上下山,减轻上山腿部的负担和下山背部负荷对腿尤其是膝盖巨大的冲击力,二来也可以在背负途中,站着休息的时候,用拐杖拄着背上的东西,原地休息。他们不敢坐下也不能坐下。 爬山忌讳的就是走得太快,然后坐下休息,这样会使得接下去的行动更为艰难。而且,他们也没法坐下。背上的东西,不是他们坐下后,能靠一己之力重新背负得上去的。

峨嵋山洗象池到雷洞坪的山路,7.5公里,虽不是十分陡峭,却也是多次坡度相当高,而且因为下雨,多处塌方。连续的上坡很多。见到其中一个三四十岁光景的工人正站着休息,我问了他几个关于他们工作的小问题。我得知他们背负的东西是用来造寺庙的,一天只能来回走两趟,一共是30公里的山路啊,已经到了时间和体力的极限。 背负的东西是以百斤算报酬的。来回一趟15公里山路,起码3小时以上,背负一百斤是35元,每次都是按照自己最多能背负的分量去背负,寺庙包吃包住。 我们当天往返,也是徒步,看到有些女性也在他们之列。一路上,他们都是走走歇歇,偶尔遇到一个同伴,一起站会儿,稍微搭讪几句,也不敢多说,消耗体力。所以,大多数时候,即便是偶尔遇到自己的伙伴,大家也是各自走各自的路,拄好自己的.拐杖,调好自己的呼吸和体力,看好眼前的台阶起伏,一个人,坚韧地,独自承受着,一步一步,走下去。

在黄龙这个海拔三四千米的山路上,当我徒步下山,接近出口时,遇到一些老年人,看上去至少七十岁了,背负着比年轻人少但是肯定已经到他们体力极限的水泥。在那段台阶上, 离山顶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这些老人已经开始休息。那疲惫,沧桑和无力,那脖子和手脚的青筋,那皮包骨头的脸,那试图抬头,挺一起脊梁,伸长脖子,吸点单薄空气中的氧气的样子,让我不忍细看,不忍回首。

如今的峨嵋和黄龙的寺庙,香火很旺。这些寺庙里的每块砖瓦都有他们汗水的艰辛的人们啊,愿你们无论是否被关注,都能是平安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