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理的散文精选:何谓“家风”

马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特别节目,格外引人瞩目。各路记者对往过路人、商贩、男女老幼现场采访,回答尽管各异,但有个特征很明显,那就是真美诚善孝,中华悠久文明,传统文化的根,还深深地扎在亿万百姓的心中。何谓家风?以笔者理解,即家庭成员日常言行举止,行为方式所蕴藏且带有文化符号影响的风格。说到家风,不得不提家教。因为社会是由亿万个家庭细胞裂变组成的,即家庭谓社会基础,家庭承接着家风的传承、丰富及光大,不可小视。如今我们都成了爷爷辈,回首我们幼时和我们为人父带孩子时的家风影响传承,至今还记忆犹新,倍感亲切与温馨。儿时我对父母的感觉,在家教上他(她)们总是做的多,说的少。没象我们对孩子从小就唐诗宋词填鸭式灌输。许是他们文化浅的缘由,生活学习中我们兄妹一旦出现差错,特别是父亲,总会严厉的予以怒斥,有时还会打骂体罚,促使你加深认知,铭心刻骨,突出一个“严”字。但父母的节俭勤劳诚实与善良,还是通过日常琐碎的生活细节,潜移默化的深深地影响着我。父亲的勤劳诚信体现在他的工作中,体现在出自他那双老结着老茧大手的家具上,每一件家具从选配料,锯刨开凿粘贴组合成型,横平竖直不差分毫,充满了灵性,从不偷工减料,投机取巧。农民出身的他常言手艺是人品,和农民种地一样,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你糊弄人家一件家具,人家怨恨你一辈子。母亲的善良不但与左邻右舍处得和睦,还常见她一拿馍,一手端汤出门追送行乞的老人。母亲做了一辈子家属,虽无力,但她有一颗闪亮的仁慈善心。

关于说理的散文精选:何谓“家风”

爷爷读过私塾,他老人家对我施行家教,不用粗,从没拍过我一巴掌,侧重用儒家文化对我的心灵加以影响。小时候他常常讲些儒家“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这些抽象难懂的东西给我听。春节前带我赶集买年画,还会用年画上的门神,抗金民族英雄岳飞、陆文龙,抵御外辱的杨家将,花木兰,穆桂英,关(羽)帝爷等历史人物故事,娓娓道来,给我详尽讲解,进行文化引诱式的启迪与薰陶。我的儿时处在计划经济票证年代,对爷爷奶奶的节俭印象极深,他们饭后常常会伸舌舔碗,衣服破了补了又补,同样我对他们的勤劳也刻骨铭心,农忙时起五更搭半夜去田间做农活,冬天爷爷会顶寒风披雪花外出拣粪,奶奶白天忙里忙外,晚上则煤油灯下为我们缝补衣服纳鞋底。儿时过年前,我家准有邮递员送来一张十元汇款单,这让邻居们很惊羡,那是父亲千里之外寄出的,为的是让我们过年。从这些汇款单上我读出了孝。那年我当兵,起初月津贴费为6元,我攒了两个月,也在春节前给乡下的'爷爷奶奶从邮局寄去十元钱,以后每逢春节我都会从军营给老人寄去十元钱,钱不多,但里面写满了感恩与孝心。钱寄出我心里很愉快,我知道,这十元钱就够爷爷奶奶过个好年。那年我转业带回三百复原费,晚饭后我掏出来递给父亲,让他还了帐。后来我儿子从部队复员带了三千,他也毅然全都交给了我。当时我就想,这不是钱的简单易手,而是一种家风的传承,孩子不乱花钱,有责任心了,成人了,长大了。

我为人父后,对孩子从小侧重品行引导,注意品德培育,日常从行为的细节点滴养成抓起,并摒弃父亲教子的粗暴方式,多以身作侧,以理服人,目的是让孩子先成“人”,后成才。要求孩子不做的事情,我和妻子首先不做。我长年工作在蒸汽火车上,师傅同事言语间经常口无遮拦,常用俏皮话脏话荤话逗趣引乐,以我的记忆,时间久了,也能张口就来,一串一段顺口而出,但在家里,在妻子孩子面前,我从不讲这些粗俗陋语,恐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有微污染,这些工作中带特色的语言词汇,我会用在我的文学笔耕中,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孩子幼年我在对他严加管束,珍惜粮食,拾穿旧衣,还常教他一些敬语,让他学会尊重,如学说谢谢,再见,您好!对不起,您辛苦了。如今这些敬语我们又教给孙女,如早上好,晚安,爸爸妈妈出门回家,让孙女倚门微笑送迎,挥手再见,说声“拜拜”!现在物质丰富,孩子未出生,就掉进了蜜罐里,孙女和爸妈外出常打的,跟我们出门则多乘公交,有意制造小“委屈”让她经受,尽量减少孩子的“骄娇”二气。儿时常听爷爷说,孩子就是一棵幼树,风刮歪了,枝条有虫了,需要大人及时扶正,修枝剪杈,浇水施肥,小树才会茁壮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以我理解,孩子从出生就是一张白纸,画出什么色彩的画,对家长也是一种人生观的大考。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品行好,诚实质朴,会被师生认同,长大后融入社会,易被接纳。反之则经常碰壁,人在旅途会走不少弯路。时下人们常常调侃的“啃老族”,“月光族”,“官二代”,“富二代”,年轻的“遛狗族”,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对家庭,对社会没责任心,只索取,不付出,好逸恶劳,奢侈懒惰,说穿了孩子们贪图享乐,精神颓废,折射出的是我们家教中的某种欠缺,是我们家风传承中的败笔与失误。

百年树木,十年树人。孩子受教育茁壮成长,除了学校,家风的影响薰陶,家庭教化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思想阵地,这是因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的基础在孩提!

作者简介

张福平,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人 。


【本文作者:张福平。(公众号:拾穗cornfield)】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