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死亡诗社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死亡诗社读后感

死亡诗社读后感1

看完后,一直在问想,为什么会取名为死亡诗社?基顿先生的新颖的诗学课程,让我很受感触。他用很形象的行为来表达抽象的理论,比如让学生站在桌子上,来说明换一个角度,看到的世界就会不一样;用自己的步伐走出真实的自己,在真实的基础上,需要走的与别人不同,因为用平庸的大众的眼光,看到的任何的世界都是一样的。

做你自己,换角度思维,其实是江泽民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的细化的内容。而在这些细化的内容中,我看到了真实,也看到了不论是做任何一个超越大众思想的行为,都是会受到很多的质疑。而如何在质疑中坚持自己?坚持自己的想法?基顿先生毫无疑问地被这个社会保守思想所驱逐。可是,他的光辉在于,他的思想永驻于“古诗人社”成员的心中。校长先生的保守,是家长和社会利益的代表,他们从社会的最基础的思想出发。看过片子,会让人觉得,他们的思想,是为社会创造平庸者。

是的,他们也一定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说服工具,一套会让社会认可的理论。可是,影片让我们觉得他们在代替年青一代人的思考。他们用他们固有的经验设定来年青一代的未来。这时我恍然感觉,我以前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教导我的弟弟......是的,我没有让这种方式,让弟弟成为悲剧,就象安德烈一样。因为我还没有成熟地掌握这种方式来教导弟弟时,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和困惑时,我重新思考了,我敬爱的老师廖老师给了我指导,让我从这个错误中走了出来。是的,我不能以这种方式来扼杀年青一代的创意和理想。

虽然我并不是年老者,可是社会的价值观培养了我用这种成年人的思考来去教育弟弟,现在的解脱,或许是对弟弟、对我的最大的安慰。真正有价值的'电影,他总是让我从中找到自己,犹如文学作品。死亡诗社,你也一样。

死亡诗社读后感2

第一次看《死亡诗社》是在南师学习期间,当时边做功课边看,不是很专心,加上是纯英文版的,看得半懂不懂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师约翰基丁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比如让学生撕掉书上枯燥的对于诗歌的割裂开的数字化的评价方法,运用充分调动起学生感官和激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进而创作诗歌,充分尊重了诗歌的本质和学习的本质。再比如:他让学生站到讲台,用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正如站的越高,看的更远,更客观。他提倡他们要坚持自己的脚步,走自己的路,正象他所朗诵的诗句那样:“两条路在森林分叉,我选择人少的那条。”

这次再看《死亡诗社》,除了对基丁教授的崇敬(崇敬他敢于冲破传统,崇敬他能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崇敬他的智慧和干练……)更多的是对现实残酷的一种感怀。尼尔是一个有梦想但却完全屈服与父亲威严的孩子,他在基廷老师的课堂上被点燃寻觅生命意义的激情,重组了死亡诗社,他背着父母去演出话剧,他年轻的生命借着“仲夏夜之梦”的精灵飞扬。然而当帷幕落下,他还得回到现实,面对父亲严厉冰冷的目光。终于,不幸的事发生了,在一个飞雪的寒夜,他最后一次带上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向着天堂去寻觅自己的梦想……这让人感到颤栗和无奈,现实就是这样强力地阻挠着有梦想的人,最后基丁被以灌输给学生消极思想而撤职,他的教育梦想也许和尼尔一样。人的梦想和激情就是这样被现实击碎的。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人——尤其是孩子们,为什么天真烂漫、活泼快乐、满怀希翼地来到世界,来到校园,最后大多沉闷、古板、麻木空虚地离开。没有梦想和激情就没有生活,不要太多的禁锢,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这才是健康的教育和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