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城》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国大城》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国大城》读后感

《大国大城》读后感1

这部作品是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陆铭教授的代表作,出版于20xx年,是关于空间经济学或者地理经济学的通俗作品。这本书主要探讨了经济地理空间的集聚效应在中国过去十几年发展中的变化和作用。地理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在经济发展的解释过程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因此,形成了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

其实,作者在这本书中并没有过多讨论经济地理学中的专业知识,而是将原理与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来讨论,作者反反复复在印证一个道理,就是人口自由流动而实现的集聚效应,带来的经济发展才是市场经济下的优先选择,他反对现有的户籍制度对于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反对现有的这种对于实现区域平衡发展而动用计划式的行政命令,比如将大量土地指标投放到中西部,而限制东部的土地指标,结果是市场的扭曲。

其实我挺赞成作者的一个论点:中国发展不仅要警惕拉美的”中等收入陷阱“,同时,更要警惕欧洲的”欧元化“,”欧元化“其实就是要防止出现市场分割现象,欧盟之所以要实现一体化,可以利用更大规模市场发展经济,引领世界,中国作为同样的大国,也要防止内部市场分割,现在中国出现很多市场分割现象,比如户籍制度阻碍人口自由流动,地方保护主义等等,阻碍的经济的发展。

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在中国地方区域较为普遍,尽管在某些方面已经有所收敛,上两个星期,笔者听了浙江大学耿曙教授的关于政企关系的讲座,也曾提到这个问题,就是现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政商关系的密切联系,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要在人均接近一万美元的时候如何突破这个门槛,根据外国的经验,这个时间点,更需要的是依靠创新带动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动能转换,那创新、转变经济方式的前提是什么?

是有一个自由的市场,培育一个创新自由的市场是增强和实现创新的基础,行政命令是实现不了创新的,要创新就要打破市场的分割,打破阻碍资源自由流动的壁垒。

《大国大城》读后感2

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城市的认识。

一、关于城市发展的规律

一样东西,用的人越多越有价值,比如安卓系统、 windos操作系统,城市也是一样的道理,越大、人越多,越有价值。而小城市的前景不太看好,未来农村人口肯定会持续减少,三四线城市有可能衰落。

人口涌向大城市这是必然的规律。日本的人口总数是下降的,但是东京的人口却呈上升趋势。未来将有更多的人涌入大城市,中国本来可以引领这个潮流,发展超级特大城市,但是很可惜,政府想要东西部均衡发展,想要小城镇多点开花,这种规划可能并不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估计是浪费资源,效果有限。

二、关于城市病:拥挤、污染、犯罪

人为地设定城市人口上限,比如某个城市,规划15年后人口规模是3000万,但是只用了10年,人口就已经突破了这一数字,那么,以前按照3000万人口设计的公共设施就明显落后,不能够适应需要,这是导致城市病一个很重要的的原因,是城市规划的失误。

书中还使用了大量的数据,证明了人口的集中对环境治理、耕地保护、预防犯罪都是有益的。在大城市地铁很便利,开车反而不方便,开车的`减少有利于环保;人口集中后,一个摄像头就可以覆盖更多人群,可以更加有效地震慑犯罪。

三、城市的商业服务

一个城市中心的形成主要是历史的因素,也有部分规划的原因,不是那么轻易改变的。

道路小、路口多,便于步行,有利于商业街的发展,如果马路太宽,从这一边步行道那一边很麻烦,就难以留住人,商业不容易发展。比如浦东,都是宽阔的马路,规划有序的住宅区,然而繁华的商业街仍然在浦西。道路小也并不必然影响交通,香港的道路很窄,但车速很快。

一个城市,老是驱赶那些提供低端劳动服务的人群,必然会引起服务价格的上涨,受影响的是这个城市居民。

这本书也有不切实际地方,比如作者提出一个偏方,把各个机关单位的围墙拆了,可以分流人群,缓解交通。经济学家薛兆丰就从产权的角度分析了这种做法,反驳得很有道理。

城市规划要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这些知识有些人真不懂,有些人装不懂,不懂的好办,装不懂就不好办了,尤其是有决策权力的人装不懂危害更大。

总体来说,这本书刷新了我的三观,非常值得推荐,很庆幸读到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