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影视文学作品心得体会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赏析影视文学作品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赏析影视文学作品心得体会

赏析影视文学作品心得体会1

作品《伤逝》出自鲁迅《彷徨》小说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伤逝》可以说是鲁迅唯一一篇构写男女爱情的小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涌现出的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要冲破思想上的牢笼,他们要追求自己的个性特点,《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与子君正是他们形象的典型化身。通过叙写涓生与子君勇敢地冲破当时封建社会的枷锁,追求他们自己向往的自由爱情,以及婚后爱情生活由恩爱美好转为淡漠黯然,最后以失败告终的悲惨痛心的悲剧式爱情故事,表现出一种当时封建礼教强大吃人的邪恶势力,旧社会无情、迫害无知百姓以及单独个体的反抗是无济于事的残酷现实。

初读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涓生、子君二人婚前及结婚后前期的生活状态。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是坚定而又决绝的,他们内心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的信念也是坚定的。在旁人的讥笑、猥亵、轻蔑的眼光下他们毅然决然地要生活在一起。“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子君说出来的话,子君果断与透明的思想,让涓生敬佩不已,不得不觉得这女子和其他的女人不一样,她有着先进的思想,他觉出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于是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子君爱的选择。我也被其坚定地爱情所感动,面对家人、社会、封建势力的压迫,他们义无返顾的走在了一起,也许年轻勇敢的心正是鲁迅想带给我们当时青年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在一起或许并不代表永远在一起,这也只是子君与涓生抵抗当时社会生活压力的小小的一步,未来的艰难他们不知,也只能在摸索中前进,正如当时革命者彷徨、迷茫、而又不知如何前进的境况。只有他们真正的从心底从思想上透彻明确那个光明信念的指引,团结一心,朝着同一个目标奋起,那么,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也不是没有希望的。反之,就如同子君与涓生的爱情一般逐渐迷失方向,直至爱情破灭。他们生活的地方是吉兆胡同里的一间小屋子,在这里,他们逐渐互相了解着彼此。他们的迥异性格渐渐地暴露开来。子君爱小动物,涓生却爱花;子君每天忙着做饭饲喂小动物们,涓生则忙碌着抄写公文和信件。

这样的日子持续不久后就被一封信打破了。涓生没了工作。两人婚后后期的悲戚生活就此拉开了序幕。生活经济困难,让子君没有先前那般的活泼,反而怯弱了。以前身上的那种无畏的反抗精神已不见踪影,逐渐庸俗,小市民习气也染上了身,竟也会为琐事与邻居口舌、赌气。涓生则机械般地寻求抄写和教读的工作,渐渐地涓生受不了子君喊他吃饭的唠叨声,越发觉得家里不安静,无法安心进行译书,矛盾由此产生。他们的爱情也逐渐在这些琐事中逐渐淡化。后来子君重新回到了父亲的家中,当涓生再次打探到子君的消息时,已是阴阳相隔。本已圆满生活叙述的故事就这样的剧终了。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文章中多次写道,涓生为想到子君的死而自责并陷入悔恨和悲哀之中,使得涓生这一人物形象大胆而又丰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起初在追求爱情的方面是勇敢的,但是后来生活各方面的压力与精神上的消磨逐渐将他心底最深处的懦弱,畏于承担责任的一面显露出来。这一性格的转变也可以说是性格的暴露,正是鲁迅想要呈现给读者的当时知识分子觉醒而又无所求,没有找到道路反而倒退的社会现实。

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注定就是一个悲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周围人的冷眼相待……重重的难关,仅靠少数人的反抗,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早晚也会被社会的封建气息所熏染,消磨斗志,回到原点。这部小说不是在歌颂这些青年觉醒分子追求爱情的勇气,也不是赞扬他们对个性解放的追求,而是着重在批判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吃人的可怕,悲叹个性解放的局限性,也在暗示着中国民主革命寻找道路时的彷徨、无所方向,反而倒退的悲哀。以悲剧的色彩人物形象,揭示了精神上的痛苦与危机。

小说的抒情效果十分浓厚。开篇便已会馆里的偏僻的破屋,寂静又空虚的氛围展开涓生的回忆。与一年前和子君在会馆里快乐探讨的时光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爱情破灭后的萧条,物是人非。比如文中涓生曾多次想到子君的死,却又因为这邪恶的念头而忏悔,刺痛了灵魂。说到对比,不但有生活环境不同的比较,还有两个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变化,都展现得十分清晰且过渡自然,真正达到了“伤逝”的效果。

小说以“涓生的手记“为副标题。副标题对文章的内容也有很重要的影响,说明不是叙述鲁迅本身的。以第一人称自述整个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了故事的真实感。明智的视角选取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涓生对子君的悔恨与自责。这种创新式的小说体式是鲁迅借鉴了西方体小说,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诗一样的文字抒写了涓生的沉重心境。

对于两个人物的塑造,以小的人物来影射整个社会同类人的状态,不仅描写了人,也描写了人所存在的社会。通过对子君与涓生的对话以及动作、心理、神态,剖析了当时他们所处环境时内心的深刻独白。细腻的表现手法,让涓生和子君这两个人物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统观全文,故事的发展背景在会馆与吉兆胡同穿梭,单一而又不影响主题的表达,甚至更能衬出主题的表达并为主题腾出大量空间来进行详细阐述。景物环境的描写深入到位,情即是景,景即是情,在描写中议论,议论中展开故事情节。

《伤逝》这篇小说从无论是从构思、题材还是内容、描写或抒情,都有一定的亮点与新意,在描述故事的同时又给人以深刻启迪,使读者在阅读中深思,在深思中体会作品意境。

赏析影视文学作品心得体会2

读着顾城的诗,那“黑色的眼睛”仿佛是洞穿世界的一首优美的乐章,在我耳畔轻轻回荡,似乎来自西域戈壁悠扬的春风,那么逼真又充满希望。

哦!春雨不再久远。读着顾城的诗“心中的蓝天”宛如凝固的微笑掷地有声,是最小的孩子在感受入迷的新奇。读着诗人顾城, 方才把一个老人的眼光浓缩在孩子的心里,那样天真烂漫,那般活泼可爱!

世间万物都是那样简单,没有复杂的脉络,没有冗长的寄托,没有险恶的争夺,一切都是简单的存在,就像种子终归要发芽,开花直到结果。但存在告诫着生长和湮灭在交替和转换中相互支撑依靠,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充满激情,同样会滋生磨难和艰辛,要人们随时准备迎接一段段简单而坎坷的人生历程。

“总有一天,阳光都变成叶子,我的路成为宫殿”在诗人眼里,在孩子心里,阳光最终会变成真真切切的叶子,用天底下最淳朴的涵义妆点和营养着生活的每一天, 仅有阳光如果没有一片片繁茂的绿叶,眼前便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到处会弥漫凄凉和萧索以及死亡和冷漠。眼前便无路可走,四海迷茫,漫无目标,不知所措。但诗人感受到脚下的路总会成为宫殿,所经历的每一步每一个脚印 ,哪怕是残缺不齐但都是人生的每一次耀眼的光环,都是步入殿堂的必经之路,绝不允许有半点迟疑和萎缩。“总有一天”,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呐喊和固有的坚强,不容任何人予以否定和回避,让人们尽情的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用诗化的语言描述着自己的未来。但是诗人又写道:

总有那么一天,

叶子都变成阳光,

我的木台升到天上。

诗人笔锋一转,突然感觉到人生又是那么短暂,于是对一段人生历程的总结,用寥寥数语便廊括了虚无的光华是摧毁一个健康人内心世界的唯一标尺,缥缈的精彩是短暂而美丽的日落。所以,诗人又说:“每个小钉都会讲故事,那里的新奇,最小的孩子都入迷”。生活中优秀的和错误的点点滴滴,都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的雨露,“那样的新奇”,在纠错中长大,在执着中前行,在经验中汲取营养,在坚韧中循序渐进……

《花是这样落的》时候,我便感受到诗人另一种博大的胸怀和企望。“花是这样落的/裁剪新衣服累憔悴了/ 花是这样落的/ 写了一夜诗泪流尽了/ 花是这样落的/ 看见露水的孩子心蕊化了/ 花是这样落的/ 对月亮发脾气把头发拔了/ 花是这样落的/ 最后想起抓住蜗牛的小房子// 藏于花中间/ 蜗牛它不冷吗?// 有些无关的蘑菇成了传说/ ”。

是的,“有些无关的蘑菇成了传说”,甚至是那些“憔悴”和“泪”,那些“露水”和“脾气”,那些“蜗牛”和“小房子”都是“传说”。诗人的胸怀是包容,诗人的企望是“抓住”一丝的“不冷”。但又开始怀疑,怀疑人间万物都与他们“无关”。一种“花是这样落的”落得这般凄婉,这般无声无息。但在哀叹中,诗人看到了希望就在自己手里,最后还是想起抓住了小房子,“藏于花中间”。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小房子”在奔波,那就是一个叫人向往的“家”。

“家”在诗人的心灵深处,是那样富有,那样醉人。花落下来的样子,依旧是曾经开放时争奇斗艳的妩媚,那样温馨,那样恋恋不舍。

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学会吃饭穿衣,到茁壮成才,都在家的呵护下,继续在月夜里前行以及不断地探索和风餐露宿中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是要有何等坚定地信念何等坚韧不拔的意志啊!

诗人在轻轻地问那些孩子一般的“蜗牛不冷吗?”,但愿孩子们面对困境时坚强的擦干泪水,毅然决然的面“对月亮发脾气”,孩子们就像是早晨的“露水”一样迎接美丽的朝阳冉冉升起!蜗牛不会再冷,小房子里有孩子们“藏在花中间”花的“心蕊化了”!

看着这位头戴半截裤管的诗人照片,读着他的诗歌,那充满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怀,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 读着诗人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却感受到一丝充溢着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

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如此现实如此拜金而产生的忧伤。然而,忧伤的背后却屹立着一位划时代的有着一颗童心看遍世界的“童话诗人”。

不由我深深地向他鞠躬致意!

赏析影视文学作品心得体会3

顾城是现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其曲折延宕的人生经历让人扼腕不已,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凄凉,敲打着我冷寂的心灵。

我了解顾城的诗作还是那首《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短小精悍的诗句,鼓舞着无数有志之士的心灵深处。而顾城仅以这首1979年4月深夜的这首诗,便足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我还喜欢他的诗作《摄》、《远和近》,"暴雨冲刷着,我灵魂的底片……”,“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些洗炼清新的诗句,把我们的思绪带向那沉醉的诗境,以及如梦似幻的艺术境界……

而最打动我的诗句是“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顾城用他那纯净无瑕的诗韵,揭示了人世间最可贵的真理——用心灵去感触生命,用良知去诠释人生!顾城先生用他的诗歌展示了他心目中的良知和道义,这才是我辈最值得钦仰的诗歌。向往着自由的天空,虽然顾城先生的诗有朦胧、稚嫩的倾向,但我们仍可以从中看出他那澎湃炙热的情感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这才是一位真正的诗人所必备的气质。

我们无意回忆顾城先生杀妻后自裁的悲剧背后隐藏的秘密,那都随着诗人生命的逝去而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理性和感性的世界如何来均衡……当然,诗歌在当代的逐渐淡化和坠落,并不是诗歌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趋于浮躁,人们的心灵愈来愈干枯、乏味,人们更趋于功利,而对于人性、艺术等更有价值的精神追求,愈来愈不看重和漠视,才是现代中国诗歌沦落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们所熟悉的诗人如顾城、北岛、舒婷、席慕蓉等人,都曾用诗歌的声音激发过我们年轻的生命,而80年代的朦胧诗热,更是说明了诗歌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有着不可抗拒的生命力。而现在,诗歌在沦亡、坠落,无病呻吟、缠绵悱恻似乎就是当代诗歌的所有主旨。这恰恰不是诗歌的本来面目,真正愿意把生命谱写诗歌的人是不会仅仅把诗歌作为爱情的添加剂和调料,诗歌本应焕发更恢宏的光炫,而我们不应把诗歌只作为一种望月伤怀、咏叹春闺、怀才不遇的一种体裁,而应该是用诗歌表现更自然呈現的美感和对人文的关怀,这才是真正对待诗歌艺术应有的态度。

赏析影视文学作品心得体会4

有些人,天生就是歌者、舞者,席慕容,天生就是文字的精灵。因为相信文字隽永的魔力,可以记录历史承载情感,于是她不断的`、辛勤的在纸上酝酿。因为文字,即使已经接近暮年,但是内心依然如少女般灿烂如花。

踏着轻快地脚步,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前行在花与梦的海洋。即使世界阴雨连连她也能拨开重重的乌云,让阳光铺满大地。席慕容身上散发出如母亲般温馨的关怀力量,她紧贴着大地,与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密贴相连,所有的形容在这里都显得苍白无力,唯有聆听最真实的呼吸。

所谓的美丽,不是堆砌着风花雪月、歌舞升平 ,是那点滴平凡中透露出的生的浪漫。尘归尘、土归土,一切的来源于质朴,最高的艺术也归于质朴。于是梵高的向日葵用夺目、粗重的线条描摹着,不解的人无法看出那个灵魂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内心的奔放。诗人的伟大就在于即使是一挥手的踌躇也可以被他们想象做万千语言的汇集。他们赞美的不仅仅是广袤的星河,更有的是琐碎的生活。即使是一封信、一篇日记,他们也可以把它变成热情洋溢的散文。因为曾经看过很多的书信被编译成的书,一直惊叹着那些作家、诗人们的内心是如此纯净优美。跟别人说写信的时候,大家总会说第一句准写“我现在正坐在xxx给你写这封信”,然后讨论着今天猪肉又涨价了、谁又恋爱了、考试接近了等等话题。尝试着用古文跟同学促膝长谈一下国外的局势以及当今的社会问题,发现用起文字来显得苍白无力,连自己都没有激情读下去。叹息着自己顶着文学青年的名头却如此乏善可陈。那种灵性与洞悉一切的闪耀着整个人类灵魂智慧的光芒不是所有人所能拥有的。

生如夏花般灿烂,羡慕那些可以自由的将灵魂奉献给心的人。人的生命短暂的不过是地球的一次叹息,所谓灿烂星河,是漫长的存在冷漠的窥视,是我们无法比拟的存在。这样渺小的人却是这样努力的让时间记录下他们的痕迹。

对于平凡的人,拥有大笔的金钱和似锦的前程是永远的追求。于是,瞥见的只是那一亩三分地,一个通俗的比喻就是井底之蛙,或者更加不如。起码,青蛙的还依然记得自己可以跳跃。而人,放弃的是自己的心和热情。8岁的时候,可以大放厥词的说,我要周游全世界;18岁的时候可能依然将这个梦想放在心底;等到38岁,被所谓的生活压的无法喘息,连周游两个字都不知道怎么写。即便某天猛然想起也是一笑了之,哪有那么多的钱,那么多的时间。我们就像蝼蚁,每天忙碌的进进出出,最终还是被时间一口吃掉,灰飞烟灭在它的胃液中不留一丝残渣。

席慕容,把她比作土壤微生物吧!身体与土壤紧紧缠绕,气息可以带动了周围的空气,她的每次呼吸都会将空气中可以谱成乐曲的残章收集,积蓄于胸中,待到时机成熟时喷薄而出,汇聚成华美的乐章。即使某天消失,还会留下与土壤交流的通道,可以让后来者继续利用。即使渺小也能永恒。

与其让生命来挥霍我们,不如我们来挥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