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的你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同桌的你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同桌的你观后感

同桌的你观后感1

一个是现实将回忆击碎到遗忘,另一个则把现实揉碎在回忆中。这就是同桌的你和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带给我最后的感受对比。

同桌的你这部电影的内容着实对不起它的名字,因为我们从中基本上记不得有关同桌的回忆,同桌这个词其实应该只属于高中,因为大学差不多已经没有同桌的概念了,只有同学。这部电影之所以用这样的名字,因该只是为了应景那首歌曲而已,

因此影片叫做曾经同床过的你或许更合适一点。不过也不合适,因为电影试图把初中到大学到毕业到结婚两个人每次的节点故事都讲述清楚,甚至不惜用上911非典这样标志性的时间符号来唤起观影人对往事的回忆。然而这样做的效果确不见得好。

导演和编剧的功力差距就在这里,完整的时间线,每个时间点上都有故事发生,并不代表这一串故事连起来就会精彩,人的回忆绝对不是线性的,而更多是对某一段时间某个特殊的场景的记忆犹新,所以在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里,蓝色圆珠笔,马尾辫,考试不及格,坏脾气的英文老师会让我们回忆起转笔,悄悄豆,课本上的涂鸦,上讲台领考卷,罚站。而看完同桌的你,我们能回忆起什么呢?没有什么,只能在影片最后唏嘘一下而已。

能够引起回忆的共鸣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导演和编剧是沉浸在自我的意识当中,尤其是用现在的心理套当年的人物,还是能够使电影真实还原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如果是前者,那我们只能是在看戏,看演员在表演一出属于导演自己的戏,而如果是后者,我们则是可以回忆,回忆起那些年。

再说说演员,周冬雨的确仍然是一副清纯模样,十六岁到二十岁应该是她这副面容最擅长,也唯一擅长的年龄段。在这个年龄段里,她能够尽情展示,也足够的漂亮。但是和那些年里的陈妍希比起来,周冬雨太缺乏年龄的成长感,从高中到结婚几乎是一个思想和表情,而沈佳宜则把高中女孩的单纯和早熟,到大学以至结婚的成熟表现得错落有致。

男演员的差距则更加明显,这个年轻的演员根本没有把一个哪个少年不多情的心理表现出来,表演基本上可以用呆板来形容。

而演员方面最大的差距还是在配角上,那些年里,每个故事里都会有的胖子,篮球场上耍酷的帅哥,严厉的班主任,苛刻的英语老师,女主角身边的闺蜜,每个配角的表现都非常生动传神,你肯定可以在你的高中生活中找到极为类似的人物形象。而同桌的你呢?导演还是陷到了自我的意识当中,创造出了一些他认为在在那个时代应该有的并且是有趣的人物。

同桌的你观后感2

这部电影一出来就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有人说它矫情,有人说它做作,也有人说它真实。假做真时真亦假,这世间的真真假假有谁能道得出几分?

它刚上映的时候,我焦急地寻找可以一起去观看的同伴。男朋友首先被排除,第一因为我们是异地,总不能让他为了一场电影大老远跑过来吧;第二,这是个不在一起的结局,我不希望我们一起看这种伤感的片子。所以,我把目标瞄向了我的男闺蜜。可惜,那时候我们还不是很了解对方,我的暗示他没有懂。于是我放弃了搜寻。一个半月之后,优酷上有了免费观看的版本,我男闺蜜下了一个超清版的过来和我一起看。

那天晚上感慨颇多。他们的感情故事不算轰轰烈烈,却让经历过的人伤痕再现。曾经,再怎样努力的付出,再怎样刻苦的记忆,再怎样痴心的等待,如今,那也只能叫曾经,我们都回不去的曾经。当初的爱人,曾经的缠绵,如今早已破碎,不得不看着她架作他人妇,不得不看着他搂别人在怀。我们痛苦,我们心碎,我们怀念过往,可过往终究变成了过往,抓不住的过往早已变成了破灭的泡泡。看着她穿上婚纱成为别人的新娘,看着他穿上新装成为别人的新郎,我们再也没有当年为爱情可以奋不顾身的勇气了。我们身上装满了世俗的眼光,我们会做的,能做的,仅仅是忍着疼痛的伤口,跟彼此道一声,祝你幸福。

每部电影自有它的做作之处,但是难道生活不做作吗?生活是一个大染缸,它才是做作最肥沃的土壤。这部电影已经将大学时代的生活挺真实的展现出来了。

那天,看完电影,我和男闺蜜出去走了好久,也谈了好久,但是内容我现在却没什么映像了。不经意的生活,可能有时候就是这么容易被淡忘。

昨天晚上他突然跟我说,他最不喜欢靠近我的时候便是那天看完电影之后,他说,那天我整个人感觉都很冷。我很惊讶,因为我自己没有发现自己的这一面。我也只能笑笑而已。

生活让我们懂得了太多,经历过这么多打磨,谁也不可能回到当初那样天真无知的时候,岁月早就将我们推向了一条没有回头的道路上,我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纵使遍体鳞伤。

当我们整个人都被各种幸福所包围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很丰满,很充实。就像那些无邪的小姑娘谈着浪漫的爱情,享受着恋爱的甜蜜,贪恋着恋人的怀抱,甚至你会觉得他们的周围会有一道幸福的光圈。

然而当挫败来临,他们又是怎样,像一只只惊恐逃难的小鸟,然而却逃不出猎人的牢笼。生活瞬间骨感

同桌的你观后感3

《同桌的你》:致我们都以前拥有的感情及青春

回忆,青春。

当年由高晓松作词、作曲,由老狼演唱的一首《同桌的你》,唱哭了许多人的学生年代。

如今,同样是高晓松操刀,一部《同桌的你》,让许多人想起自己已经抓不住的青春。

每个男孩的青春里都会拥有一个周小栀;每个女孩的青春当中,都会拥有一个林一。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影子,以及熟悉的感情,我想,在电影院里,我们未必会被自己一手制造出的青春场景回放感动得要哭,但是,依旧有些镜头,让我们有关青春的记忆突袭而来,甚至,防不胜防。

我们不明白自己当初为什么相爱,我们不明白当初相爱的人为什么最终没有走到一齐。也许,正像是多少年后,在周小栀的婚宴上,立刻就要成为别人新娘的周小栀对自己以前的同桌林一说的两句话:“我们最后还是输给了现实。所以,林一,我们谁也不欠谁的。”

说出这样的话,就伤感情了;但是不说出这样的话,就再也没有机会说了。在周小栀的婚礼上,有一段假想的林一抢新娘的桥段,最开始,我以为是真的——林一和以前一个宿舍的兄弟,再次一齐为爱而战!看到这儿,最开始还不明白是假想的时候,我还真在想:“这,现实吗?”事实证明,我已经不再年轻了;电影导演和编剧也不再年轻了,他们最终选取了用最残酷的现实,去告诉观众:“你们,已经不可能再一起了;你们,再也不复当年为爱的勇气。”没人会认为林一很怂,因为很怂的另一个替代词就是成熟的理智,那个一齐为爱而奔的年纪,早已离林一、离我们远去。

从上世纪90年代的高中,到大学,到大学毕业,电影里的时间段,似乎正复合1980年前后出生的那一批人。而这一批人,似乎正在努力抓住青春的尾巴。在学生年代里,有些放浪不羁的林一,最终也变得规规矩矩,一帮子了无生趣的同事,一个时刻要做狮子吼的老板,要挤电梯、要挤地铁,工作也就那样,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有关感情的回忆,似乎也只能存在于回忆之中。大部分人的青春,也便这样没了。

没有深刻,这并不是一部要讲深刻的电影。看了这部电影,你要是还能想起自己的青春,要是还能想起自己的感情,也就够了。

所以,当邢台北国金棕榈电影院的媒体试映结束之后,一个男孩在现场给自己以前的同桌女孩弹吉他、轻轻哼唱《同桌的你》的安排,虽然很煽情,但我内心里,还是觉得有点剩余。因为青春就是青春,刻意的安排,只会打乱了时间和我们心灵的`节奏。

当有一天你发现青春已逝,我们甚至懒得去向青春致敬。

同桌的你观后感4

一部电影《同桌的你》勾起了我的丝丝回忆和感慨、暂且不说演员的演技如何、电影情节是否新颖、但相信一定会引起不少经历过青春岁月的人的共鸣———青春真好!

爱情

青春期、我们也许会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当自己喜欢的女孩被人欺负时、你会挺身而出:你会时不时偷看对方几眼:对方生病的时候、你会担心等等……如何认识和面对青春期的爱情?那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之一。无可否认的是、中学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面对爱情、有的人会像电影中的男女主角那样、把对对方的爱慕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互励互勉、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比较内敛、他们会选择把这份爱慕埋藏于心底、通过写日记、找人倾诉等方式进行疏导:也有的人因为爱情而耽误了学业、这是不值得提倡的。不管哪种方式、我们必须把这种爱慕表达或疏导出来、长期的压抑或不正当处理会造成心理的障碍。到了大学时期、同学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自由、大学生谈恋爱是很普遍的现象、甚至现在大学生只要达到适婚年龄可以结婚生子、这无疑是更人性化了、但在我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经济能力和面对及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的能力、将来他们步入社会后要面对的困难和压力要多些、所以、在你们作出决定前、一定要慎重考虑、理性对待。相比参加工作后的看电影﹑吃饭﹑购物、大学时代的爱情要简单些﹑纯真些、不一定要有鲜花礼物、一起运动、一起学习、一起参加社团活动、一起踩单车也会很快乐、相信很多人都会回味大学时单纯与浪漫的爱情、它将成为很多人心底的美好记忆、被永远埋藏于心底。

梦想

记得电影的开头、女主角在台上作自我介绍时、她说她的目标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当时连老师都愣住了。男女主角互相勉励、不断地朝自己的人生目标进步、就是追逐梦想的印证。有梦想的人、是清楚认识自己的人、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是对人生有追求的人、有梦想就有前进的动力、所有有梦想有追求的人都值得被尊重。相反、没有梦想就没有目标、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飞、生活茫然。

责任

电影中的男女主角在读大学期间不小心意外怀孕、男主角得知消息后不知所措、最终女主角自行决定把孩子打掉。男人该有的责任何在?对生命的尊重何在?大学生充满激情而不是冲动、大学生应该是有思想有责任的群体、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考虑、理性对待。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做任何事情、都要勇于承认、勇于担当、积极面对、而不是逃避和推卸责任。

同桌的你观后感5

这部由高晓松监制并参与编剧的电影,即便影片不那么三番两次的使用《同桌的你》作为配乐,也还是会带有浓重的高晓松风格。这种风格和他的网络脱口秀《晓说》一样——看起来很像那么回事,但实际上又并非那么回事。

《同桌的你》讲述的所谓感情故事,不接地气也就算了,反正国内很多感情片都不怎样接地气,不缺它一个。但不接地气却还硬生生地要制造一些“戏剧化效果”以博取观众的一丝“情感共鸣”或“观影享受”,表现得又如同初级商业微电影一样的水平,就未免太敷衍了事了。影片的叙事方式本身就有些过于追求风格,时空交叉的叙事并没制造个性令人惊叹的效果,反而给人一种“没本事偏要耍得很花”的轻佻感。而故事的过于追求“戏剧化”,以及试图表现“现实对感情、青春的打磨”,都让电影显得异常别扭。好比强扭的瓜一样,影片男女主角的感情缺乏真实与自然,故事的发展缺乏逻辑与说服力,结尾不仅仅没有给人一种感情或三观上的振奋,反而用一个狗血剧情带来一个不知悲喜的结局。

一对有着近十年感情的情侣在应对所谓现实的时候,分开十年,最终没能在一齐——这对情侣特么到底有没有感情?没有感情为什么愿意放下优质大学,为什么愿意忍痛打胎,为什么愿意非典中奔跑,为什么愿意轻易放下奔赴美国,为什么愿意为到达女孩要求而拼命努力,为什么愿意吃醋而大打出手,为什么愿意在美国忍辱负重,为什么就不愿意回到国内,为什么两个人就那么轻易地被“即将上市”的所谓现实所打败?难道这就是创作者所理解的感情或者现实?

你有时间幻想抢婚,有时间想象美国街区,怎样就没有时间争取在一齐?

能被现实击垮的感情本身就不是感情,能够轻易击垮感情的现实也不是现实。《同桌的你》试图传递某种看似正确的观念或情感,但又并不具备一个完整且具有说服力的故事,值得勉强地制造一些故事佐料,加在影片当中。于是,我们看到的这部试图勾起某些青春、校园、感情等共鸣的电影,被生硬的扭成了一个带着做作带着夸张带着莫名其妙的奇葩。

并非鸡蛋挑骨头,也并非对高老师不敬,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真的很期望能在影院里重温一些旧梦,收获一些共鸣,引起某些思考。但《同桌的你》并没有像老狼演绎的歌曲那般具备触人心弦的魔力,尽管影片在表现校园生活方面的确充满了趣味和怀旧感,但最基本的故事没有讲好,再华丽的回忆,也难免不够给力。电影不能当MV看,不能当段子看,更不能当歌曲听,真诚而实在地把故事讲好,说不定真会比歌曲还经典。

电影更多的是给观众看的,所以,不要太投机,不要太勉强,不要太自恋。如此,才有可能在以后的某个时间里,会有人想起,会有人惦记,那个同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