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的满分读后感

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彷徨的满分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彷徨的满分读后感

这是一篇名为彷徨的《彷徨》书评,重读《彷徨》是因为考研考场上的一道题,要求答出吕伟甫的出处及性格特征。读过《彷徨》再看到这样的一道题,我不否认我兴奋了,连右手也迫不及待地想要证明她自己,然后我就看到她稳操胜券地在答题卡上写下了《上西楼》三个大字。

在拎起右手问她一句“小老妹儿,你怎么肥四?”和重读《彷徨》之间,我选择了后者。话说“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原本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想走进文学作品,没想到走进文学作品的同时也相对地远离了我自己。学汉语言文学最大的弊端就是读完这些经典篇章,脑子马上反射性地浮现出关于书中分析人物形象、社会背景、中心思想的文字,方方面面,明明白白。然后认命地在各种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的夹缝中坚强地独立思考着。

十几岁的时候读《彷徨》和现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读《彷徨》,心境和感慨大有不同,相同的是我一直坚定不移地确定这是一本好书。对于“好书”的定义,书友们众说纷纭,但是我坚信一本既揭露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丑态又表现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现状的书,是一本永不过时的好书。《祝福》《肥皂》《弟兄》以及剩下的任意一篇文章,都是对现在的中国社会无比写实的描述。

少年的天真与鲁迅先生的深刻并不契合。记得第一次在语文课本上读《祝福》,尽管老师和参考书都说可怕的是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的人们,我却依然固执认为最可怕的是狼。现在读《祝福》,再看一看社会新闻,民国时期的喜欢围观取乐的人们仿佛被复制,然后粘贴到了二十一世纪。

看完《肥皂》,我好像穿越时空听到了民国许多夫妻的无奈心声和现在的'夫妻们心里的那一句“凑合着吧!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一对夫妻的相处模式既具有民国时代特征,又具有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特征,无数凑合的夫妻组成了无数凑合的家庭,培育了无数将继续在婚姻里凑合的孩子。即使孩子并没有从“凑合”中获得任何好处,也依然要背起“凑合”当中最大的那口锅。

《弟兄》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欢喜之余又意犹未尽而心生惶恐,连忙买了一本《三闲集》以做宽慰。我不是一个八卦的人,却也对周树人、周作人的兄弟失和有过好奇,是因为什么失和呢?事实果真如周作人所说吗?兄弟俩的真实关系到底如何呢?这一切都在《弟兄》中得到了解答,我一向认为这篇以兄弟关系为题材的小说要比周作人许多许多的回忆录更能凸显现实。不同于周建人的自学成才和自立门户,周作人一辈子都在以写鲁迅的生平回忆为生,如果放到今天,他的行为就是一种炒作和对他人的消费。无论是以前的兄弟,还是现在的兄弟,正如沛君和靖甫,兄弟之间,爱是爱的,而爱在利益之间又算得了什么呢!

就像一个改不掉缺点而磕磕绊绊上路的孩子,与中国优秀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的是滞于旧时代的社会意识,这大概是考研政治多年来都要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原因。这本书时至今日的热销就足以证明今天的中国仍旧需要鲁迅先生怒其不争的关怀。社会是类似的愚昧,时代是相仿的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