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化学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化学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想

化学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化学的必考内容,同时也是高考化学的难点。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从中得到启示:要注重实验的延伸及改进;要注重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和一些基本操作;还要注重实验安全问题等。实验的复习就是要实现学生“四动”:动手做(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动眼看(培养观察能力)、动笔写(培养表达能力)、动脑想(培养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物质制备及性质实验的复习教学 考纲要求:

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掌握常见物质的制取、分离、提纯和鉴别。具备设计和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解决实验问题的程序;形成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策略。

教学环节:问题引出—→归纳分析—→巩固提高

1.问题引出:通过学案练习中出错率较高的一道综合实验习题展示,引起学生的关注。

2.归纳分析:以高一教材中“金属钠与水反应”为例来研究。引导学生: 得出基本规律——抓住实验目的,联想实验原理,从反应、装置、操作三角度再开。

得出一条线索——实验习题考查的三个方面:物质性质、装置分析和实验操作。

↗反应原理—→物质性质 ↖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装置原理—→装置分析 ←—实验考查 ↘操作原理—→实验操作 ↙

3.巩固提高:然后继续让学生深入研读高二教材中“浓硝酸和铜的反应”实验。抓住实验目的,引导学生设计可以考查的问题。再展示其它例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际例子分析实验,完成习题,让学生体会解题程序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和巩固练习,对综合实验题能够有清醒的认识。为此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教材中常见气体的制备、收集、净化、性质检验、尾气处理等知识进行再认识;掌握各种仪器装置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明确解决物质制取及性质实验问题的程序。

2.过程与方法:

在化学实验复习教学中,主要应用“知识迁移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循着“捕捉问题 ——→ 联想课本——→ 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 分析结果”的过程去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并能从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从中领悟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从中培养创新的意识、增强创新的能力。

我们已有的知识就是学过的元素化合物性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简单的装置及基本的实验操作。用它们去实现新的`实验目的时,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通过对典型实验的分析、理解,帮助学生自主形成分析、解决性质实验问题的策略。

性质实验问题的解决思路:

不变的是性质,变化的只是装置和操作。这样的设计更有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典型实验的认识,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力求从陌生中找熟悉,培养知难而进的科学品质。

四、课后反思

对于物质的性质、制取,分离和提纯,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形象记忆,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利用自主探索实验问题,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实验知识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增强实验的设计能力和综合实验的评价能力。

实验复习课的功能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形成一种解题的思路,收获一种解题的方法。在本次课例研究中,为了让学生更有收获,使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更有实效性。我们力求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准确到位,问题提出和推进按照“低起点”、“高落点”形成一定的梯度,学生活动要围绕问题分析与讨论且少而精,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把知识落到实处。

附: 学案

【练习1】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请选择适当的化

学试剂和实验用品,用下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试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1)A是制取CO2的装置。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________

(3)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管F中收集满气体后,下一步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2】若实验目的是:完成钠与水的反应,并验证钠与水反应的所有产物。

请设计实验装置。

【练习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物质的性质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1)在试管A中盛装浓硝酸和铜片(放在有孔塑料板上)后,可制取NO2。请写出试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甲、乙装置相连后,可用来验证NO2和水的反应。操作步骤为:先关闭弹簧夹 再打开弹簧夹 使NO2气体充满试管B,接着关闭弹簧夹a、b,打开弹簧夹c,那么可以使烧杯中的水倒流入试管B中发生反应的操作是 ,B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请分析盛装NaOH溶液的烧杯可能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