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羊与灰鹰》读后感

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黑羊与灰鹰》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黑羊与灰鹰》读后感

当自由市场和全球化带来的民族独特性价值迅速腐朽,所谓公平竞争因为参与者生产要素并不同,总有一方觉得不公平,而内部分赃不均,加速了质疑,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个体都会为“我是谁?”“谁让我过的不好?”“我该与谁同行?”而惊醒。自由主义是象牙塔的娇花,是厌氧细菌,见到空气就死亡,只能被人内心秘密信仰。每个国家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如何在与其他国家保持关系的同时保住国家和民族精神和利益,多民族国家要辨认少数民族是与国家站在一起还是与他们那跨国的信仰团体站在一起。从来没有人民的战争正义的战争,都是野心家煽动,赌徒投身,人民丧命。郭德纲说得好,宁做太平犬。

韦斯特认为德国对南斯拉夫有不好的影响,认为过多的看重入侵的西方文明使得南斯拉夫人丧失了对周围的真实和朴实的存在的欣赏。

关于治疗,克罗地亚的医生不会更多的干涉病人的正常的爱好,而是会提供丰富的食物满足他们。而西方的医生则会提供一些去掉很多东西的食物。“他们是给生活加入好的东西,而西方是减少生活中坏的东西”。两种文明的差异,其实也是一种价值的认定方式的差异。南斯拉夫式的文明至少是主动的判断去追求好的,而西方是被动的,去掉错误的,不好的。显得更加虚无。另外,韦斯特在这本书里的'表现,其实很像《遮蔽的天空》里主角的那种心态,在陷入西方的无力之后,去东方的神秘原始之处的追寻。

对萨拉热窝谋杀案的访寻和讨论异乎寻常的迷人,显示出了流传在外的材料的不确定性,也破除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因为展露了其中的种种荒谬,从行事荒唐的费迪南大公,到草率的行程,到潦草的暗杀安排,哪怕是到了最后被迫夜间到达车站的葬礼的混乱和棺木落入湖中的匪夷所思,无不揭示着这件影响世界的暗杀事件一如巴尔干地区的情势一样的复杂性。而对两名主犯生平和审问以及相关家人的之间的互动的记述则暗示了一如康斯坦丁指出的:这件事情的必然发生,也许不是这些人。可以看出历史转折点的发生是偶然和必然的混合体。

作者对奥匈帝国以及德国对斯拉夫人民族特性的腐蚀有较多的不满。而且她在尝试展示的是不同于西欧文化的斯拉夫人群中也存在一些秩序,而那些秩序如果不经来自外来强权的干涉,则不会展露出比现在展现出的更多的不合理和苦难。比如她猜想波斯尼亚家庭中女性的被奴役,可能是一种表演,以期督促男性在外积极工作供养家庭,因此在这样的传统中的女性也展示了一些自由,毕竟这种表演是一种权衡和选择。而自私的外来文明,潦草的强加一些不完整的文化,破坏了本地文化中的平衡,为当地人带来了割裂。

这本书的可贵在于,韦斯特深刻理解英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欧文明的同时,试图在向读者展示欧洲的复杂性、历史的复杂性。她不会满足于中庸的结论,宁愿给出一些基于个人观念和观察的看法。我想正是这种开放和无畏的坦诚态度,使得她在一次次的旅行中都会得到刺激和满足,而且会质疑被公认可靠的作者的书籍中的记录,而不至于发出与雷蒙阿隆对于出行到日本(可能是,还是其他什么国家)的感慨:与他之前在书中的体验相同。

对英雄主义的冷眼旁观,对个人真实生活的着墨,其实目的在于消解一些伟大意义。可能巴尔干地区或者说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很多广泛弥漫在非权贵阶层的悲惨,是人们错寄了人生意义于宏大叙事所致,在那些所谓的大事件中消磨了自己财富、精力和意义。可是在一个消解了宏大意义的西欧,一个作者对巴尔干持久的走访和探究,不正是这种古老的东西的魅力么?正如雷蒙阿隆指出的“知识分子的鸦片”,不管是德国起源俄国光大的那种,还是德国在二战中失却的那种,或者是基督、天主、伊斯兰,在层层迷雾中以鲜血生命与同胞与邻人相争斗的平民,往往不知道上层之间的妥协和出卖。所以战争成就的到底是谁的荣耀,而平民要依靠什么而生而活?如果民族性定义了人群,而为民族性而牺牲就是一种光荣。

作者在老塞尔维亚感受到了成为黑羊的诱惑,为他人而牺牲之诱惑,死于正义的诱惑。在正确面前选择死亡,与因为相信来世的弥赛亚而压制此生的欲望有点同源的感觉。当一个信仰者才会在生命嚣张,因为它只有此生,它会尽情挥霍,不惋惜不懊悔,没有道德负担。

这本巨大琐碎的书具有又不具有可读性,巴尔干地区的历史就像其他很多地方的历史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认知到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并且证明它,可能是韦斯特之行之写的一件伟绩。作为一个在巴尔干行走嗅到了大战火药的人,仿佛是神话中的预言家,感觉到了力量也感觉到了无力,这也许就是世世代代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的宿命吧。而破除了种种旧的迷惑人的“鸦片”之后又看到了近在咫尺的分崩离析的卡珊德拉们,又该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