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初三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语文考试是语文教育评价的一个方面,语文考试也是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的主要手段,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初三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常熟市初三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常熟市初三语文上册期中试题

第一部分(2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黄山的烟云,也是黄山一绝。人们在高峰之上,如登仙界云xiāo( ),轻盈的云雾忽东忽西,一上一下,若jí( )若离,仿佛是山峦、峰石的恋人,难舍难分。黄山在一年中,竟有200多天是沉jìn( )在雾的怀抱里。淡淡云雾,澜翻絮涌,烟海千里,使黄山的千条泉流和万道山谷隐现在虚幻之中。云雾的jiǎo( )洁,云雾的A (①柔美 ② 温柔),特别是云雾的飘舞,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云雾使黄山成了梦幻的艺术之宫。谁能设想亿万年前,那些熔融的岩浆,竟给我们B (①凝固 ②凝结)成这么一个人间仙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面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 晓战随金鼓, ______ 。 (李白《塞下曲六首》)

② ______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③ 月黑雁飞高, ______ 。 ( ______ 《塞下曲》)

④ ______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⑤ ______ , ______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关雎》)

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______ , ______ 。 (《诗经•蒹葭》)

⑦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______ 。 (司马迁《 ______ 》)

⑧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______ 。 (陶渊明《桃花源记》)

3.名著阅读。(5分)

(1)下面一段话摘自《格列佛游记》一书的《宫廷游戏》一文,请问小人国的官员表演完这种技艺后,能获得怎样的赏赐。(3分)

皇帝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和地面平行,候选人员一个个依次跑上前去,有时候跳过横杆,有时候在横杆下面来回爬几遍,这完全要看横杆上升或者下降的情形而定。有时候皇帝和首相各拿着木棍的一头。有时候也由首相一个人拿着木棍。

(2)下面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读书笔记,哪一项表述有错误?(2分)( )

A. 小人国面临的国内危机是大端派和小端派党争激烈。

B. 格列佛在大人国皇宫遇到的最危险的事是被猴子抓住带到了屋顶上。

C. 格列佛在飞岛国发现,飞岛上的人对数学音乐有精深的造诣。

D. 在慧骃国,栗色小马经常给予格列佛帮助。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3分)

初三某班学生“白话文阅读”复习阶段检测成绩统计表

白话文阅读 分值 平均得分 得分率

说明文阅读 12 9.61 80.08%

现代文阅读 16 13.05 81.56%

名著阅读 9 4.98 55.33%

(1)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1分)

(2)请以学生身份给语文老师的教学提一点建议。(2分)

第二部分(46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7题。(6分)

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5.诗中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浓浓的夏意?(2分)

6.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环境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7. 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2分)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8~9题。(6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______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4分)( )( )

A. 夹岸数百步 B.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C.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 见渔人,乃大惊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陈胜吴广乃谋曰(《陈涉世家》)

E. 既出,得其船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哪一项不正确?(2分)( )

A.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 “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 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后来人们就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10~11题。(7分)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

【注】①奚:疑问代词。什么,哪里。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奚以知其然也?

②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11.这则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进行简要分析。(3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2~14题。(8分)

火箭回收有多难?(节选)

①目前,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航天工具,其第一级火箭在完成分离后会坠落到陆上无人区或空旷海域,不可重复使用。有人曾形容火箭使用的浪费程度,就和一架波音747客机仅作了单趟飞行就报废一般。造价高昂的火箭如果摆脱“一次性”用品的角色,未来航天发射的成本有望大大降低。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历经失败仍然坚持尝试的原因,不过他们需要克服的难题不小。

②运载火箭回收实验有两大难点:一是让火箭第一级在分离后垂直下降,其难度就像在暴风雨中让一根扫帚平稳地直立在手掌上;二是精准降落在没有锚定且只有足球场大小的浮动平台上极其困难,且着陆的精度要求在10米以内。因此,回收火箭首先要解决火箭着陆的精度问题,要能够预定地点回收。其次,火箭要以垂直的姿态降落,必须解决姿态控制问题,而越是竖长的物体,就越难以控制。此外,还要解决减速问题,必须是软着陆,又不用降落伞,所以只能用反向推力装置。而且,回收的过程是一个变速过程,在这个变速过程中如何始终解决好以上几大问题,难度非常大。就回收平台来说,在海上平台上回收火箭比陆地平台更难,因为陆地上气象条件更好,回收面积也更大,平台更稳定。不过,在陆上降落意味着火箭在空中飞行距离可能更长,消耗的燃料更多。

③火箭的回收只是火箭重复使用的第一步,接下来要验证火箭的发动机是否可以重复使用,还要进一步验证回收二级火箭的可行性。

④火箭的重复使用对于发动机核心部件的性能和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次性使用的火箭来说,保证材料和相关设计在短时间顶得住是一个问题,确保长寿命使用又是另外一个问题。美国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的燃烧室压强高达207个大气压,工作温度约为3300摄氏度(目前最先进的涡扇发动机涡轮温度不到1700摄氏度),其中一个小小的涡轮泵的功率就是目前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发动机功率的数十倍。让这样的发动机顺利工作一次就已经非常困难,而要重复使用多次,那么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必须要上一个巨大台阶。

⑤火箭首次成功回收只是一个开始,意味着这项技术具有可行性,但真正掌握这项技术,还需要通过多次实验验证其可靠性,由成功变成成熟。一旦这些技术可以完全实现,将大大降低发射成本。专家预计,如果回收并重复使用第一级火箭,可以降低80%的成本,而如果能回收并利用第二级将可以降低98%的成本。

12.回收火箭至少要解决哪些问题?(3分)

1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简析其说明效果。(3分)

14.下列对文章的解说哪一项正确?(2分)( )

A. 选文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火箭回收的现状及难度。

B. 在海上平台上回收火箭比陆地平台更难,科学家们选择海上平台回收火箭,表明了人类敢于挑战困难的伟大精神。

C. 如果火箭回收成功,那就可以降低98%的发射成本。

D. 即使火箭成功回收,也只是迈出了火箭重复使用的第一步。

>>>下一页更多关于“常熟市初三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