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5篇

《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1

以为无法读完的一本那么厚的书,竟然短短的时间读完了,读完后深有感触。却不知如何去写,转一篇吧,倒有一读三毛的另一些作品的冲动了。

我觉得一开始接触三毛读的便是《万水千山走遍》实在有些失策,翻开书,浓浓的悲伤扑面而来,她失去爱人的伤痛渗透在了字里行间,本来心情愉悦,一开始阅读,便情绪骤降个百八十摄氏度吧,例如,她说:“世上的幸福快乐,总结起来只有几种,而千行的眼泪,却有千种不同的疼痛,打不开的泪结,只有交给时间去解”。

《万水千山走遍》讲的是三毛在中南美各国旅游的经历,她“代表各位去走一遍万水千山”,(若是我不那么懒,在读这本书之前能先了解了解那些讲西班牙语的国家便更好了)她的语言并存在过于华丽的辞藻,但也没有十分朴实普通,每个国家的故事,不会千篇一律地描写各国景点参观等细节,必经那些东西在旅游手册上会记载得更加详尽吧。

三毛喜爱人文,这从她的文章中能看出,她喜欢去亲近当地人,吃当地的食物,包裹着汤汤水水的taco被她形容成“土黄色的抹布,抹过了残余食物的饭桌,然后半卷起来,汤汤水水地用手抓着,将它们吞了下去”,看到这我不禁感觉到口中传来一股抹布的味道,虽然将我对taco的向往一扫而光,但也是对于他们连续吃了好多天taco的感受的写实;穿传统服饰,poncho不离身,辫两条大辫子,于是总被人误认为是印第安人;她对文化的尊重,坐在空空的礼堂中对台上卖力的表演者鼓掌,这也是对怀梦者无从实现梦想的一点慰籍吧;连厕所水龙头的水都能直接喝下(她因此染上了大肠杆菌,我觉得勇气可嘉,我们的自来水可是谁都不敢碰的,谁知道那些水中还有什么其他的细菌呢)。

她也爱土地,并不仅仅是以游客之心对大自然的敬畏及感叹,而是深沉的爱着,这世间的土地。“站在万里长城的城墙上。别人都在看墙,我仰头望天。天地宽宽大大,厚厚实实地将我接纳,风吹过来,吹掉了心中所有的捆绑”这是在敦煌。

在游历各国的途中不免会遇上许多中国的一代移民,三毛很排斥同胞的热情,她觉得十分不好意思吧,不希望自己去麻烦人家,她大概也不希望人家喜欢的,只是“三毛”,而“三毛”,不能全然代表她。但她对玻利维亚遇见的大使及其夫人态度有所改观:“学到的东西不能诉诸笔墨,那是一种无形的感化和熏染,是一个人的风度言谈里自然流露出来的学问,亲近这股汨汨的气质,是不可能空手而归的”。

玻利维亚也几乎是唯一一个让人松口气的国家,人们的亲和友善,比起其他国家的坑蒙拐骗,简直是好太多太多了,那一声声哽咽的道别,仿佛就在我耳边,所以三毛将她称之为“高原上的百合花”。

这么多篇文章中,我最喜欢前世今生的那两篇,那是在厄瓜多尔,描写的是从前的印加帝国,为了不让文字太过枯燥,三毛将印加老百姓的生活通过《药师的孙女》展现,十分有代入感,而今生中心湖的发现,又冥冥中印证了什么。三毛演讲中说了,这是唯一一篇不是她旅程中发生的故事。好吧,但在读的时候,我真的信以为真了,也许是因为中国古老的传说也是相信轮回转世,我总觉得,人死后真的会喝下一碗孟婆汤,走过奈何桥,再次来到人世上,这也是三毛文字的力量吧。

三毛在旅行中遇到了很多的人,有本地的,有别的国家的,她相信随缘,她不遗憾此生不再见,她很容易相信别人,也很乐于助人:她帮助了“索诺奇”发作的荷兰女孩安妮,两人因悲伤而互相吸引;她帮助过盲人乐师,“我认为一个将音乐带上街头的人就不是乞丐,因为毕竟他给你一点什么东西,一个把美丽音乐带到街头的人,是不能叫做空手乞丐的”;还有很多国家的穷苦百姓们,她没有办法一一帮助,她唯一能做的,只是将那些写满了愁苦,饱经风霜而沟壑累累的脸颊,那些经历雨水冲刷便会摇摇欲坠的泥房子呈现在读者们面前。

最后,她在敦煌对那个似曾相识的“宝玉”道:“很多年以后,如果你偶尔想起了小时的我,我也偶然想起了你,伟文,我们去看星星。你会发现满天的星星都在向你笑,好像铃铛一样”。

最让我心塞的便是雨原祕鲁的那次逃离,金钱的诱惑给予了人类犯下许多罪恶的机会,难怪上帝选择抛弃人们。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多年,但我仍真心希望那些被困在玛丘毕丘山区的旅者们,能平安走出。

最有趣的讨论是关于南美的人种,三毛认为他们最初是来自于蒙古,这当然有史书记载的,也就是咱们的人,这个理论真的是很有意思,若不是细细观察当地文化的人,估计也发现不了。

看着看着心也痒痒了,也想去看看中南美,也想看看敦煌,也想去草原上策马奔腾,也想尝一下抹布样的taco……感觉从前自己的旅行,真的只是在走马观花般地“行”,并没有让心灵真正的“旅”起来,望以后有机会也能像三毛一样走一番。

《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2

三毛写过一首《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这本书就是三毛在拉丁美洲"流浪"的缩影,她的旅途在墨西哥开始,沿着印第安人的足迹,相继去了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哥伦比亚、个、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最后回到了大陆,在上海、苏州、宁波留下了无尽的怀念,回归了家乡。

在看这本书时,跟着三毛领略了太平洋东岸的这几个国家的同时,也看到了三毛内心的情感,感性的忧伤时刻的在文字中体现,而我只能看到一个表面的三毛,不能看到她的内心。

这段旅行是在墨西哥开始,对于我来说虽遥不可及,但在字里行间还是能够感受到那种氛围,就像浮现在眼前一样,又好像记忆中的电影片段,一个一个的文字续写了一段段的情节。三毛的这段旅行是带着忧伤的,在墨西哥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开始不太顺利的旅程并不是因为其他人其他事,只是她的内心是烦躁的,不开心的。并且,在这块土地上,她看到了自杀神,这个不起眼的神像竟吸引到了她,能看到她的内心是挣扎的,也正因为是这样,三毛在"晚年"自杀了,其实,并不能称之为晚年,因为那时的她才四十八岁,正值一个人在事业拼搏奋斗的年龄,她还是忍受不了内心的那份挣扎。

第二站洪都拉斯,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那里的贫穷,尤其是山区中的人民的生活的艰苦,三毛在这个国家里所去的地方是那些贫穷的地方,只有这些地方才能寄托她的内心,然而,洪都拉斯也有水准极高的工业、城镇和住宅区,是一个景色壮丽、人民有礼、安静而有希望的国家。在哥斯达黎加,这里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因为这里聚集了拼搏奋斗的中国人,他们不是那样的显赫一族,靠雄厚的资金闯出一个帝国,他们是一群农夫,热爱土地的农夫,他们也是一群永远漂泊在他乡的人,因为生活的紧迫让他们移民,去一个语言不通的地方,那份辛酸显而易见,可是他们得到了应有的价值,在这块土地上,艰苦的经营,也开辟了一片乐土,看到这里时,为这些农夫感动,有多少人没能有这样的坚持而放弃,放弃了所以失败了,我们生活中痛楚不是别人带来的,是自己的带来的,不要去怪其他人,其实有时候,只有自己本身让自己痛了,才会收获到更多的价值。而相同的,在巴拿马之行也出现了这样的努力,三毛的表妹一家人,经历了十年的海外生活,一份真正的生活教育,在苦难中走过来的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汇报。

最让我惊讶的地方是哥伦比亚,这是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地方,用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句话:"画风转变的太快了。"在自身的生活中是玩玩没有遇到过的,每时每刻都在紧张自己是否被抢劫,在这样的高压下生活的人们能够幸福?还是被同化成这样的人?还原书中情节,她去路边小摊小白饼和烤香肠,卖食物的中年人叫她先给二十五披索,她说一手交钱一手交饼,小贩说她拿了饼会跑,然而小贩拿了钱就不给她饼,在我们的思想中,这样的情景有些夸张,但它确实存在,而这样的场景在哥伦比亚这个地方来说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在飞机场领出哥伦比亚的行李时,每一只包包都已被打开,衣物乱翻,锁着的皮箱被刀割开大口,零碎东西失踪。读到此文时,真的很难想象是如此的一幕,连最起码的尊严都没有了吗?这样生活的人们还有什么样的生活乐趣!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三毛身体羸弱多病,不适合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但她坚持把自己的一腔沉寂且蓄势待发的热忱倾注在对自然的深爱上。这种深爱使她一度忘记病痛的折磨,她呐喊,她祈祷,她追寻,她守候,为的只是抛开尘世纷扰,找到蕴含在灵魂深处,宇宙深处的自然的美,她用一说纤细的腿,走遍这世上被现代的我们所遗忘的万水千山。

三毛最后的行程是回到了家乡。她踏遍万水千山,无论是异国都市的生活情调,还是天涯海角的奇风异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于心中的中国情节,尽管她嫁给了一个深眼高鼻梁的洋人,但她仍是一个完整的东方女性。在三毛故乡归的这篇中,是以"妹妹"的称呼记述的,回到家乡见到分隔许久的家人,也完成了祭祖,完成了这件人生中的大事,此生无憾。

其实静静的思考一下,我们完全能慢慢理解做出不顾一切决定走遍万水千山的疯女孩,在国外漂流十四年,可能还会对这个女孩产生一份很飘渺的敬佩,一份来自心灵的默默的赞许。对自由的向往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愿望,看完整篇文章,我轻轻问问自己,你想放下一切去追求自由吗?追求那像风一般的感觉,还是像鸟儿一起在天空翱翔。

当问道自己时,答案是肯定的,我做不到,这需要一种气魄来完成如此大的自由。回想起这几年的时光,我并没有到过很多地方去旅行,在学校中去过的地方有崂山、栈桥等,都是青岛常谈的景点,当看到时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传说中的美丽景色也不过如此。我相信,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现实中的景象是无法和你想象中的景色相比的,想象中的是完美的、虚拟的。但是这样的想法随着我最近一段时间有所改变,并且最近我常常遗憾没有将青岛的景点游遍,当你想去一个地方去游玩的时候,那种心情是愉悦的,会对这件事情充满期待,不会像三毛那样,带着忧伤去旅行,去感悟,现在的我是通过这些旅行来达到生活的幸福与乐趣。

《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3

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奇葩,亦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女子。三毛是会讲故事的人,或者说她本身,就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

她把她的脚,当做哥伦布的航船,或者是马可波罗的双腿。这样一步一步的,走遍千山万水。她把她的笔,当做梵高的画笔,或者是莫开朗琪罗的石膏。这样一点一点的,写近世间百态。

那一个个城市,在她的笔下,风格迥异。马德里,撒哈拉,加那利群岛。洪都拉斯,哥伦比亚,巴拿马。在日光下,也在三毛的世界里,静静的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她相信,每一种建筑,每一家店,每一个人,都是城市的一个缩影。我们可以透过它们,摸到每个城市的纹理。于是她用她的眼睛,捕捉到了它的历史,政治,地理,文化,居民,语言,饮食等一系列特征。比如巴拿马一个装饰雅典的长廊,即便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都可能是经历过几千年的历史所积淀下来的一种“化石”,你甚至可以再一座废墟中看到时光刻下的痕迹。就像陈启文说的,所谓历史,并不是被埋没了。而是另一个意义上失踪了。于是,我们就这样跟着三毛的脚步穿越了时空,穿越了时间,也找寻到了失踪的历史。

如果说,历史是一座城市最厚实、最深沉的土壤,那么风土人情就是在这土壤上生长繁衍出来的最动人的风景。三毛笔下的世界,是充满人情味的世界。邮局的工作人员,街上卖牛肉面的伯伯,教堂的神父。杂剧院的演员,亚西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卖爆米花的青年。哪一个,不是带着最淳朴的笑容,出现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哪一个,不是让人温暖的想要流泪?异国他乡的人民,用他们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式,触动了三毛心底最深的一根弦。我相信,如果让三毛为他们画一幅画,她一定会用上最温暖的色彩,就像冬日的.日光,在寒冷中更显珍贵。当然,就像每个故事那样,三毛故事里的人物,也有狡猾的,刻薄的,刁钻的。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狡猾,刻薄,刁钻也是如此地有特色,甚至可以说是有传奇色彩。像卖花的女人,保姆玛利亚,在让三毛荷西头疼的同时,也让读者哭笑不得。同时也发现了他们的可爱之处,就像玉石虽美,但是一块特别的瓦片,也会让人爱不释手。

通常在看三毛的游记时,旁边都会把放着辞海。每读到一个地名,便在辞海里细细的查找。这样,好像自己也游历了一番,跟着三毛,满世界的跑。看巴黎圣母院前飞翔而过的鸽子,哥斯达黎加卖爆米花的小伙子,洪都拉斯里被叫做青鸟的巴士。那一幅幅画面,像上色浓烈的油画,极具特色,连映在河里的倒影都要凝固。

三毛的这本《万水千山走遍》,在描写每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时,都包罗万象。也许历史是将一种抽象的文化保存在实实在在的事物中,然后逐渐繁殖蔓延开来。最后你会发现这种文化的气息无处不在,在建筑,在书籍,在饮食中,在当地居民的举手投足中,在思想中,在一个民族的共同意识中。所以一本好的游记,必须包罗万象。

我想一个女子,要想走遍千山万水,其中的艰辛曲折不言而喻。三毛的书中很大篇幅描写了困境,在洪都拉斯的雨城里奔波,在安第斯山脉的高原上头疼剧烈,在去玛丘毕丘的路上遭遇洪水。但是这些,或许对她而言比有稳定的工作,平静的生活更加接近幸福的定义。或许她的骨子里,早就有这漂泊的宿命。流浪,再没有比这个词更具有浪漫色彩了。因为它曾经凝练过一种脚步,一种要把世界走通的脚步,一种要把万水千山走遍的脚步。在这种脚步的指引下,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马可波罗写下了举世闻名的游记。而三毛,还在前进着。是这种脚步,让那些困境都不算困境。因为流浪者不曾注意脚下,他们只看前方。三毛通常是拿起行李,便要远行。即使是撒哈拉沙漠的无人区,只因为想看沙漠在夕阳下的景象,便想横穿整个撒哈拉。拥有这样举动的人,要么足够洒脱,要么足够执着,或者两者都有。

但是三毛从不停下,一个地方再好,再吸引她。她还是会毅然离开。也许对她来说,这一个个地点只是生命的各站停靠。而归航的目的地,只属于她的家。这也许并不符合流浪者的定义,因为流浪者的心中是没有家的。但是这符合三毛的定义,她的脚步像流浪者一样坚定,但是她的心,却被家延伸出来的枝叶,紧紧抓住了。在很多城市流连的时候,看到一张地毯,她会想起她的家;看到一个人,她会想起她的父母。

这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了,有山峦相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而又河流想通的遥远,则是一种忧伤。当大山河流域父母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你才算理解了源头的全部含义。

《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4

看了《万水千山走遍》,不得不承认三毛是个旷世的奇女子,就连她的寂寞都是果敢的。迷惑苍凉的墨西哥之夜,寂静圣洁的厄瓜多尔心湖,风情万种的玻利维亚百合,狂野单纯的阿根廷牧场的天空……听三毛如痴如醉的倾诉。

一直觉得三毛最懂旅行的真谛:一个人,默默走过陌生的土地,边走边思考。直到自己被思维填满,在旅途中发现了一个未知的自我。

《万水千山走遍》一书中,有对旅途中所见所闻的人物和事情的描写、叙述以及抒情,也有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想象描写,故事发展不仅依靠作者一路上的见闻而展开,还穿插有借历史故事而展开的联想叙述,如《药师的孙女——前世》一文。

作者对故事材料的处理丝毫不矫揉造作:一是把自己亲身经历一一展现,揭示了中南美洲人民的生活及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及生活水平。也有对这些民族或热情或朴实、或纯厚或好客性情的描写,自然也有灰暗而苦难的一面;一是作者抒发自己内心的世界:丧夫的苦闷、对人类苦难的悲痛、对故乡命运多舛的无奈和对前世今生的种种猜透,涉及跨越了爱情、生活及命运的范畴。将思想上升到了人的最高境界,其思想内涵和情感抒发透彻内心,令读者回味无穷。

读完《万水千山走遍》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秘鲁的玛丘比丘。那个荒废了几百年的只剩下断垣的印加城市,在三毛的笔下,显得那么迷幻。过了这么多年,读来仍让人心驰神往。其实三毛对这失落的城市并无太多具体描写,或许是三毛只是在用她的通灵在感受像迷宫一样的废墟带来的寂寞。那些过往的情愫,就像黏稠的南方的春雨,那一片芳草,湿湿的沾住了她旅行的裤管。

三毛曾通灵地认为自己的前世是药师的孙女,一个平凡的在十九岁就离世的印第安女子。相比这荒凉的废城,她更加向往的是澄净的蓝天下那一片明澈的心湖。当厄瓜多尔那片神秘草原和水湖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看了只是觉得归乡。我想,三毛坐在玛丘比丘的大石上时,脑子里看到的不是城市的空茫,而是那些需要祷告的轻如叹息的魂灵,安静的心湖和村落。唯有通灵能解释她感觉到得,召唤她抽身离去,逃离了玛丘比丘那一日突发的大水。

最爱的便是三毛遇见安妮一段: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女孩偶遇在南美高原,互相连名字都不清楚时便已注定两人是浪迹天涯是的灵魂伴侣。彼此是那样惊人的相似:“衣着打扮,谈吐礼貌,生病的狂烈,甚至藏东西的地方,都差不多一个样子”“安妮,难道我们以前真真认识过,为什么彼此那么熟悉呢?”说是不可信的缘分也罢,前世今生也罢,就在某时某刻地球某个角落,她们奇迹般地遇见。一直幻想自己能有一个如此的旅行伙伴,无需过多言语,便能读出内心的想法。忽然的相见,不需仪式的告别。能够相伴的时光,开心地认真走过;到了某个岔路口,微笑着转身离开,并不刻意挽留。这便是真正的友谊吧,不要永远粘在一起消磨时间,只要足够美丽的瞬间。

在《万水千山走遍》里感受到了三毛对自然,对大地,对泥土,对人性与灵魂的深深迷恋与热情的沉醉。三毛对于自然的热爱,源自她对人性的仰求。她对人性,那种深掩在灵魂深处的生命,怀有崇敬的渴望,她把它定格在茫然深刻的难民的脸上,在彩霞满天的苍穹的深处,在魂牵梦萦的故乡的路上……三毛把“人性”刻画得美得像一个被上帝遗落的梦。

三毛用琉璃般质朴且华美的文字,叙写着万水千山的旅途乃心灵上的征程,谱写了一个平凡女子用生命写出的绮丽诗篇。她冷冷地看着这个老城般的世界中如逝如流的哀乐人间,眉目间流露出了红尘女子的自然之美。

《万水千山走遍》读后感5

墨西哥之旅很奇妙,是异常美好的回忆。回来后没日没夜忙碌了几天学校的任务,得以暂时放松后来到了East Asian Library,无意间发现了有关三毛的收藏。大一时代三毛是我的最爱,仿佛造化弄人,两年多以后,捡起了《万水千山走遍》翻开来看,第一个国家竟然是墨西哥。此时对此书有了更深刻的感想。

感恩节在墨西哥度过,因为和我住的房子的女清洁工——一位墨西哥阿姨早就说好了。阿姨叫Silvia,人很好很友善,记得第一次见面我和她聊起了周末要不要去环球影城,因为55刀的门票让我望而却步;Silvia回答,就想去中国就要去长城一样,来洛杉矶,就要去环球影城。这句话触动了我,想不到一个清洁女工也会如此的有思想,终于我心中的天平也向舍得花钱的一方倾斜了,最终环球影城之旅果然证明是值得的回忆。去墨西哥的决心一直都很坚定,每次见到Silvia除了打招呼就是商定墨西哥的行程,后来明确了时间,就雷厉风行的查行程、订了往返机票,还带动了一起交流的三个女生同行。

这趟若不是Silvia,行动会不方便很多。西班牙语,作为世界第三大语言(前两为英语、汉语),竟然对我们四个中国女孩而言全都很陌生;走在街道上,买东西,乘车,一切一切都很不方便。本来听信了周游世界列国的香港女生的话,“不会语言也很有意思,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手势呀;而且听声音就像听歌一样,如果理解了意思反而失去了情调”,可是当我一句当地语言不会说的时候,我就发现词不达意真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为我的无知感到惭愧,决心回去了有时间好好补补西班牙语。

行程是这样的:首先换成好几路公车到长途车站,乘坐汽车到达墨西哥提华纳(Tijuana),位于美国与墨西哥的交境;然后转车到机场,乘坐AeroMexico的航班到达墨西哥第二大城市——瓜达拉哈拉(Guadalajara)。对墨西哥的初印象就像三毛在《万水千山走遍》中描述的类似:

“是这样的,此地计程车可以坐,公共车对你太挤。一般的水不可以喝,街上剥好的水果绝对不要买,低于消费额五十美金的餐馆吃了可能坏肚子,路上不要随便跟男人讲话。低级的地区不要去,照相机藏在皮包里最好,当心人家抢劫——”

去墨西哥前,确实接受了很多“教诲”——墨西哥太乱,不要乱跑,注意安全(是不是就差“活着回来”了)。墨西哥的干净程度确实不如美国,但是既然与美国的两大强州——加州、德州交界,位于中北美,受西班牙语文化的熏陶影响,墨西哥人民都很有钱(很多人去美国打黑工);或者穷的很happy,马路上跑着的汽车破烂不堪,但是大喇叭放着动感的西班牙语歌曲。

到达Guadalajara机场,Silvia的一大家已经在等待我们。墨西哥人仿佛家庭观念很强,人们都很友好,会英语的人很少。孩子们都很漂亮。对《万水千山走遍》有同感

大部分我所见的墨西哥人,便如上帝捏出来的粗泥娃娃没有用刀子再细雕,也没有上釉,做好了,只等太阳晒晒干便放到世上来了——当然,那是地下车中最最平民的样子。这儿的人类学博物馆中有些故事,述说古时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他们喜欢将小孩子的前额和后脑夹起好几年,然后放开,那些小孩子的头发成扁平的,脸孔当然也显得宽大些,在他们的审美眼光中,那便是美丽。

而今的墨西哥人,仍然有着那样的脸谱,扁脸、浓眉、大眼宽鼻、厚唇,不算太清洁,衣着鲜艳如彩虹,表情木然而本分。而他们身体中除了墨西哥本地的血液之外,当然渗杂了西班牙人的成份,可是看上去他们仍是不近欧洲而更近印地安人的。

常常,在地下车中挤着去某个地方,只因时间充分,也因舍不得那一张张已到了艺术极致的脸谱,情愿坐过了站再回头。

住在了Silvia的弟妹家——Guadalajara旁边的小镇上,安定了下来,第一天行程结束。所住的房子,外部布局像是新加坡的组屋,但是没有组屋奢华;内部是瓷砖地面,两室一厅,旧式家居,很像中国九十年代的典型套间。家里的三个孩子们不嫌弃挤,打闹着,玩着各种各样的玩具,很欢乐。

墨西哥的城市不如中国大,但是设施齐全;至于小镇和农村,在我的生活经验看来,和中国农村是很相似的。所以我猜想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可能都比较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