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评价

数学教学目标教学一

如何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评价

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

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

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数学教学目标教学二

数学学习要注重提升素养

承认“解题”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并不是无限制地扩大它的价值,毕竟解题只是数学学习的途径与手段,绝不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许多学者呼吁从关注“双基”到“四基”,数学学习的目标在于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体悟数学的基本思想。数学学习不只是解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将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书写,学会合作。著名特级教师张天孝研究小学数学教学50年,他有一个治学心得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这正是对数学学习目标的精辟提升。

如果以上的表述并不具有数学学科的特点的话,那么加上一个定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进行数学思考。比如,百货店的促销信息,人们不仅会关注哪个折扣低,还会关注标价的高低。美国统计学家戴维?S?穆尔的《统计学的世界》一书中有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人误以为平均水深就是每一个地方都是这样的水深而溺水死亡,从侧面反映了数学常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数学地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更高目标。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倡导的思考方式是具有学科特点的。看到下面的图1时,别的学科可能关注的是这幅图是多么的美观,但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图形的组成与分解,引导学生思考的是多边形线的条数等。这种量化、精确化的思考方式是数学教学最根本的目标价值所在。

三、数学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数学学习的时间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时间。按每天1节课的时间计算,学生接近1/6的在校时间是在学习数学中度过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能仅限于教学数学,应该真正为人的长远发展服务。怎样与人合作,怎样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见解,怎样研究问题,学会分类,学会从多个现象中归纳出特点,学会从一个事件类比到另一个事件。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与人相处,这些都是数学教学的目标所在。

数学教学目标教学三

从学生发展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小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是为明天的学习和发展奠基,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注重学生发展的需要。如二年级数学广角中的“猜一猜”,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往往把“在两个物体中猜一个,要给一个提示;在三个物体中猜一个,要给二个提示”作为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多大作用。猜一猜是简单的推理,推理是要求学生分析具体情况,进行符合逻辑的思考,作出判断。因此,只有学会如何作出判断,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才有利于学生发展。这节课的重点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怎样把判断结果表述出来,重点训练说话:“因为只有甲和乙,所以不是甲,就是乙”,并且用它对事物作出判断。

从学生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除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数学打基础外,很大程度上是为人们的生活、劳动提供工具。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六年级下册中的比例尺,我们常规教学目标是:认识两种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选设未知数,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重点放在学生如何根据图距和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或计算图上距离。但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目标还必须有:会看地图和度量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

从知识本质确定教学目标

受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小学数学有些内容只能点到为止,难以觉察知识的本质。在教学目标确定时,应该考虑到这个知识所体现的数学本质。如四年级的“烙饼”:一次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三分钟,如何能让3个人尽快吃到饼?我们把目标定在引导学生发现烙1张、2张、3张……要多少时间的同时,应从知识本质出发,另外确定两个教学目标:一是“优化思想的培养”。因为烙3个饼的方法很多,学生很容易得出一种。得出一种方法后,学生很容易自己满足,不去找其他的方法了。如果确定了这一目标,教师就会要求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究,寻求更好的方法,直至找到最优方法,培养优中选优,不轻易满足的意识。二是“掌握烙3张饼的最优方法的操作办法,也就是烙3张饼的对策:先烙2张的正面,正面烙好后取出一张,放进第3张……”

数学教学目标教学四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于漪曾指出,“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标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可见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位置是不可替代的。把教学目标作为讲课、听课、评课的重要标准,这在全体教师中也早已形成共识。也正因为如此,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过多依赖于教参、考试、课本的内容,而对教学对象、教学的导向性、教学方式、方法考虑得较少。这样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难免大而空,或流于肤浅,或过于繁杂,或目标与内容脱节。

一个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最终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通过教学效果来衡量。如果学生经过学习后反馈良好,基本达到了目标的要求。说明目标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情,是有效的。而上述教学目标中,“吃苦耐劳的精神”,“爱国主义的热情”等实际上都难以检测。再说通过一节数学课就要达到这个目标。似乎也有点牵强。这样的'教学目标有没有都一样。事实上通过目标检测,也给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如果实施的结果与预先的设计相去甚远,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回归到最初的目标,反思什么地方设计得还不合理,下一步应该如何去改进。通过设计――实施――反馈――反思――再设计不断地循环操练。那么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一定能合理指导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在日常的备课检查中,发现很多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很粗略,对于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几乎都只是照搬教参,一步到位。事实上,教参中关于教学重点、难点的阐释,只是编者的看法,仅仅是我们的教学参考。因为编者并不了解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学只能是空对空,也就谈不上效果了。

在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这一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因此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不再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应是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必然要在元认知的基础上经历探究――感受――获得――运用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应该将这一目标分解为可检测、可操作的几个小的目标,通过这一分解将较为复杂的学习行为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分明的几个部分,更具层次感。这样有层次感的目标不但规定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最终结果,而且提出了达到这一最终结果的一般教学活动的程序,即通过对简单行为的逐个实现达到对复杂行为的最终实现,因而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具体的指导作用,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