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匾额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使用习俗浅析

匾额,单称匾,是挂在门顶、墙上、厅堂或亭榭的题字横牌(也有少数是竖匾)。由于匾额上的题字多为表彰良善、激励进取、祝福吉祥、明志记趣等内容,加之匾额是集文学、书法、印章、雕刻、装饰等的艺术特点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因此深受人们喜爱。挂匾者多,因而挂匾成为一种促进社会风气和谐的习俗,自古迄今,经久不衰。

民间匾额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使用习俗浅析

追溯历史,匾额最早发源于秦汉。据说秦始皇时,书体定为八种,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和隶书。署书又称榜书,就是写匾额用的字体。

用匾最有名的.事例是萧何为未央宫前殿题匾额,苦思三月方定。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榜书,古曰署书,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者也。”从此,匾额便广泛流传,由官方传至民间,成为习俗。

洛阳为十三朝古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挂匾额之风当然盛行。匾额最集中之地当推关林、白马寺等处。现以关林为例,可见一斑。关林仪门,前挂王铎书“关林”匾额,后挂慈禧书“威扬六合(“六合”指天地四方)”匾额;大殿挂慈禧书“气壮嵩高”匾额;前拜殿挂乾隆书“声灵於铄(“於铄”为光辉美盛貌)”匾额;二殿挂光绪书“光昭日月”匾额;三殿挂现四川文联副主席何应辉书“春秋殿”匾额;其余尚有“万世敬仰”、“忠义传家”、“允文允武”、“义薄云天”等匾额,不胜枚举。

洛阳民俗博物馆负责人具有远见卓识。2000年起,馆内工作人员足迹遍及河洛地区,征集民间历代匾额600多块,并建馆展览。这些匾额按性质和用途分为六类,功德声望类如“德被桑梓”,贞节贤孝类如“贤孝可风”,官府门第类如“中州奇英”,婚喜寿庆类如“松节鹤龄”,医德教泽类如“业精岐黄”、“教育思深”,庙宇宗祠类如“郭氏家庙“等。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的振兴,挂匾之举尤为风行。

孟津县平乐镇百岁寿星郭宗正是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之一,当年在洛阳正骨医院被誉为“三杰”之一。退休后,他创办平乐正骨医院、平乐正骨学校,培养正骨人才2000多人,积极捐资公益事业,出版《郭宗正验案讲义》,被国家授予中国医学特别贡献奖、21世纪发展骨伤事业贡献奖。郭宗正家中和医院、学校挂满匾额,如“正骨世家”、“大医精诚”、“德厚寿崇”、“德术双馨”、“肇基化元”、“福寿医粹”、“医润桑梓”、“圣手良方”、“医精德高”等。这些匾额既歌其功,又颂其德,促进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

孟津县平乐镇翟泉村的宋鸿道是生生乳业集团创始人,30年来热心公益事业,扶贫济困。他先捐资万元助教,后斥资65万元创建翟泉二小;自打机井,解决全村用水问题,使家家用上自来水;逢年过节送礼慰问老人,组织老人坐飞机去旅游,深受群众爱戴。村民送匾表彰,有“勤劳致富”、“科技生辉”、“泽被乡里”、“汗润岭南”、“德惠桑梓”、“鸿德大道”等。

伊滨区寇店镇封沟村的张其昌是农民教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他退休时,村镇群众敲锣打鼓送其匾额“育英四十载,德泽重乡邻”。

用匾习俗不仅全国风行,且海外也很流行。日本东大寺、越南文庙均挂汉文匾额。韩国釜山龙头山公园也挂匾额“钟阁”,足见美俗教化影响之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