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走近细胞》练习题

一、选择题

生物《走近细胞》练习题

1. 艾滋病(AIDS)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的传染性疾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由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

B.病原微生物(HIV)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C.患者将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D.艾滋病可通过唾液、握手等途径传染

2.人体发育的起点是( )。

A.婴儿 B.受精卵 C.胎儿 D.卵细胞

3.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是( )。

A.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会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的性质完全相同

4.生命系统的最宏观和最微观的层次分别是( )。

A.生态系统、个体 B.生物圈、细胞

C.个体、病毒 D.生物圈、分子和原子

5.下列各项中,属于绿色开花植物器官的是( )。

A.树皮 B.导管 C.形成层 D.种子

6.下列有关对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活在不同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B.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C.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称

D.一个草原上相互之间有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7.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

A.细菌和真菌 B.所有植物 C.所有动物 D.落叶和土壤

8.下列名称中,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是( )。

A.大肠杆菌 B.神经细胞 C.精子 D.水分子

9.下列有关对生命系统各种结构之间相互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个体水平以上层次和以下的层次之间没有关系

B.生命系统层次中不包括生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联系

C.各层次层层相依又各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D.生命系统各层次间是不能演变和进化的

10.构成人体的细胞,根据其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可以分为600多种不同的类型,其原因是()。

A.细胞分裂的结果 B.细胞生长的结果

C.细胞分化的结果 D.细胞内遗传物质不同

11.大部分动植物体是不透明的,一般要经过特殊处理(如将标本做成很薄的切片),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但酵母菌、水绵、洋葱表皮等材料却可以直接做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主要是因为它们()。

A.是单个或单层细胞 B.都带有特殊的颜色

C.是无色透明的 D.是活的细胞

12.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看到一个细胞偏向左上方,转换高倍镜观察前应该把该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具体做法是( )。

A.向左上方移动载玻片 B.向右下方移动载玻片

C.移动载玻片上的样品 D.调整准焦螺旋

13.用显微镜观察同一材料的同一部分时,高倍镜的视野比低倍镜的视野( )。

A.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B.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C.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D.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1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 )。

A.细胞体积的大小不同 B.有无细胞核

C.有无核膜 D.有无遗传物质DNA

15.比较下列生物的结构,与其他三者显著不同的是( )。

A.噬菌体 B.颤藻 C.大肠杆菌 D.酵母菌

16.下列有关蓝藻的说法中 ,不正确的是( )。

A.单个细胞直径虽然比细菌大,但肉眼是分辨不清的

B.发菜、颤藻、念珠藻都属于蓝藻

C.蓝藻的叶绿体含藻蓝素和叶绿素

D.蓝藻是能自养的原核生物

17.魏尔肖所说的“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其含义是( )。

A.由先前存在的细胞继续发育而成 B.由先前存在的细胞继续生长而成

C.由先前存在的`细胞继续分裂产生 D.由先前存在的细胞的产物构成

18.下列有关细胞的多样性的叙述中,不属实的是( )。

A.鸵鸟的卵细胞直径达5 cm,是最大的细胞

B.动物的神经细胞可伸出长达1 m的神经纤维

C.独立生活的支原体直径约100 nm

D.专营寄生生活的病毒需借助于电镜才能看到

19.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证明了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B.自然界的生物都是细胞构成的

C.细胞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创立的

D.恩格斯把细胞学说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0.生物界中,真核细胞的直径一般在10~100 μm之间。生物体的细胞体积趋向变小的主要原因是( )。

① 受细胞所能容纳的物质制约 ②相对表面积小,有利于物质的迅速转运和交换 ③受细胞核所控制的范围制约 ④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物质的迅速转运和交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21.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完成此反射的神经结构称为 ,它由个基本环节构成。

(2)此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中,能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兴奋的是〔 〕;能表示效应器的结构是〔 〕,它是由构成的。

(3)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刺激Ⅲ处,肌肉。

(4)参与此反射活动的细胞主要是。

22.生物学实验中常用到普通光学显微镜,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细小物体的( )。

A.体积 B.表面积 C.物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2)在目镜为10×、物镜为8×的视野中,看到刚好穿过视野中心的一行连续排列的10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看到细胞数目比原来少,看到的细胞比原来的大倍,所看到视野的亮度比原来。

(3)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转动,使高倍物镜到位后,若视野中图像模糊不清,这时应调节至物像清晰。

(4)若显微镜下视野一片黑暗,调节光圈和反光镜都无用,则可能是由于。

23.下图是几种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最有可能属于病毒的是 ,它在结构上不同于其他三种图示的显著特点是 ;病毒的生活及繁殖必须在 内才能进行。

(2)图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 ,它在结构上不同于真核细胞的最显著特点是 ,与真核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 。

(3)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 〕 ,能完成此生理过程的物质基础是因为其内含有 ,因而它是一类营 生活的生物。

(4) 图展示了哺乳动物的平滑肌细胞,其遗传物质在存在方式上不同于其他三种图示的特点为 。

(5)其他图示中与图B中〔4〕相似的结构是 (填图序号及标号)。

2016年高考生物必备考点:新陈代谢与ATP

2013年高考将于6月7日、8日举行,高考频道编辑为广大考生整理了高考生物复习重要知识点,帮助大家有效记忆。

新陈代谢与ATP

语句:

1、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必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种高能化合物形成时,即高能磷酸键形成时,必然吸收大量的能量。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酶的作用下,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同时生成ADP和Pi;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一个Pi结合转化成ATP。ATP与ADP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ADP和Pi可以循环利用,所以物质可逆;但是形成ATP时所需能量绝不是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可逆。(具体因为:(1)从反应条件看,ATP的分解是水解反应,催化反应的是水解酶;而ATP是合成反应,催化该反应的是合成酶。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反应条件不同。(2)从能量看,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在高能磷酸键内的化学能;而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有太阳能和化学能。因此,能量的来源是不同的。(3)从合成与分解场所的场所来看:ATP合成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呼吸作用)和叶绿体(光合作用);而ATP分解的场所较多。因此,合成与分解的场所不尽相同。)

3、ATP的形成途径:对于动物和人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内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对于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除了来自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外,还来自光合作用。

4、ATP分解时的能量利用:细胞分裂、根吸收矿质元素、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

5、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高中生物实验之把握科学探究活动的梯度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生物实验之把握科学探究活动的梯度,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探究旨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在此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课程标准是规定学生在初中阶段结束时要达到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时要注意能力培养的梯度。

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实验教材的安排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也有让学生参与的科学探究某一侧面的活动,即使是训练同一种科学方法或探究技能的活动,也在活动内容、思维力度和操作水平上有所不同。它是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并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逐渐渗透和深化。因此,我们在设计和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结合探究内容的不同侧重面,注意合理安排能力培养梯度。如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探究活动,主要侧重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探究活动一般过程。虽然初一学生已开始进入逻辑思维阶段,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直接经验的支持,如果此时教师要求过高,难度过大,学生势必会产生恐慌畏惧心理,直接影响学生探究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