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三张圆片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多媒体出示图片:鸡蛋。

师:孩子们,请看,这是——鸡蛋。煮熟一个鸡蛋大约用5分钟的时间,煮熟5个鸡蛋大约用多长时?(学生作答)

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要讲究策略,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烙饼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课件出示情境:你瞧,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答)

师: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两面都要烙呢?(生答)

(二)观察法,探究两张饼的最优烙法

1、明确烙一张饼的时间。

师:想一想,如果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生:6分钟)

为什么是6分钟?(生答)

师:为了交流方便,老师用流程图把刚才这位同学说的烙饼过程记录下来。

板书:一张: 正 反①②③

3 3 6分

2、研究2张饼的最优方案

师:想一想:如果烙两张饼,怎么烙?有几种可能?

生:12分钟

师:你是怎么烙的?(生答,师板书)

板书:两张:①正 ①反 ②正 ②反

3 3 3 3 12分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6分钟。

师:你是怎么烙的?(生答)师:你能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吗?(生演示,师板书)

两张:①正②正 ①反②反

3 3 6分

师:孩子们,现在烙两张饼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哪种烙法最快?那为什么第一种烙法多用了6分钟?

师:也就是说本来可以两张饼放在一起烙,而第一种每次只烙了一张,浪费了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所以多用了6分钟。现在如果要尽快的把饼烙熟,你会选择哪种烙法?(生答)我们给第二种烙法取一个名字,就叫两饼同烙。(板书)

(三)动手操作,探究3张饼的最优烙法

师:孩子们,请看大屏幕,现在妈妈要烙几张饼。(3张)看看小精灵提的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生读)那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呢? (生答)

师:说得真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手操作一下,看看怎样才能把3张饼尽快的烙熟,在动手之前,请看清要求。课件出示数学信息,探究要求。

师:请小组长拿出3张圆片,就当3张饼,小组合作,现在开始。(生摆,师巡视)

师:同学们,你们的饼烙熟了吗?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烙3张饼用了多少时间?(生:12分钟)

说说你是怎么烙的?(生说,师板书)

3张 ①正②正 ①反②反 ③正 ③ 反 12分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9分钟)请你来说说是怎么烙的?(生边说边演示,师板书)

3张 : ①正②正 ①反③正 ②反③ 反 9分

师:同学们,请同学比较这两种不同的烙法,为什么都是烙3个饼一种需要4次,另一种需要3次?

引导归纳:常规的烙法,先把两个饼放进去,正反面烙完后,再烙第三个。第三个饼的两面得一面一面来,浪费了其中一个位置。经过合理安排,烙饼的时候尽可能使锅里有两张饼在那里一起烙。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最省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解决问题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像这种轮流交换着烙确实快。这个烙法帮我们解决了数学难题,你能给她取个名字吗?(交替烙、轮流烙)板书:交替烙

同学们,不管做什么事情,事先作好合理安排,这样就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所以,生活中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

三、总结方法,探究规律

师:接下去要研究4个饼,还是这几个条件,不过要求提高了,你能不能不动手摆就知道怎么烙最节省时间?先静静的想一下,怎样讲解让大家能听明白?实在想不出来的只好借助学具帮忙帮忙。

1、反馈烙4个饼的方法。

师:如果烙4个饼,怎么烙?(生答)师板4分成2个2个。能不能说得更简单一些?你可以说2个2个烙。最少花几分钟?如果老师请一个同学上来烙一烙,我们帮她数烙饼的次数,就会发现4个饼最少烙几次?

2、反馈烙5个饼

师:如果烙5个饼,怎么烙?你能不能马上说出烙5个饼最少烙几次吗?最少花几分钟?(生答)

烙6、7、8、9、10个饼出示课件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表格,如果要烙6、7、8、9、10个饼,分别最少要烙几次,需要多长时间?(生答)

师:请仔细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最短的总时间=烙饼的次数×烙每一面饼时间 (1除外)

烙饼的次数=烙饼的个数(1除外)

师:找着了规律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接下来我们运用这条公式来解决一个问题。如:如果要给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烙一个饼,最少需要几次?最少需要几分钟?

所以,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去做更多的事。

四、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五、课堂总结

师: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想说什么?

师小结: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效率,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 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烙饼”是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单张,双张饼的探究过程。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感觉效果不错。

重点:优化的思想——“同时”“节省时间”

小学生关于“烙饼”并无过多的生活经验,大多数都局限于“一张一张地烙”。因此,在教学中我借助所给的条件“一口平底锅内可以放两张饼”,让学生进行比较,明白“同时烙两张”会“节省时间”,从而渗透“优化的思想”。同时也为后面探究“三张饼”“四张饼”……的“最优方案”打好基础,使学生“保证每次都能烙两张饼”。

难点:规律的得出——“饼的张数×烙一张饼的时间=烙饼所需最少的时间”

突破这个难点时,我把“力气” 都使在“烙三张饼”的问题上。确实,在让学生认识到“同时烙两张饼可以节省时间”后,三张饼的问题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在此,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借助手中学具试一试,探究“烙三张饼最少用多长时间”。之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保证锅内每次都能烙两张饼”才是最优方案,所用时间“9分钟”才最少。

“两张饼”“三张饼”的问题做为重点,让学生弄清楚后,在后面的探究中,学生自然会认识到“张数为双时,两张两张的烙”“张数为单时,先两张两张烙,剩下的三张同时烙”,那么烙再多张数的饼学生也不再会有问题。同时,根据烙2、3、4……张饼所用的时间,学生很快会得出“饼的张数×烙一张饼的时间=烙饼所需最少的时间”的规律,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

数学广角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生活的机会,一个体验生活的平台。但因为大多数学生缺少生活经验,所以学起来比较难。我们老师应发掘更多的生活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解决。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2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引入主题图:老师准备为参加学校排球操比赛的五位同学去购买衣服。

看看买什么衣服好看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问你打算怎样算?

生口答师板书:

(65+45)×565×5+45×5

请学生分别说清两道算式的含义。

2.师问猜想一下,这两道算式的结果会怎样?

要验证我们的算式是否正确,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计算,个别板演。

证明这两道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

中间应用“=”接连。

3.生读算式(65+45)×5=65×5+45×5

师问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同桌说一说,并汇报。

4.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

出示:(2+10)×6=2×6+10×6

(5+6)×3=5×3+6×3

师问中间可以用“=”来连接吗?

5.小组讨论:这三组等式左边有什么特点?

右边有什么特点?

生汇报。

6.师问你能写出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

生独立写一写,个别板书。

7.师问你能想出一道等式,可以把我们今天学习的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

生写一写,个别板演。

8.揭题:乘法分配律

(a+b)×c=a×c+b×c

9.师总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这一个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想想做做:

1.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口+35×口

27×12+43×12=(27+口)×口

15×26+15×14=口○(口○口)

72×(30+6)=口○口○口○口

强调: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28+16)×728×7+16×7

15×39+45×39(15+45)×39

74×(20+1)74×20+74

40×50+50×9040×(50+90)

3.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哪一道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1)64×8+36×825×17+25×3

(64+36)×825×(17+3)

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4.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5.你能根据下图列出两

道综合算式吗?

上面的两道算式能组成一个等式吗?

四、全课小结

师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26页。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3

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对于自然数的一次总结性学习,为后续学习小数的意义等知识奠定基础。新旧教材中对于《认识更大的数》这一单元最明显的改变是将原来的《数一数》这一课分为了两课,即:《数一数》——和《认识更大的数》。教材的编写采用了迁移类推的思想,先让学生突破旧有的感性的数的认识,认识万以上的数,体会数的范围不断扩大,而十进位值制进位法始终不变,再进行迁移类推,以万以上的数的感知和认识作为认识更大的数的学习基础和新旧知的桥梁,拓展数位顺序表,将学生对自然数的感受与认识进行了一次感知-抽象化-规律化-结构化的逐步升级。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基石就在于数级的认识,出于生活的需要开始计数,计数的需要则产生了计数单位和数位,随着生活的发展,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拓展引发了更大的数的产生和需要及辨识,数级是应生活发展和计数方法不断发展拓展诞生的。有了数级的出现,计数方法就形成了一个严密规律的结构。数级的认识对于大数的读写、比较,取近似值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中我将数级的认识作为了学生思维抽象化、条理化、规律化的一个重要节点。先让学生说一说,读一读生活中的大数,感受更大的数的应用需求,再通过数一数,拨一拨,以迁移类推的方法感受十进制值,学生自己类推出更大的计数单位,再通过摆一摆,写一写,观察各计数单位的构成,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计数单位进行级的划分,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实践—小结的探究过程,理解数级的划分对计数的重要作用,同时为大数的读写、比较、改写、近似数等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

北师大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4-5页。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比十万更大的数,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大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计数器认识比“十万”更大的计数单位及其数位,知道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体会十进位值制计数法。

3、完善对整数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了解个级数(万以内的数)、万级数、亿级数具有同构的特征,培养归纳慨括能力。

4、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促进学生达到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知道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了解数级的划分。

教学难点:

体会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知道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计数器,课件教学过程

一、感受生活中的大数: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最熟悉的就是数的应用了。让我们看看身边的数据吧。

课件出示:

人大约有十二万根头发

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三十八万四千千米据20xx年人口统计,世界人口总数约为六十九亿说一说你身边的大数。小组交流搜集的大数数据。

师:看来,仅仅用万以内的数来计数是远远不够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更大的数。

板书课题:认识更大的数。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认识计数单位“百万”,感知“满十进一”

课件出示人民币,这里是商店一天的营业额,让我们一起数数有多少?学生一起十万一捆地数。

师:数到九十万有好多同学已经停下来了,还有的.同学答案不统一,十万十万的数,九十万后面应该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跟自己的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再到计数器上拨一拨。同桌拨计数器,讨论交流,汇报。

生: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四十万,五十万,六十万,七十万,八十万,九十万,一百万!

师:一百万?你们真棒!谁来说说为什么十万十万的数,九十万后面就数到一百万了?

生1:因为九十的后面应该是一百,所以九十万的后面就应该是一百万。

生2:我觉得九十万加上十万是一百万。

生3:它们后面的那个单位都是一样的,都是十万,那就不看后面的那个十万,1,2,3,4,5,6,7,8,9,9再加1就是十,十个十就是一百。所以是一百万。

生4:我在计数器上的十万位上每次拨一颗珠子表示十万,拨到10颗珠子的时候应该是十十万,可是满十进一,所以我就在十万位的前面拨了一颗,现在计数器上就是一百万。

师:你们真擅于总结经验!后面的十、百、千、万、十万我们一般把它叫做计数单位。刚才十万位前拨的那一颗珠子表示多少?

生:一百万!

师:那一百万的计数单位是多少呢?

生:百万

师:一百万有几个十万?刚才老师听到有同学说到了满十进一,能跟我们详细地说说吗?

生:十个。我觉得就像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它们都是满十进一,照这样十个十万就应该是一百万。

师:同学们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互相讨论一下,有没有不同意见或者需要补充的?谁和谁都是满十进一?

小组讨论,补充发言。

生在计数器上一边拨一边说:我觉得可以补充一下,10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万是十万,所以我觉得相邻的两个数位之间的进率是十,所以十万和百万之间应该也是十,所以十个十万就是一百万。

师:说得真仔细!相邻的两个数位之间的进率是十,满十进一。所以十十万也就是一百万。师板书:10个十万是一百万相邻数位满十进一师:如果我们继续数下去呢?

生:“百万”也不够用

生:肯定有比“十万”、“百万”更大的数!

2、认识更大计数单位(1)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师:我们认识了“十万”、“百万”,知道了相邻数位之间满十进一,10个一万是十万,十万十万的数,10个十万是一百万,照这样推想下去,10个“百万”应该是多少?

(学生自主探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2)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

师:再这样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下去,十个一千万又应该是多少呢?

生1:一万万!十个一千是一万!生2:一亿!

师:按照这2种数法都接着往下数数试一试。你们同意谁的数法?为什么?

生同桌之间分别用2种数法拨一拨,数一数。

生:数到后来一万万,两万万。这样数很不方便,数到十万万,百万万,千万万了再怎么数呢?数不清楚了。

生:我预习了的,千万后面是再数就是亿了,还有十亿百亿千亿

师:能说得清楚点吗?“千万”后面更大的计数单位用什么比较合适?

生:重新取个名字“亿”,不用万万,不方便

师拨计数器学生数,在千万位上拨到第九颗珠子,问:再拨一个千万就是多少?接下来怎么拨?

生:在千万位的前面一位上拨一颗珠子,千万位上的全部退回去。师:为什么?这一颗珠子表示什么?

生:因为相邻数位之间满十进一,这一颗珠子表示1个亿。板书: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拨一拨,数一数,一亿一亿地数下去,又会出现什么?生分小组拨计数器数数后发言。还有“十亿”、“百亿”、“千亿”??师:这样数下去,能数到尽头吗?

生:不能!数到10个就换一个更大的计数单位,总有更大的数出现。师:的确是这样,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4)认识数位顺序表,探讨数级①认识十进位值制数位顺序表

提问:我们已经学了“个、

十、百、千”是计数单位,那么今天我们所认识的计数单位又有哪些呢?

生: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自己在纸上把这些计数单位写一写,按大小列一列。出示课件想一想,讨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生: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满十向前进一。完成教科书4页想一想。全班交流。

小结:我们把这些计数单位按照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表,每一个计数单位在这个表中都有一个位置,数学上把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数位,这个表叫数位顺序表。而正因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就是我们今天所了解的我国使用的十进位值制计数法。(课件展示)

板书:十进制计数法②自主探讨数级

课件出示,这是是几位数?最高数位是什么?大约是多少?生:要数一会,对应着放在数位顺序表里才能看出来。

师:有没有方便一点的方法呢?能不能按照它们的特点有规律地分一分?生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样的发现?再小组讨论。生: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有个“万”生: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有个“亿”

生:这样的话,刚好四个计数单位一份,从万开始满四个了就换了个名字。

师按学生所说在黑板上板书,并把这些计数单位划分开,千亿百亿十亿亿,

千万百万十万万,

千百十个

师:看看,是这样吗?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都有“万”的四个计数单位上的数都表示有多少万。都有“亿”的四个计数单位就表示有多少亿?“亿”要比“万”高级,万比下面的“个、

十、百、千”高级。

师:对,按照这样的划分方法,数学上把这种不同的级别叫做“数级”。课件出示完整数位顺序表。

小结:按同学们刚才所分的数级,“个、

十、百、千”这四个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是“个级”;“万、十万、百万、千万”这四个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是“万级”“亿、十亿、百亿、千亿”这四个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是“亿级”。还有比亿级更高级别的数级有待于我们以后进一步学习。

使用这种四位一级的计数方法,是我们国家习惯使用的。使用这一规律就让我们计数就方便多了。

现在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吗?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页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读一读,全班交流。

2、教材第5页3题

师巡查,引导学生注意在数位顺序表中填写数。指名展示。

3、教材第5页4题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指导学生先将数填在方格里,再在计数器上拨出来,最后说一说它的组成。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这节课上,你收获了什么?板书设计:认识更大的数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相邻数位满十进一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十进制值计数法

千亿百亿十亿亿,

千万百万十万万,

千百十个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4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7~48页“小数加减法”。

教材简析

小数加减法是小数计算的基础,也是重点。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加减法计算认识的一次飞跃。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的算理、算法及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另外,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关于元角分的知识,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探究新问题——小数加减法。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在比较中建构并完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的操作、思考,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经历动手操作,理解小数加减法算理的探究过程,能借助直观完整地表述算理,形成算法,发展初步的分析、抽象等思维能力。

3.在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小数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借助直观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1.呈现例题。

2.提问:同学们,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一步加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结合回答相机板书:

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小丽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小丽比小芳多用多少元?

3.提问:以上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结合回答相机板书:

追问:观察这些算式,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购物情境,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在呈现例题后,让学生捕捉例题提供的有用信息,并以大问题“你能提出哪些用一步加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有序提出多种求和求差的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问题提供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进入探究算法的学习。)

二、借助直观,理解算理算法

1.先估后算,培养估算意识。

(1)问题:4.55+3.4,你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吗?

启发:算出结果后有办法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吗?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并搜集资源。

(2)呈现:给出学生的两种竖式计算过程。

(3)追问:你有办法判断哪个结果可能是正确的吗?

估计:4元加上3元多就有7元多,所以结果4.89肯定是错误的,结果7.95可能是正确的。

(4)强调:计算前先估一估,再进行计算,可以有效降低错误率。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会根据经验主动进行规则的迁移。部分学生可能从整数加减法的法则上进行迁移,采用末位对齐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采用情境迁移的策略,联系元角分的单位换算,采用小数点对齐的计算方法。教者将两种计算方法一并呈现,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对结果进行判断。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体会到估算的价值,从而对“先估后算”的计算习惯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2.借助学具,直观理解算理。

(1)引导:为什么小数加法不能末位对齐?7.95是正确的结果吗?利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学具袋,选择你认为有用的学具帮助你进行计算,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一:借助学习币进行计算。

完整表述:4.55元等于4元5角5分,3.4元等于3元4角。元加元,4元加3元等于7元;角加角,5角加4角等于9角;分加分,5分加0分等于5分。再把7元加9角加5分等于7元9角5分,也就是7.95元。所以,4.55+3.4=7.95。

相机呈现直观图:

(3)汇报二:借助百格图进行计算。

完整表述:4.55用4个块5个条5个格表示,3.4用3个块4个条表示。块加块,4个块加3个块等于7个块;条加条,5个条加4个条等于9个条;格加格,5个格加0个格等于5个格。一共是7个块9个条5个格,表示7.95。所以,4.55+3.4=7.95。

相机呈现直观图:

(4)汇报三:借助计数器进行计算。

完整表述:先画4.55(白珠子),4在个位上,一个5在十分位上,另一个5在百分位上;再画3.4(黑珠子),3在个位上,4在十分位上。计数器上合起来就是7.95。所以,4.55+3.4=7.95。

相机呈现直观图:

3.横向比较,凸显“相同单位”。

(1)并联呈现:

(2)比较: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只有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

(3)思考:竖式中如何体现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呢?(只要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就能将相同的单位相加)

(4)小结:小数加法怎么算?(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5)教师示范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在估算判断的环节,初步形成对“小数点对齐”进行计算的感知。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和必要的学具,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学生能够借助直观理解计算过程,并结合操作完整地表述计算过程。接着,在不同计算方法的汇报交流中,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并在比较中凸显对“相同单位”的认识,形成对“小数点对齐”计算规则的深刻理解,逐步建立理解竖式计算的.表象支撑。最后,教师的示范为学生接下来自己探索解决小数减法计算提供正确的导向。)

4.迁移内化,类推小数减法。

(1)问题:4.55-3.4,你能自己列竖式计算吗?

指名板书:

(2)思考:列竖式时应怎样对齐,为什么?(强调小数点对齐才能使小数的相同数位对齐)

(3)比较:小数减法与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独立计算4.55+2.65和4.55-2.65,体会竖式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数位对齐,并且计算结果要化简)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直观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后,能将相关经验迁移类推到小数减法的计算中,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计算4.55-3.4的过程中规范书写过程、内化计算方法,并在与小数加法的比较中加深对相同单位相加减的认识;在计算4.55+2.65和4.55-2.65的过程中巩固对计算法则的运用,并在比较中发现计算结果可以进行化简,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比较沟通,完善知识结构

1.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独立思考后,组内讨论)

明确:小数加减时小数点对齐使相同单位相加减,整数加减时末位对齐使相同单位相加减。因此,不管是小数加减法还是整数加减法,都必须相同数位对齐后相同单位相加减。计算时都是从低位开始算起。

2.思考: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

明确: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注意进位退位),结果化简。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学生能快速地从头脑中提取小数加减法的表象支撑并再现,借助直观来帮助理解并说明。本环节进一步与整数加减法作比较,体会到小数计算中小数点对齐和整数计算中末位对齐的表象虽然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就是要让相同数位对齐使相同单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在比较中形成更完整的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认知结构,也为学习分数加减法做好了铺垫。)

四、巩固应用,内化计算法则

1.针对性练习。(课本第48页练一练第1题)

(设计意图:该练习重点考查学生在计算小数加减时数位如何对齐的技能,还应注意连续进位以及去掉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进行化简等细节。学生通过做一做、说一说、议一议的方式巩固了计算法则,强化了计算注意点。)

2.应用性练习。(课本第50页练习八第3题)

(设计意图:应用性练习让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到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联系与区别,并感受到小数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思维性练习。

在方框里给竖式添上运算符号,然后添上小数点,使小数加减法竖式成立。

(设计意图:思维性练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通过添加小数点才能使“相同数位对齐”,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竖式的表象理解。这样改变练习的呈现形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全课总结,为下节课铺垫

1.全课总结。(重点回顾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以及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算理)

2.课后计算3.4+2.65和3.4-2.65,思考这两题计算中又有什么不同,下节课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这节课呈现的素材只解决了其中四题,还有两题作为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学生不仅可以复习旧知,还能自学新知,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和心理准备。)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三张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多媒体出示图片:鸡蛋。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鸡蛋)如果煮熟一个鸡蛋大约要用4分钟的时间,那么煮熟10个鸡蛋大约用多长时间呢?(学生作答)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烙饼的方法吧!

师:随机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课件出示情境:同学们,图中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们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答)

师: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两面都要烙又是什么意思?(生答)

(二)观察学习,探究两张饼的最佳烙法。

1、明确烙一张饼的时间。

师:想一想,如果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生:6分钟)

师:为什么是6分钟?(生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用流程图把刚才这位同学的烙饼过程板书下来。

板书:一张:正反

3分钟3分钟(6分钟)

2、探究烙两张饼的最优方法。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烙两张饼,怎么烙?有几种可能?(同桌合作,用圆纸片代替饼进行实践并作好记录)

汇报交流:学生回答并上台演示,教师板书。

第一种:12分钟。

板书:两张:(1)正(1)反(2)正(2)反

3分钟3分钟3分钟3分钟(12分钟)

第二种:6分钟。

板书:两张:(1)正(2)正(1)反(2)反

3分钟3分钟(6分钟)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演示同样烙两张饼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你们认为那种烙法最快?为什么第一种烙法多用了6分钟呢?(学生展开讨论)

师生共同小结:就是说本来可以两张放在一起烙,而第一种每次只烙了一张,浪费了空间,也浪费了时间,所以多用了6分钟。

师:如果我们要尽快的把饼烙熟,你会选择哪种烙法呢?(生答)我们给第二种烙法取一个名字,就叫做“两饼同烙”。(板书)

(三)动手操作,探究3张饼的最优烙法。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现在妈妈烙几张饼?(3张)瞧瞧小精灵提的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生读)那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呢?(生答)

师:回答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分组动手烙一烙吧。看看怎样才能把3张饼最快的烙熟,在动手之前,我们先看清要求。(课件出示数学信息:探究要求)。

师:请小组长拿出3张圆纸片当作3张饼,小组进行合作,动手操作烙饼。(生操作,师巡视)

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板书。

第一种:3张(1)正(2)正(1)反(2)反

3分钟3分钟

(3)正(3)反

3分钟3分钟(12分钟)

第二种:3张(1)正(2)正(1)反(3)正

3分钟3分钟

(2)反(3)反

3分钟(9分钟)

师:同学们,请你们比较一下这两种不同的烙法,为什么都是3张饼一种需要4次,另一种需要3次?(同桌相互交流说说)

教师引导归纳:常规的烙法,先把两张饼放进去,正反面烙完后,再烙第3张。第3张饼的'两面得一面一面烙,浪费了其中一个位置。经过合理安排,烙饼的时候尽可能使锅里有两张饼在那里一起烙。这样就不会浪费空间,最省时间。所以我们在平时解决问题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像这种轮流交换着烙确实很快。这种烙法帮我们解决了数学难题,我们也可以给它取个名字叫“交替烙”或“轮流烙”(板书)。

师:同学们,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事先做好安排、想好策略,这样就能节省时间和空间,提高办事效率。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空间。

三、总结方法,探究规律。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烙4张饼,条件不变。谁能不能动手摆摆就知道怎样烙最节省时间?大家先想一想,你来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清楚。(实在想不出来的可以借助学具帮忙)。

1、反馈烙4张饼的方法。

师: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生答)师板书4张分成2张2张。能不能说得更简单一些?(可以说2张2张烙)最少需多少时间?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上台烙一烙,大家帮他数一数烙饼的次数好吗?(观察后生答:4次12分钟)

2、反馈烙5张饼的方法。

师:如果烙5张饼,怎样烙?你能不能很快说出烙5张饼最少烙几次?最少需多少时间?

生:上台演示、讲解:先烙2张再烙3张共5次,需15分钟。

3、出示烙6、7、8、9、10张饼的课件。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表格,如果烙6、7、8、9、10张饼,分别至少要烙几次,需要多长时间?(生答完成表格)

师:请仔细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得出:最短的总时间=烙饼的次数X烙每一面饼的时间(1除外)烙饼的次数=烙饼的张数(1除外)。

师:找到了规律我们解决问题就容易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合理地安排时间,才能去做更多的事情。

四、结合实际,实践应用。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找到了烙饼的规律,总结出了公式,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和公式来计算一下给我们班的每一位学生烙一张饼至少需要几次?最少需要多长时间?(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同桌互说)

师: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效率,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6

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以及以后学习几何学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载体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直线与角的认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且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对其已有许多表象认识。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和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故而其对垂直与平行中所研究的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还未能建立表象,不能完全理解"同一平面"与"永不相交"的本质。为此,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2、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7

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文具实物图、小黑板

学具: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请你算一算(看卡片口算)

1、40×2= 30×3= 20×7=

80÷2= 240÷8= 15÷3=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0×()<150 70×()<440

80×()<650 50×()<320

二、新知探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到新学期,孩子们都会为自己添置一些文具,这学期你又为自己购买了哪些文具?

今天淘气和笑笑也来到了文具店(贴出挂图:每个文具盒20元),想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买些文具(揭示课题:买文具),你们帮帮他们好吗?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8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教材第71、72页的例1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与认真审题的能力。

3、问题解决:在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

四、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的算理,即小数点对齐,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相加减。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数学作业纸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谈话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数学王国中蕴藏着无数的奥秘,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吗?我们看今天要探索的内容是: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希望同学们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勇敢说出你的想法,你们准备好了吗?

2、(出示新华书店图片)你们看这是哪?

对是书店,你们喜欢读书吗?张老师也很喜欢读书,上周末我去书店买了两本书(出示书及价格:上下五千年88元,中国历史177元)谁能帮我计算一下一共用了多少钱?

(先找学生列算式------独立列竖式------展示答案------一起回忆整数加减法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有学生熟悉的书店情境和书的价格入手,使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究提供了知识准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小数加减法主题图)老师在书店遇到了两个和你们一样爱读书的孩子,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2、(出示小丽想买的两本书的价格)学生齐读价格。

3、根据已知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根据学生的发言,先来解决加法问题: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1)学生列算式6.45+4.29,教师板书并引导学生观察,提出质疑:这两个数都是小数,我们该如何计算呢?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把做法写在数学作业纸上

(3)在小组内交流做法

(4)学生投影展台展示不同做法,并跟同学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课件呈现正确做法,教师板演正确做法,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5、第一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第二个问题我们再来共同解决一下吧!出示问题:《科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多多少钱?

(1)找学生列式6.45-4.29

(2)在学习卡上独立完成,并找一名同学板演

(3)学生完成后,一起看学生的板演,并强调书写的规范(小数点、位置、退位、横线等号要用尺子、单位、答句)

(4)多媒体展示过程,师生共同说计算过程。

(5)做对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真是计算高手啊,那让我们再来挑战一道:7.52-3.22,在数学作业纸上独立完成,学生投影展台展示做法。引导学生发现小数末尾是0的情况,横式中的得数要最简(并让学生思考:依据的是什么?小数的性质)

6、总结算法:通过刚才我们做的三道题,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1)小组讨论,总结算法

(2)根据小组汇报,教师出示小数加减法童谣,帮助学生理解算法:小数加减点对齐,

从右往左计算起,

满十进一要牢记,

退一当十别大意,

得数化成最简易!

(3)强调: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总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

1、改错

2、列竖式并验算

3.98+0.56 5.64-1.78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六)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6.45+4.29=10.74(元)6.45-4.29=2.16(元)

答:一共花了10.74元。答:《科学家》比《童话选》贵2.16元。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9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主题队会活动,使队员了解个人成长和党的关系犹如花朵与太阳一样密不可分,从小热爱党,崇敬党。

2、通过活动让队员们真切地体会到一份真挚的友谊,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及情感体验。

3、团结力量大;互相促动,共同进步。

二、活动形式:

诗歌朗诵,讲故事,谈感想等形式。

三、活动准备:

1、排练我爱我班的歌曲及诗歌朗诵。

2、排练舞蹈《快乐的同桌》 。

3、童话故事《骄傲的桃花》和歌曲《爱的奉献》的视频及相关资料。

四、活动过程:

1、队活动的仪式整理队伍、清点人数

2、长出队整队: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

3、出旗、敬礼(鼓号齐奏出旗曲,中队旗手执旗,护旗手敬礼,全体队员行队礼时目送队旗前进)礼毕。

4、唱队歌(指挥和伴奏)。全体请坐。

五、活动内容:

(一)、诗朗诵《我爱我班》

主持人甲:我们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天使,蹦蹦跳跳地走到了一起,我们轻轻地拉起了小手,组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主持人乙:请听诗朗诵《我爱我班》

小鸟为我们歌唱,小树对我们点头,小草向我们招手,花儿对我们微笑,当我们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和班级,见到老师,见到同学,我们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大家庭——汉中市实验小学二年级x班次开发。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班集体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关怀,也感受着它的'变化。大家每天都在各自的班级小岗位上为大家服务。有的擦窗台,有的排桌椅,有的整理卫生角,有的督促同学做好课前准备。全班同学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有了快乐,我们共同分享,有了困难,我们一起解决。他撞了我一下,说声对不起!我踩了他的脚,他说没关系。白云爱蓝天,因为蓝天是白云的家。小树爱森林,因为森林是小树的家。花朵爱田野,因为田野是花朵的家。浪花爱大海,因为大海是浪花的家。我们都爱这温暖的班集体,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家,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大家庭更美丽。

(二)表彰先进

主持人甲:汉中市实验小学,一个让我们骄傲的名字!

主持人乙:我们爱学校,我们爱班级,我们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感到自豪。那么仔细想想我们班上有哪些值得骄傲的人和事呢?

代表发言:好人好事(助人、拾金不昧事例)

(三)童话故事《骄傲的桃花》

主持人甲:在大家的团结努力下,我们渐渐地长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傲的成绩。美丽的花儿离不开滋润它成长的大树。

主持人乙:我们的班级就像一座百花园,每一个同学就是其中一朵花,谁也离不开谁。请听童话故事《骄傲的桃花》

春天来了,微微轻风,绵绵细雨,大地上万物复苏,到处都可以见到生机勃勃的景象。花开的最茂盛、美丽的就是桃花了,每当人们看到这棵桃树,总是赞赏到:“多美啊!”忍不住去闻一闻,“多香啊!”在一次一次的称赞声中,有一朵花有些骄傲了,她想:“在这棵桃树,就数我最香了。我不跟那些花在一起,就一定会更突出。”旁边的那些花纷纷劝到:“你可不要单独行动呀!那是危险的事啊!”可是那朵骄傲的小花却说:“我的危险与你们不相干!”她又想:我如果离开这,人们一看到我,一定会给我更多的赞美,而且我还能得到自由。不一会儿,风来了,这多花借着风的力量,使劲挣脱了出去。谁知,太阳马上晒干了这多花,她使劲的喊“救命啊,救命啊!”,可是她再也不能回到树上去了,后来她终于凋谢了。

(四)舞蹈《快乐的同桌》

主持人甲:三个好朋友,要来一块儿来,要走一块儿走,相亲相爱不分手。多么令人感动的友谊啊!

主持人乙:你和我,我和他,一个班,一个家,一颗一颗小甜瓜,阳光照耀,快乐长大。

主持人甲:同桌的故事多又多,又香又甜酸辣辣,看,他们来了!请欣赏舞蹈表演《快乐的同桌》

主持人乙:我们是汉中市实验小学二年级这个大集体中的一员,我们为此感到自豪、感到骄傲。队员们,你们爱这个大家庭吗?(爱)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为班级争光,为学校添彩呢?(队员自由发言)

(五)大合唱《爱的奉献》

六、辅导员讲话:带着不同的个性,我们聚合在一起,为了共同的愿望,我们走到了一起,68双求索的眼睛都闪烁着光芒,我们努力,我们求实,我们探索!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相亲相爱,让我们共同祝愿:明天会更美好!明天更灿烂!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主题班队会,让我们深深地感到,同学们只要手拉手,心连心,团结起来,互相促动,共同进步。

七、退旗

八、呼号

九、退旗

十、宣布队会结束,散会。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队会一系列的活动,让队员们在体验中成长,在活动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友爱,引导队员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团结起来,互相促动,共同进步,促进学生良好文明素质的养成。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10

教材与学情定位

本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之中的一个规律性知识,是在学生学习认知了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后的知识内容,其承载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的内容,学生计算起来容易出现问题或者错误,总是会把其中一个加数与因数相乘,却把另外一个加数忽略。

设计理念

1、乘法分配律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已经有所渗透。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是否可以由此引入,由此加强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联系,运用知识的正迁移,解决学生对乘法分配律难理解,易用错的问题。

2、乘法分配律到底难在哪里?是学生体验不到成功,还是乘法分配律作为简便运算的一个方法而不能体现其简便性。如果是又当如何体现,其教学的临界点在哪里?

3、乘法分配律必须在学生了解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吗?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是否可以进行导入?如果可行,是不是我们在一年的教学中把‘花开两朵单表一枝’做的太过了而忽略了另一只鲜花的存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简便运算的手段的可实行性和其存在的必然性。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的转化提炼,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1.理解乘法分配律,体会其优越性。

2.乘法分配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有效突破。

教学过程

1、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

出示:25×14=

算式表示什么意义?(14个25是多少。)你能计算这个题目吗?(能)完成在练习本上。

(师把25×14写在黑板左侧,指生上展示台展示自己的书写过程,并分别说明100是怎么求的.?250呢?教师把学生的想法记录在展示本上)

过程:25×14 25×4=100 25×10=250 100+250= 350

问及全班,相同计算过程与结果的举手,师边走边问回到黑板刚才我们怎么计算的?100=25×4,再算250=25×10,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顺手板书(注意前后顺序先写右侧25×4,在写25×10最后写‘+’号)。注意看,前面明明是25×14,怎么在右侧却变成了25×10和25×4?(实际上是把14分成了10+4的和)师随生动:14分成(10+4)的和乘25

指25×14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指(10+4)×25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指10×25+4×25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可以画等号吗?可以

那下面这几个算式表示什么?也可以这样写吗?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算理的研究,打通与乘法分配律的关系,初步建立知识的感知。

出示15×12= 23×16= 16×25=

学生观察:发现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表示可以。

师指生描述算式的含义并由学生独立完成算式转换。

学生通过验证认识到:

15×12=(10+2)×25=10×15+2×15

23×16=(10+6)×23=10×23+6×23

16×25=(10+6)×25=10×25+6×25

师:为什么?谁能说明白为什么仍旧相等?等号左边表示什么右边又表示什么?

生:(选择23×16说明等式左右两边表示的意义)等号左边表示10+4的和个23就是14个23是多少;右边10个23加4个23是多少。两边都是14个23是多少,所以相等。

师:读一遍等式,体会等式的意义。(此处不去小结,让学生初步意会到,但是不适合言传)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存在,通过等号左右两边的关系和意义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存在的意义与其存在的实际价值。

师:同学们如果给你写出左边的算式,你能推导出右边的算式吗?

生:可以。

2、出示三道练习题目,(完成在练习本上)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20+3)×37=

(10+9)×23=

(32+25)×74=

学生写出正确的右半边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和屏幕上全部内容,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发现:左侧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侧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左侧三个数,右侧四个数;

小结:两个数加起来的和乘第三个数,就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然后把乘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

通过仿写,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作用。深刻认知‘分别’的含义。

师抓住第二条,对呀,怎么多了一个数还相等?引导学生发现,屏幕红色字体呈现以(20+3)×37=为例说明是左侧括号里面的数分别乘括号外的数,所以多了一个。你能说出一组符合这个规律的数吗?

生一:(10+5)×74=10×74+5×74

同意的举手,鼓励的掌声送给他

生二:(10+7)×52=10×52+7×52

生三:(10+9)×24=10×24+9×24

生四:(30+2)×52=52×30+52×2

设计意图

学生如果完全可以自己仿制,说明这个内容孩子们真的掌握了,明确了,可以使用了,意思能够说明白了,但是仅仅是不能语言描述而已。

师:能说完吗?不能,看来这个层次的大家都没问题了,我出一个你会做吗?下面内容分层出示,体现知识层次性。

(16+△)×51=

(△+■)×○=

引导出字母形式:

(a+b)×c=

师:观察和班上和屏幕上的所有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进一步引导有规律吗?),同桌交流---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交流),全班交流。

本环节学生必须充分的讨论,争论,作为教师必须在学生的练习中找到问题,并及时全班范围内解决。

汇报时学生说的意思对就可以,多组汇报之后,逐步修正成比较完善的说法。教师出示规范的说法,学生自己说一遍,同桌互说一遍

小结:刚才我们从两位数乘法入手逐步发现: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得数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字母形式:(a+b)×c=a×c +b×c

也可以写成a×(b+c)=a×b+a×c

设计意图

本环节实现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再到文字表达形式的转化,提高认知难度的同时开拓新的只是先河,为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3、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4+6)×27 ○ 4×27+6×27

(14+86)×39 ○14×39+86×39

(100+1)×37○100×37+1×37

3×62+5×62+2×62=

集体订正,说学生的做法,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感悟、发现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简便运算的手段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4判断:

(1)(36+27)×5=36×5+27×5 ()

(2)(13+79)×12=13+79×12 ()

(3)(34+61)×43=34×61+43 ()

(4)(2+4+3+1)×5=2×5+4×5+3×5+1×5 ()

手势表示,对的举对号,错误的举起十字。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1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理解世界人民相互依存的关系,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

能力:使学生学会通过教材范例去搜集整理资料,并从中归纳概括出有价值的信息。

知识: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到世界各国在各方面相互依赖的关系,知道世界各国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不像低年级学生那样充满幻想,他们有广泛的兴趣,求知欲很强,对于本课的学习内容会充满着期待,因为他们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那些新鲜的来自外界的信息会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小学生限于生活范围,大部分的学生对“外面的世界”不太了解,有关知识相对缺乏。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储备,想让学生理解世界人民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不容易的,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更是一件难事。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各国在各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的,理解世界人民相互依存的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世界各国人们面临一些共同问题时的反应以及通力合作的案例。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从身边事入手,并给学生大量的有价值的相关信息,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看,自己的心去感受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世界彼此紧密联系,相互依存。采取交流、讨论、模拟体验、看课件等多种学习方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通过距离“缩短”了,交往增加了,联系紧密了,文化沟通了系列活动让学生逐步感受“我们更近了”;通过禽流感、非典、南极科考等国际重大事件,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在各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的,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共同发展;通过瑞恩的故事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世界的关爱和初步的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到世界各国在各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的,理解世界人民相互依存的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世界各国人们面临一些共同问题时的反应以及通力合作的案例。

教学难点

认识到世界各国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搜集教学所需的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视频等材料。

学生准备:查找禽流感危害及相关资料;查找全球合作、共同攻关的事例;关注国际上重大事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我们更近了”“商品无国界”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携手合作”“关爱世界”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我们更近了

1. [播放课件:新旧不同版本《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研讨:为什么删除了原来有的“对外宾有礼貌、热情大方、不围观尾随”?

小结:那个时候人们在生活中很少看到外国人,更别说接触了。偶尔看见一两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就会觉得特别新奇!要知道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于是难免会出现小朋友围上去看稀奇,甚至看不够跟着人家跑的现象,这对外宾多不礼貌啊!所以,那个时代的小学生规范里就有了这么一条。但是现在我们与外国交往增多了,联系增多了,也没有围观或尾随现象发生了。(板书:交往——增加)

2. [播放动画:感受地球村时代的生活]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感受到这种紧密的联系?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感受,如交通的便捷、沟通与交流方式的进步;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享有同样的物质生活;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享有同样的精神生活;不同地区的人们共同关注同一件事情,表达着同样的感受等。

小结:新的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不断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特别是通信卫星和网络的出现,更使人感受到彼此跳动的脉搏。我们不再陌生,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将人们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我们更近了;距离——“缩短”)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了解科学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国各地区人们的近距离接触更加频繁,进而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活动二商品无国界

[播放动画:商品无国界]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从这两个案例中发现了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食品和日用品的品牌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你家里所购买的物品,其中有哪些是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品牌?并在教材中的世界地图上标出来,并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小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了,往往一个国家的产品会在其他国家加工制造,然后再销往全球。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就不难发现这样的产品。(板书:联系——紧密商品无国界)

设计意图:了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主要表现,体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板书设计

我们更近了

交往——增加

距离——缩短

联系——紧密

……

商品无国界

第2课时

活动一携手合作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疯牛病有什么危害?美国的一例疯牛病为什么会引发世界性的恐慌?如果其他国家都因疯牛病没有出现在自己国家而不予理会,会出现怎样的情况?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为防治疯牛病献计献策,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我们应认识到,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问题往往会成为许多国家,甚至是全球的共同问题。

2.[播放视频:携手合作]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各国人民共同合作解决?

小结:在现今开放的国际社会,许多问题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世界人民已意识到携手合作攻克难题的重大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只有打破地域界限进行交流与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板书:共同面对携手合作)

设计意图:感受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

活动二和瑞恩面对面

[播放动画:瑞恩的井(一)]

[播放动画:瑞恩的井(二)]

学生自荐作为瑞恩的代言人或瑞恩妈妈的代言人,开展“和瑞恩面对面”的活动。其他同学可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和瑞恩及其妈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小结:一个加拿大的孩子与打造30口非洲的井,两者之间似乎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是瑞恩的执著让它成为了现实。我们看到了一个奇迹,更看到了瑞恩以及自己肩上对世界应负的责任。(板书:关爱世界人人有责)

设计意图:认识到生活在地球村的每一个大小公民都能够而且也应该去关爱和帮助世界上有困难的人。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的写出整万的数和含有两级的数。

2、引导学生总结出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有“0”和末尾有“0”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请学生说出亿以内数的顺序表,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出数位表、(板书如下)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40000 659200 30060400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七十、七百零八

4、根据学生回答,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写;

(2)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

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二、学习新知

谈话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的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

1、指导探索,学习写整万的数。

(1)出示例3写出下面各数(整万数的写法)

同学们会写七、七十、七百零八,那么怎样写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呢?这些都是整万的数,请同学们在数位表上试一试,写一写、

提问:你们是怎么写的?(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只要在万级上写七、七十、七百零八,然后在后面加四个0就可以了。)

教师在数位顺序表中写出上面三个数。

引导学生小结:整万的数怎样写?

(2)出示例4写出下面各数(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①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先让学生写出十万,并追问:在什么级上写?然后再写二千三百四十五

教师说明:写数的顺序和读书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②三十二万零六百

提问:这个数一共有几级?万级怎样写?个级怎样写?千位上为什么要写一个0?

小结:这是写数和读数不同之处、写数是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或者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③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让学生自己试着写数,再说一说怎样写的

(3)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小结、

①含有两级的数怎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②如果遇到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上做一做,写在书上

五百零六万写作:_________________

五万零三百写作:_________________

八千零六十万零二十写作: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下面三个写数题

请一名同学到前面用算盘上拨出下面各数,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一千零五十五万四千零三十万零三十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3、判断下面的数写得对吗?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四万五千二百写作:45200()

三百零六万写作:306()

一千零二万四千五百写作:1024500()

4、写出下题横线上的数(投影)

(1)我国的领土面积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2)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克粮食,那么全国每天可节约一百三十万千克的粮食。

(3)某省今年共栽树一千零五十万零八百棵。

(4)钢铁厂今年共炼钢四十万零七百吨。

5、思考: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同学们都理解了,那么含有三级的数的又应该怎么写呢?

四、课后作业

1、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出来、

七万八千六百三十八十五万一千

二十六万零四百三百六十万二千

十万零五六千零八十万零七十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1999年我国共生产彩色电视机四千二百六十二万台。

(2)北京图书馆馆舍面积是十七万平方米,占世界第二位;藏书一千四百万册,占世界第五位。

(3)1999年来华旅游总人数约七千二百八十万人次。

3、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1)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2)六千万、九万和五百

(3)八千万和四十

五、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学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10根),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三种图形,谁来说一说这三种图形的特征呢?

生答。

师:在这三种图形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图形呢?为什么?

生答。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直线,因为它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想长就长,想短就短。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都有这样一张纸,请大家拿出来摸一摸这个平面。

学生活动。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小的想象活动,想象一下把这个面变大会是什么样子?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想象:这个面变大了,又变大了,变的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你想象的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是怎样的?睁开眼睛把它们画在纸上吧。

学生活动。(可以先用两个小棒摆一摆,再画下来)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同桌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画的怎么样?谁的想法与众不同?

小组交流。

师:你们画的一样吗?

生答。

师:是吗?举起来让老师看看,噢,真的都不一样,谁愿意上来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请学生上展示台展示。

2、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

学生补充不同情况。好,请同学看大屏幕,我把同学们说的图形都画出来了!

(二)、进行分类

1、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

师:同学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生:能。

师:在小组中交流交流,看看你们的小组决定怎样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说出第一种情况时,教师适时引导,你们说的“交叉”是说两条直线碰在一块儿了,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相交”。

师:哪个小组和他们的分类情况不一样呢?

生说出第二种。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说出第三种。

师:对于他们小组的第二种分法,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如果生能说出快要相交的一类实际上也属于相交时最好。教师可以适时引导:所以说这种看似不相交,而延长后能够相交的两条直线,实际上也属于相交。

如果生不能说出。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说直线的特征是什么呢?

生: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师:那也就是说这些直线都可以再延长。那我们把这些直线都延长一些,你会发现什么呢?

生:看似不相交的直线,延长后动相交了。

师:那这种图形,到底是属于相交,还是属于不相交呢?

生:相交。

师:为什么?

生:因为直线可以无限延伸,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部画出,所以没有看到它们相交在一起,还以为不相交呢,其实它们是相交的。

师:所以说,看似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把它们延长后能够相交在一起,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相交。也就是说,这些看似不相交的直线,也属于相交。

师:对于他们小组的第三种分法,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看似相交属于相交,相交成直角也属于相交,他们组的分类标准不统一。

师:分类标准不统一,就无法正确给这些图形分类,所以这种分类方法不成立。

3、教师总结: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所组成的图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相交图形;一类为不相交图形。

三、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1、揭示平行的概念

首先探究的是不相交的一类直线:

师:同学们说这组直线不相交,说说你们的想法,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发现这两条直线不管怎么延长也不会相交。

生2: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它们之们的距离,如果距离一样,肯定不会相交。

师:这位同学不仅会用眼睛看,而且还会想出量的方法,真不简单!

师:由此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不管怎么延长,这两条直线是永远不会相交的。

师:像这样,不管怎么延长,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的现象,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里又用到了互相两个字,知道为什么要加互相吗?

生答。

师:谁能说说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这句话里少了一个前提条件,大家看,老师的这个讲桌面上的这条线和黑板上面的那条线相交吗?

生:不相交。

师:但是我们能说它们互相平行吗?

生:不能。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没有在同一个面上。

师:对,也就是说必须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呢?

生: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这时教师归纳总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揭示垂直的概念。

研究相交的一类图形:

师: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生4答。

当有学生说两条直线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时,教师适时引导: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呢?

生:可以用三角板、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验证。

师:你们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最特殊?

生: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最特殊。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答。

师:在同一平面内,像这样的两条相交成直角的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看大屏幕出示垂直的定义。并且做些练习)

3、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引出课题-----垂直与平行)

四、习题设计

1、完成课件中的练习题。

2、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3、出示主题图,我们看看运动场上还有这样的现象吗?指导看书。

4、摆一摆(课本上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摆一摆,再同学交流。得出结论。

A、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吗?

B、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14

教学目标:

⒈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对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更加清楚的认识。

⒉通过练习以及教材中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有兴趣的练习。在练习中产生一些新的体会。

3、能利用已经学习得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

教学准备:三角尺量角器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⒈口算

480÷484÷246÷3900÷3180÷20270÷90

280÷4069÷375÷5210÷30420÷70720÷80

⒉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⑴出示三幅图,提问:说说每组中两条直线的关系。

⑵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时,如图(3),我们有可以如何说?如何判断?指出垂足。

⑶提问:图二中两条直线有没有相交?它们有是怎样的.位置关系?是不是所有不相交的直线都是相互平行的?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⑷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垂线,一组平行线。

⒊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我们不仅可以画出垂线和平行线,也可以动手折一折。

⑴按图中所示,学生们照样子分别折一折,打开后看一看,哪些折痕互相平行,哪些折痕互相垂直。

⑵自己动手再找一找,折一折。

⑶两条直线相垂直有什么特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有什么特点?

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练习。

二、操作与运用

1、给一张正方形,做一组平行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2、给一张正方形纸,做一组垂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3、在大写字母中找出平行线和垂线。

4、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盒垂线。说说操作步骤。思考,如果这一点在已知直线上,你能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吗?

5、第五题:指一指,说一说。

6、看看角1和角2是不是在同一个方向?猜一猜,量一量。

7、自来水管在那里?怎样接比较合适?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话的。

8、第八题:在书上按要求操作。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画一画平行四边形。

三、全课总结:

通过练习,你对垂直与平行有了哪些进一步认识?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6题,第7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15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有68人,学生基础较扎实,思想品德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