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比轻重》教案(精选1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比轻重》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数学《比轻重》教案(精选14篇)

一年级数学《比轻重》教案 篇1

课题

跷跷板(比轻重)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2、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3、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4、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跷跷板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请一名同学到台上感受感受两个书包的轻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哪个轻、哪个重。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 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比轻重》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 ,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四、活动四:总结探索结果

(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图片:练一练1

2.出示图片:练一练2

3.出示图片:练一练3

(三)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你觉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又有那些进步?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

一年级数学《比轻重》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物体的重量,知道物体有轻重之分。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并分辨物体轻重。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重难点分析:

重点是幼儿知道物体有轻重之分,难点是有能够区分轻和重,过程中,教师会通过让幼儿的操作来感知。

活动准备:

玩具天平一个。实物:大橡皮泥、小橡皮泥各一块、棉花、积木、玻璃球。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看看掂掂,感知货物轻重。

出示大橡皮泥和小橡皮泥,引导幼儿观察并猜一猜:它们有什么不同:哪个重?哪个轻?

二、展开部分:请个别幼儿上来掂掂,再说说:哪个货物重?哪个货物轻?

1、在汽车上换上一团棉花和一个玻璃球,让幼儿摸一摸,掂一掂,正确感知棉花和玻璃球的轻重。

2、观察天平的变化,认识物体的轻重。

出示天平,告诉幼儿天平器是衡量两个物体轻重的一种工具。然后,在天平两边分别放上积木和玻璃球,让幼儿观察天平的变化,并说说:天平有什么变化?天平翘起的一边表示什么?天平沉下的一边双表示什么?也可以让幼儿说一说谁重谁轻,再在天平器上演示验证,从而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物体的轻重。

3、出示大橡皮泥和积木,让幼儿猜猜谁重谁轻,再请幼儿教育上来将橡皮泥和积木放在天平的两边,带领幼儿进一步感知认识物体的轻重。

4、幼儿操作活动:

看图区分轻重: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想一想:哪个重?哪个轻?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幼儿圈出重的物体。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物体有轻重之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掂量和用天平的方法来区分轻重。

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极力引导孩子运用科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我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不足是活动时间较长,下次活动各环节应更紧凑。

一年级数学《比轻重》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比较物体轻重”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让幼儿简单了解比较轻重的方法。

2、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并初步学会记录。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协助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两个蛋娃娃,贴有汉字卡片“轻”“重”的篮子,各种玩具、布娃、皮球、茶杯、碗等若干。

2、苹果、梨、桔子若干个。

3、每组幼儿一架天平称、幼儿人手一个小篮(内装玻璃珠、木珠、积塑等)、记录纸、笔等。

二、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轻重的秘密。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说过程。

整个活动首先通过对两个蛋娃娃轻重的比较,让幼儿感受物体有轻有重;然后用手掂一掂再次比较物体的轻重,最后通过天秤实验比较物体轻重,让幼儿的兴趣在整个活动中一直持续不断。课中教师通过提问、操作、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幼儿思考解答,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

1、猜测活动

(指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娃娃,我请几个小朋友上来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看看这两个娃娃有什么不一样,然后悄悄地告诉老师。”)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第一次操作活动,主要让幼儿用手估测比较物体的轻重。

(指导语:“老师还准备了很多材料,每两种分成了一组,请你们每人拿一组材料,想办法比较出两个物品谁轻谁重?”)

这个环节的个人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探究,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个别引导的办法。

3、第二次操作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用天平精准地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指导语:“现在我们就来用天平称称一称、比一比小篮中的两个物品谁轻谁重?在每个篮子里都有一张记录表,我们来看一看,怎样记录它们谁轻谁重呢?”“老师这儿有三个水果,苹果、梨,桔子它们谁重、谁轻?”)

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掌握天平称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记录物体的轻重,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中,第一次我让幼儿独立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记录,第二次让一组幼儿合作完成比较三个物体的轻重并记录。记录表我采用了猜测与实践两种记录方法,通过让幼儿讨论,确定如何区分轻与重的记录方法。

4、交流总结活动

(指导语:请每小组的小朋友来说说你们是怎么较出来的?)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一年级数学《比轻重》教案 篇5

活动名称: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

2、知道物体的大不一定重,物体小的不一定轻。

活动准备:

纸盒、天平、积木、弹子、塑料球、皮球、铁球等物品。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在众多的物品中,运用已有经验比较物体的轻重。

“这些物体是一样重的吗?”鼓励幼儿用手去掂分量。

2、帮助幼儿发现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

请幼儿比较塑料球和皮球谁轻谁重,然后再比较皮球和铁球谁轻谁重。帮幼儿建立相对的概念:皮球和塑料球比,皮球重;皮球和铁球比皮球轻。

3、启发幼儿动脑子:有的物体的轻重差别很小,很难用手掂出。怎么办?

出示两件重量接近的物品:“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件东西哪个重哪个轻呢?”(启发幼儿自由发言,肯定幼儿的想像和发言。)

4、介绍测量工具天平。

幼儿尝试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介绍天平的用法,准星必须居中,拿放要轻。

5、“猜一猜这两样东西哪个轻,哪个重?”请幼儿用天平测量验证。

6、选择体积相同质地不同的物品比轻重,理解体积大的不一不重,体积小的不一定轻的道理。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盒子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如: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

7、请幼儿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

活动建议:

在班级放置一天平,引导幼儿对天平产生兴趣并探索这种物体的功能。

活动延伸:

1、带幼儿在室内或室外寻找可以比较的两个物体进行轻重比较。

2、请家长和幼儿一起看幼儿用书做智力游戏:比比谁轻谁重。

一年级数学《比轻重》教案 篇6

课标内容

“轻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地比出物体的轻重,从而认识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2、鼓励学生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天平称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的眼力真行!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轻重)

2.你还能看看就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可以是教室里看到的也可以是想到的)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师展示两个一模一样的墨水瓶盒子,请你们看看这两样东西,谁轻谁重?

学生的意见不统一。师:那怎么办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有学生提出用手就可以,那怎么用手?指生表演。

师:噢,原来你想用手掂一掂。那好啊,你来掂一掂吧。

请几个学生掂一掂,而后说出的结果一致。

师:一样的盒子,为什么这个会重些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有一盒子是空的)

(2)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

(3)教师小结:有些物体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就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比出谁轻谁重。

(4)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

2.称一称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6)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办法。

(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

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再掂一掂、称一称。

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4.第4题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想、推测、实践等探究活动,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探”,通过学生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积累轻重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达到数学目的。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比轻重》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比较两样或三样物体的轻重并学习作好记录。

2、初步感知物体大小、数量、材料与轻重之间的关系。

3、对数学操作活动感兴趣,通过操作提高分析、比较、判断、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自制简易天平称人手一个、每人一份操作材料(一颗弹珠、一只塑料小熊、大小纸团各一个、五片雪花片)、每人两张记录用纸、水彩笔一支。教师记录用纸两张。

活动过程:

1、比较两只熊的轻重引出课题。

2、幼儿操作比较两样物体的轻重并作好记录。

3、总结发现。

⑴同样是纸团,在什么情况下会重一些?(体积大)

⑵同样是雪花片,在什么情况下会重一些?(数量多)

⑶为什么纸团大弹珠小,比起来还是弹珠重?(材料不同)

⑷为什么雪花片数量多,弹珠只有一颗,比起来还是弹珠重?(材料不同)

4、教师操作记录比较大中小三只熊的轻重。

5、幼儿操作记录比较三种不同材料的物体的轻重

一年级数学《比轻重》教案 篇8

一、课题:

数学活动——比较轻重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并初步学会记录。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三、活动准备:

1、两个蛋壳小娃娃、一篮玩具、一桶水、一个布娃娃,苹果、梨、柑橘各一个。

2、每个幼儿一架自制天平称、一个小篮(内装玻璃珠、木珠、积塑等)、记录纸、笔等。

四、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两个蛋壳小娃娃:“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小娃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蛋)这两个小娃娃,一个是用蛋做的,一个是用蛋壳做的。请小朋友想办法分辨出哪一个是蛋?”

请一幼儿上前分辨,并说出方法。

教师小结:“刚才这方法叫惦一惦。”

2、出示各种玩具、材料,让幼儿分组用各种方法比出它们的轻重。

教师:“你们用什么方法分出它的轻重?”

启发幼儿说出:端一端、提一提、抱一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3、教师出示自制的天平称:“要想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还可以用称一称的方法。”教师在天平称一头放木珠,一头放玻璃珠,请幼儿观察,哪边重,哪边轻。师小结:“玻璃珠重,木珠轻,重的一头垂下去,轻的一头翘起来。”(学习词汇:垂、翘)

4、幼儿第一次分组操作

活动—比较两种物体轻重。

(1) 请幼儿从篮子里拿两样东西比轻重。

(2) 请幼儿与同伴交流操作结果。

5、教师出示三种水果:“老师这儿有三个水果,苹果、梨,柑橘它们谁重、谁轻?”请一名幼儿用教师的天平称,共同得出结论后,教师在黑板的记录纸上示范记录结果。(学习词语:不轻不重)

6、幼儿第二次分组操作活动—比较三种物体的轻重。

(1) 请幼儿从小篮子里拿三样东西比轻重。

(2) 请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一年级数学《比轻重》教案 篇9

游戏目标:

1.引导幼儿步入神奇的数学领域。

2.帮助幼儿理解物体轻重所具有的相对性,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3.幼儿能够正确比较物体的轻重。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游戏准备:

图片两幅;小筐子一个;铁球、皮球、棉团各一个;绒毛玩具小猫、小鸡、小老鼠、狮子各两个。场地画有迷宫图。

游戏过程:

首先请幼儿画一画,把第一幅图中重的物体下面画标记。

比一比,比较第二幅图中桶和袋子谁重,谁轻?

试一试,完成以上任务后,幼儿在筐中用自己的方法比较铁球、皮球和棉团的重量,将最重的给爸爸,比较重的给妈妈,最轻的给自己。

玩一玩,三人快速来到迷宫前,放下手中的物品。手持重物者(爸爸)走蓝线,手持最轻物品者走红线(孩子),妈妈作裁判。爸爸和孩子分别从起点出发,依次比较两动物的重量,取重量重的动物前行,沿线走到终点,又快又正确者为胜。

游戏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极力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我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不足是活动时间较长,下次活动各环节应更紧凑。

一年级数学《比轻重》教案 篇10

活动设计背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越来越喜欢动手操作,进行简单的对比、分类、估量、判断等活动,对周围生活中不同物品的轻重、大小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针对这个特点,因此,我设计了数学活动:比轻重,让幼儿用自然估量的方法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并通过目测、手握等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发展感知与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活动准备

1.小熊、小兔、小鸭子毛绒玩具各一件;跷跷板;电脑课件。

2.每人一个学具筐,装有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两块,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两个,棉花球一个,小磁铁一块,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适量的水。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利用跷跷板和毛绒玩具创设动物乐园的情境,并进行演示。启发幼儿用目测判断的方法比较小动物的重量,说出几个小动物中谁最重、谁最轻、谁不重也不轻。通过目测的方法判断轻重,生动自然、富有童趣,既成功导人了活动,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2.多种材料的探索。

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放在手里掂一掂,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有的东西重,有的东西轻。)

(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

(3)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的轻重。

(4)发现同样大小的棉花球与玻璃球,棉花球轻,玻球重。

(5)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幼儿比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轻,小磁铁重。

3.生活中的运用。

为幼儿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

教师引导幼儿比较生活中两个一样的水杯的轻重,将活动引入生活,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比较时,通过幼儿探索如何将两个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不一样重、不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一样重,调动了幼儿思维的创造性,而对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班数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目标。

通过前面的活动,幼儿对轻重有了感性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经验,挑战幼儿思维,通过对天平中不同的西瓜与梨,同等重量点燃着的蜡烛,皮球与融化冰块的比较,为幼儿探索比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幼儿在争辩中,思维进一步激活并得到拓展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小百科:轻重,指重量的大小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语出《左传

一年级数学《比轻重》教案 篇1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幼儿中班下《比较轻重》。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切东西都会吸引幼儿的心灵,从而焕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在《纲要》中指出,数学教育的内容要从幼儿的身边取材,虽然幼儿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个认知,但对于怎么比较还处于具体抽象的状态,结合本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具备主动积极的特性,思维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语言能力也有很大的发展,幼儿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是浅显的,零碎的,因此通过此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也符合《纲要》中所提出的选择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二、说活动目标:

1、 感知物体的轻重,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2 、 正确运用语言表述物体的轻重。

三、说活动重难点:

重点是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难点是会正确运用语言表述物体的轻重。

四、说活动教法学法:

《纲要》中指出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本着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力求达到合作探索式学习的活动过程,我精选了以下教法。具体是:

1、提问法——————在师幼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还给幼儿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2、师幼互动法—————在这个环节中,充分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

此外,除了运用到以上的教学方法外,我还穿插运用了自主探索法,示范法等活动加以结合,使幼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使用多种感官通道探究问题,深入观察,有利于幼儿的经验形成。

2、 操作体验法——————它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在活动中,亲自操作,亲身体验。有助于幼儿更好的理解活动内容。

五、说活动准备:

(1)天平

(2)雪花片、积木、乒乓球和玻璃珠等。

(3)幼儿人手一份记录表

六、说活动过程:

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卫老师以幼儿的实践体验为主线,通过体验生成,方法引入,推理,来展示幼儿比较轻重的思维过程,使幼儿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由此设计了:情境中体验、活动中探索、操作中提升这三个环节来构架起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体验:老师和幼儿抱一抱比较轻重,一个生活化人情化的真实情境导入让全班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小孩比大人轻,大人比小孩重。"孩子马上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至此,至此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玩比轻重的游戏。'

二、活动中探索:比较物体的轻重的多种方法。

(1)先出示两个书包,"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书包,小朋友猜猜,这两个书包哪个轻?哪个重?"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此时认知矛盾的设计,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单用眼睛看,经验估计这样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准确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这时请孩子将书包提一提,孩子会发现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准确,从而得出结论:大书包大,但是轻,小书包小,但是重。

(2)再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子各一个,"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这时单用眼睛看估计轻重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用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一个孩子左手拿苹果和右手梨在手上掂一掂时,其他的孩子开始了关注开始了模仿,"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源动力来自模仿与创新"我想我的孩子们已经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尽管如此,可是问题还是出现了,一部分孩子的说苹果比较重,一部分说梨比较重,矛盾再一次出现。"小朋友,你们除了用手掂一掂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天平——这个测量物体质量的计量工具被顺理成章的引入了课堂,当我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时,此时的孩子已然体会到,当我们无法用双手很准确的感受出轻重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从而完成预设目标中的通过实践,让孩子体验具体比较轻重的方法。

(3)操作中提升:卫老师为幼儿提供了四组操作材料,第一组:玻璃球 乒乓球和葫芦。第二组:玻璃球 乒乓球和葫芦 。第三组:雪花片 积木 螺丝配对。第四组:雪花片 积木 螺丝配对。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谁重,谁轻?并说出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让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在整个活动中卫老师极力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卫老师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

活动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省领域中下《比较轻重》。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幼儿的实践体验为主线,通过体验生成,方法引入,推理,来展示幼儿比较轻重的思维过程,使幼儿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由此我设计了:情境中体验、活动中探索、操作中提升这三个环节来构架起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年级数学《比轻重》教案 篇12

一、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简便的方法区别和记录物体的轻重,初步了解轻重与大小、多少、资料等的辨证关系。

2、培养幼儿好探究、敢实践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二、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两、三个小件物体、一张记录单、一张操作单、一支水彩笔。

2、分组资料:用裤架改制的'"天平秤"、一次性透明水杯、牛皮筋若干。

3、音乐磁带"大桶与小桶"。

三、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哑剧"举重",引出课题:

1、我在干什么?举了几次?每一次的结果怎样?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

2、说明:物体、人都有轻重之分,轻重是相对而言的,需要进行比较。你们知道平常都有哪些比较轻重的方法吗?假如没有秤,你会用别的方法代替吗?假如将"轻重"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怎么表示?怎样表示最简单、最清楚?

(二)幼儿尝试用各种日常的资料比较物体的轻重并加以记录。

介绍操作方法和记录要领:

1、请大家先看一看、猜一猜自身盆子里两个物体的轻重,并把结果记在对应方法栏的下面;然后到后面的桌上选择一种或几种资料,试试:用它能不能比较物体的轻重?结果又是怎样的?请你也将结果记在相应的方法栏下面;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你几次比较的结果是否一致?

2、幼儿尝试用目测和其他各种简便的方法比较盆中物体的轻重并加以记录。

3、汇报并交流:

你用了什么资料、怎样比较物体的轻重的?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的结果是否一致?你觉得问题在哪里?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4、操作练习:

印章婴幼儿也想玩跷跷板比轻重的游戏,请根据纸上跷跷板的平衡情况在两边敲上一定数量的印章。

(三)听音乐"大桶与小桶"想象搬很重或很轻的东西自然离开活动室。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比轻重》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在探索过程中,能正确判断并用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毛绒玩具三个、橙子两个、苹果一个、牛奶两盒(一盒空的);

2.每人一个学具筐,装有大小相同的围

活动过程

1.出示两盒牛奶(一盒空的、一盒有牛奶的)

让幼儿从表面这两盒牛奶那一盒是空的,那一盒是有牛奶的?讨论用什么方法辨别?

2.多种材料的探索。

出示大小不同的娃娃、水果等让幼儿用掂一掂、抱一抱、提一提等方法,引导幼儿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3、运用天平秤比较物品的轻重。(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橙子,让幼儿说说哪一个重,然后引出利用天枰比较)

认识天平:当天枰的一边下沉表示这边的东西是重还是轻?当天平一边的东西上扬时,代表这边的东西是重还是轻?(如果孩子不能确定上扬表示请到轻的物品饿下沉表示重的物品时,可以通过两个体型比较大的物品让孩子确定分辨)

4、操作练习:

(1)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

师:请拿出两块积木,是一样大吗?掂一掂,哪块重,哪块轻?

(2)比较同样大小的硬币的轻重。

师:试一试,两个一样大的硬币会怎样?

教师小结:在天平两端放同一种形状、大小、重量一模一样的物品,那边多,那边重,那边少,那边轻。

(3)引导幼儿讨论同样大小,同样重量的东西,放在天平的两端,放得多的一边会怎样?放得少的会怎样?

5、学习三个物体的推理比较轻重。

如橙子比牛奶重、牛奶比苹果重,从而得出橙子比苹果重,橙子最重、苹果最轻,牛奶不重也不轻。

6、操作幼儿用书,完成练习。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在设计的时候想得比较简单,只是涉及相同物品数量的多少与重量成正比的规律。但在跟孩子上课的时候,对活动的重难点掌握不够明确,造成活动的过程中越讲越多,涉及的内容太多,如量的守恒,三个物体的推理比较等,孩子难以消化,造成活动过程中老师讲的多,孩子探索少。另外,教学具的选择不够精确,造成在操作的时候有偏差,难以完成操作。特别是孩子制作的天平不够精确是造成这个活动不能顺利进行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

总之,关于测量或重量等等这种类型要求比较精密的操作活动,我们马虎不得,无论是测量的工具或准备的材料老师都要精密考虑是否方便孩子的操作,是否能做到准确等,因为培养孩子对科学认真探索的态度尤为重要,而在这个探索学习的、操作的过程中是最好培养孩子认真做事的良好时机。

一年级数学《比轻重》教案 篇14

一、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

2. 理解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

3. 知道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二、 重点与难点

1. 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2. 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三、 材料与环境创设

1. 材料:分类盒、天平、积木、弹子、雪花片等物品。

2. 环境创设:在数学区中放置各种供测量的物品和天平。

四、 设计思路

本内容有两个难点。对于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这难点,设计首先通过分类活动提示问题,使原来重的一类物体中产生轻的物体,轻的物体中产生重的物体。同时通过设问促使幼儿思考、解答。其次,安排排序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体验、帮助他们理解。

第二个难点是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幼儿对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总是认为在的物体是重的,小的物体是轻的。因此,设计通过游戏让幼儿在猜错的过程中纠正原先的想法,形成正确的观念即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五、 活动流程

分类—>讨论—>分类—>游戏—>排序

1. 通过分类活动积累有关特体轻重的感性经验。

(1)在数学区中提供天平和各种物品。物品放在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放两件物品。

(2)要求幼儿将物品按轻重分类,即将每个盒子里的物品按轻重分别放入有轻重标记的盒子里。

2.通过讨论确定区别轻重的方法。

(1)出示两件物品,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件东西哪个重哪个轻?

(2)出示轻重差别很小的两样东西,讨论用手掂量和用天平哪种方法更好。

3.通过分类活动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1)幼儿每人取两件物品,用天平称出轻重后放入相应的分类盒中。

(2)从标有重或轻的盒子里取出两件物品,提问:这两样东西都是重的?然后放在天平上,让幼儿思考,解答其中的原因。

4.通过游戏理解大的东西不一定是重的,小的东西不一定是轻的。

出示大小不同的物体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如: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

5.通过排序活动进一步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让幼儿在数学区中将三个以上的物体按轻重排序,并作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