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水》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漫水》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漫水》读后感

《漫水》读后感1

《漫水》是我20xx年10月买的,我在毛泽东文学院第19期作家班上听完王跃文老师讲的课之后,就买了两本王跃文老师的书来读,其中一本就是《漫水》。

我之前只读过王跃文老师的小说《国画》,那是一本官场小说。我印象中王跃文老师似乎只写官场小说,后来才知道王跃文老师还写过好几本长篇小说,可我都没有读过。

我自从20xx年做了儿童图书编辑之后,就专注于读儿童书籍,很少读成人书籍了。这两年不做编辑了,主要读一些小说和散文。

《漫水》这部小说,得了鲁迅文学奖,我确实是慕名买的。我首先以为是一部长篇小说,开始看的时候,感觉节奏很慢,好像是用慢悠悠的叙事节奏写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慢时光。

小说先写漫水村子里一栋大木屋做工之精巧,手艺之精湛,令人惊叹,然后才写到这木屋的主人余公公。

再慢悠悠地写余公公的本事,余公公是木匠、瓦匠,还是画儿匠,这么能干的工匠我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以至于我觉得这部小说虚构得有点夸张了。

不过,我又想以前农村的工匠都是聪明人才能学的,确实比现在的工匠能干很多,有些老工匠多才多能,也是有可能的。

只是现在农村的聪明人,不是读书考大学离开了农村,就是到城市里打工挣钱了,留在农村老老实实做工匠的人也不多了。

余公公是那种极其聪明能干的老工匠,儿女也都是聪明人。现在农村的聪明人大都读书离开农村了,余公公的儿女太会读书了,也太有出息了,一个儿子在美国,一个儿子在德国,一个女儿在香港。

一般来说,儿女太有出息了,都会像高飞的大雁一样,飞得离父母远远的,过年过节都不回家,留在老家的父母虽然脸上很有面子,可是徒有虚名,日子却过得很孤单。

余公公的老婆去世了,只留下余公公孤单一人在农村住着大木屋过日子,他自己种花种菜,自己做饭,自己给自己割老屋。

可是余公公自己割的老屋还没用上,隔壁的同房兄弟有慧去世了,就给有慧用了。这种事情在农村倒不奇怪。

小说像是在拉家常一样,不紧不慢地叙述着余公公家和慧娘娘家两家之间牵扯不扯的故事。慧娘娘家的黄狗是余公公家的黑狗生的,黑狗一叫,黄狗就去咬人,余公公和慧娘娘就争着要赔偿被咬伤的外乡人。

小说在自然而然的叙述中加入了倒述,交代了有余和有慧兄弟年轻时候的故事,有余聪明能干又勤快,结婚成家生了两个儿子,而有慧又懒又不聪明,偏偏运气好,有一个聪明漂亮的婆娘跟着上门来。

慧娘娘聪明、漂亮,识字、懂大体,只是命苦,沦落风尘,在无家可归的时候,才跟着有慧回来,做了他的婆娘。有慧对慧娘娘也不错,只是他自知愚笨,不理解慧娘娘的心思。

慧娘娘聪明而善良,识文断字,这在当时的农村女人中是绝无仅有的。而慧娘娘的`聪明在农村也招来嫉妒,她只能掩盖自己的聪明才干,安静地守着自己的家过日子。

慧娘娘因为聪明有文化,年轻时是漫水村的赤脚医生,会接生毛毛,还会给死去的人妆尸。可惜慧娘娘虽然聪明,老公有慧却蠢,只生了一个独生儿子强坨,强坨却不太聪明,日子也过得不太好,老婆跑了,两个孙子也早早辍学出去打工了。

村里人欺负慧娘娘是外地人,可慧娘娘却是一如既往地善良待人,怀着与人为善的热情处理着一切复杂的人际关系。慧娘娘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过自己的蹲点干部。

余公公聪明能干,而且处处维护着慧娘娘,虽然有些风言风语,但他们依然各自过自己的日子,依然恪守着各自的道德原则,不曾越雷池一步。

我总觉得余公公和慧娘娘都是极聪明的人,才是最搭配的一对,他们最后应该冲破世俗观念的束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他们比邻而居六十多年,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却只是“发乎情而止乎礼”。

我以为余公公和慧娘娘会发生一些感情故事,可看到最后,余公公和慧娘娘之间的故事仅仅就是互相欣赏和互相关心,他们的感情表现得还那么克制。

比如年轻时的有余会吹笛子,而吹笛子时,慧娘娘会不由自主地打拍子。当有慧充满醋意地向有余提起这事时,有余为了避免嫌疑,再也不吹笛子了。只是在老年时,才又吹起来了。

即使是余娘娘和慧公公分别过世后,他们之间的交往也是那么平淡而自然,也只有邻里之间的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该客气的时候客气,该帮忙的时候帮忙。有些话,不能说;有些事,不能做;有些情,到死都只能留在心里。

我出生在农村,对于农村的很多风俗习惯有些了解。我觉得余公公和慧娘娘之间的故事,既复杂又简单,他们只不过是都遵循着农村的习俗过日子,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都遵循着约定俗成的习惯。

我觉得乡村的风俗有些纯朴而自然,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感觉很亲切。作者王跃文老师写的是湖南溆浦农村的一些风俗,虽然有些说法不同,但大体的风俗是差不多的,比如割老屋、做寿衣、抬龙头杠,我看着这些熟悉的场景,就想起了我的家乡,也沉浸在那些曾经历过的场景中。

《漫水》这部小说,没有特别强烈的故事冲突,也没有大奸大恶之人,只有普通而平凡的故事。在安静而舒缓的叙事节奏中,小说表现了那种不可言说的纯朴深情。我对余公公和慧娘娘充满了敬意,对这份克制的深情充满了同情,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深情。

《漫水》读后感2

你知道吗,在梦里,南海的海水,漫过了北方小伙子的脚踝……

海南作家徐燕影老师的作品《那些漫过脚踝的水》此时此刻安静的睡在我的书桌上,也许是漂洋过海,有些旅途劳顿,可我,分明感觉到,书中流淌着诗意的海水与波浪,柔柔的漫过我的脚踝。

她在《爱、付出和接纳》中写道:“我喜欢它粗粝表面细细密密的蜂孔传递给我的呼吸气息;喜欢沸水注人时,烟雾在它身上缭绕升腾的梦幻感;喜欢它一次次回报式返递给我的热度……而当我以茶汤润爱它时,那全盘接纳的坦然和舒展更是让我由衷感动。人也应该这样的,这样爱、付出和接纳!”

燕影老师在茶韵中,着意塑造具有独特色彩的形象,茶的意境是需要通过思想来赋予张力的,从茶的感悟自然过渡到生命的哲理,使精神世界所倡导的“爱、付出和接纳”的内涵更加富有动态。

以茶语对人生爱的主题进行艺术写照,以细腻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爱的理解。

她在《寻回旧梦:对故乡不再陌生》写道:“故乡的山山水水同样让我依恋,草庵、五里桥、千年古刹龙山寺、紫帽山等,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刻意去走一走,因为我不知道下一次的归期是何时。无形中,我是否也开始以这样的方式来化解这越来越浓的乡愁? ”

燕影老师以游记的形式展开创作,读起来更像是在欣赏一幅浮动的水墨画。“无形中,我是否也开始以这样的方式来化解这越来越浓的乡愁? ”一句反问,在不经意间,将思乡之情深情流露。

她在《旅外晋江人的思乡曲》中写道:“深秋了,推开窗,晚风一阵比一阵凉。此刻,我在异乡,这扑面而来的清风该不会来自故园吧,我又开始迷醉于臆想中的青石的小城,月光铺洒在长长的石桥上,水边有疯长的芦苇,耳边流淌着如泣如诉的南曲,家乡的一草一木仿佛就在眼前,满园瘦黄的花影,但熟悉的那袭青衫呢?归的足音什么时候才能再响起?太深的思念常常让我这样陷人迷幻。”

燕影老师以深秋晚风柔和感伤的形态,推窗有感,情在景中,挥发出一种“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诗意,我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她过人的想象力和灵动的笔法,来自故园的清风推动着梦境发展,以起到好处的情节释放对故园的爱意,给人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无限遐想。

她在《旅外晋江人的思乡曲》中还写道:“我的心已筑起篱墙硬如磐石,可是为什么,每一次不经意说起,说起这个回不去的地方,我结痂的心总会在刹那温婉柔软。很多年了,居住在另一个异乡人聚集的海岛,只要有人问起故乡,我都会骄傲地说出一个省份,一个以“江”字命名的城市,再悄转回身,掩饰我渐渐起雾的双眼。”

“悄转回身,掩饰我渐渐起雾的双眼。”这是燕影老师内心的柔软和坚强的真情流露,旅外晋江人的思乡曲充分表现了她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以“江”字命名的城市,承载了她的心灵归宿,她在温婉柔软的笔墨中,将其内心的牵挂和无尽的思念渗入到作品的灵魂。

她在《年少不知乡愁事,读懂已成事中人》中写道:“来看新店的夜景,还想顺道再带我们去看看村里的另外两处小公园,我突然有了不舍得一次看完美景的心境,仿佛小时候好吃的东西不舍得一次吃完一样。其实,我是私藏了小小的私心,我想再找一个时间,自己一个人悄悄地来慢慢地看,乡愁的况味,我深信,一个人细细地品才是最好的方式。告别新店,挥手间竟然泪眼湿眶。是的,是的,‘年少不知乡愁事,读懂已成事中人’”。

燕影老师从游记的角度出发,自然流露出对故乡深层理解,她在对此次生命体验的思考中,

表现了自己微妙的内心变化,使此次故乡之游散发着忧伤的格调。“我突然有了不舍得一次看完美景的心境,仿佛小时候好吃的东西不舍得一次吃完一样。”多么直率而自然的表达,燕影老师以童心抒发心语,儿童眼中的世界,是那样的不加修饰,是那样的纯真美好。

徐燕影老师,家乡福建,她现居海南,青年时代在部队就立下了两个三等功,当时的文学创作,更是成绩斐然。不论福建还是海南,对我而言,都是美丽的南部城市,不论是她的青年时代,还是现在所写下的诗篇,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南海深深几许真诚,都蕴藏在燕影老师寄给我的书中,燕影随风入梦,她是一个热爱旅行的姐姐,天南海北的景色总是那样般配她的样貌和气质,所以,当她写下这些作品的时候,便已经留给读者一个可爱的燕影,就已经保鲜了一个诗意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