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组织沟通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论

一、概念界定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组织沟通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论

(一)沟通(Communication): 沟通是人在与他人、或者在群体中,通过思想或者感受的传递和反馈,进而达成一致或者增进感情的过程。

(二)组织沟通(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在组织的活动中,以组织的目标为导向,通过多种媒介、途径,进行有目的性的信息传递、交流与交换,有机的结合组织的内部与外部沟通。

(三)组织沟通满意度(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成员对他或她在沟通环境中感觉到的整体满意程度,包括个人能够与他人沟通或者他人成功与自己沟通的程度。

二、影响组织沟通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一)个体角度影响信息沟通因素的研究

1.管理者沟通风格:

在沟通满意度方面,下属对于管理者沟通风格这一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沟通风格的不同特征综合为:社会因素,控制因素和态度倾向三个因素。社会因素与沟通的全面性有正相关关系,控制因素与沟通反馈程度负相关;态度因素和沟通实施情况正相关。

2.员工个性特征:

具有高随和性的员工渴望合作,渴望沟通,想避免冲突。他们最愿意与组织成员进行沟通,以实现他们的目标,这一点在企业当中普遍适用,企业当中不同员工的共同的个体的倾向性也会对沟通效果有不同的影响。

3.员工沟通意愿:

组织环境的状态和员工个人的主观需求会改变个人的沟通意愿,良好的组织沟通范围会对员工的沟通意愿产生正向的影响,同时和谐的组织文化和开放的沟通环境也会对员工的个人意愿有客观的保护。个人的个性差异,目标的力量和动机影响主观交往需求,因此员工自身的沟通意愿也会影响着沟通效果。

(二)组织角度对影响信息沟通效果的因素研究

1.信息沟通模式:

组织沟通的自上而下部分往往会经历漫长程序,在自下而上的信息化过程中,各级有关监管机构和监事会有选择性过滤信息进行报告上述的组织沟通中的问题都会过滤掉沟通中的有效信息,对组织工作的有效进行产生消极影响,难以及时解决企业所遇到的问题。

2.信息沟通渠道:

如今信息沟通的渠道被拓宽,组织沟通的效率也不断的提升,不同方式的沟通渠道保证了企业的高效沟通,但是在不同的情景下,根据沟通方式的自身性质与特点,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力,所以沟通满意度取决于信息沟通渠道的宽度。

3.文化背景、组织氛围:

企业中的沟通行为应该以企业的文化环境和组织沟通风气为背景,员工价值观的统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文化背景,员工在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会形成一种心理契约和组织规则,组织沟通氛围会对组织的意识产生影响,因此积极开放的沟通氛围有利于沟通满意度的形成。

三、组织沟通满意感动态模型的建立

(一)组织沟通满意感的发生

在特定的组织文化和沟通氛围中,以特定的沟通情景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沟通的方式,组织的特定成员由沟通的意愿驱动,依靠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组织氛围,在特定情况下选择沟通方式,沟通活动产生前,个体会对沟通有一定的预期,员工通过比较沟通的结果与预期,影响沟通满意感。

(二)组织沟通满意感与绩效的关系:

组织内的沟通满意感对于组织文化与组织氛围的营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组织氛围有利于员工产生与企业相一致的目标,进而提升自身的工作的积极性与有效性,促进员工产生良好的绩效表现,进而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

四、提高企业组织沟通满意度的建议

(一)倡导沟通文化

沟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倡导沟通文化,是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确保有效沟通重要举措。企业文化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鼓励个人创造力展现。

(二)改善沟通环境:

管理人员应定期与员工协商公司的发展和决策,让员工感受到员工的关心和信任。创造一个鼓舞人心的民主组织的沟通氛围,积极鼓励双向沟通。

(三)改善管理者沟通风格:

提高员工参与度,下属通信满意度随着下属参与度的增加而增加。提高员工参与度可以更有效地将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融入员工心中,使员工及时响应酒店战略和环境变化,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发展提升空间。

(四)提高员工沟通能力:

提升沟通能力的必要手段是有效的培训。沟通最重要的是要有效,沟通有效必須确保员工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要加强基层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沟通培训,让员工通过培训掌握规范的沟通技巧。

五、结语

基于中国的管理实践,本文根据组织沟通满意度的含义,维度和影响因素,提出组织沟通满意度的动态模型,提出组织满意度与组织沟通,动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深化组织沟通研究来探索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崔佳颖.组织的管理沟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2]金光林.组织沟通因素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3.

[3]潘越.D公司管理沟通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