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根本上抓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浅谈从根本上抓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学生就业难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着重分析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从根本上抓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解决高校学生就业困难这一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我们在冷静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时又不难发现:由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供需双方观念不同,导致供求双方供需结构不相称,出现了“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并存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在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大的同时,社会大众普遍关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投资效益。因此,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地位,关系到社会大众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并进而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就业指导作为实现教育的投入与效益产出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回报的前提条件。因而,搞好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本文着重就我国高校当前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相应地提出了搞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希望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新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提供一些有益的研究与探讨。

一、高校学生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陈旧。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大四或大三(专科)及“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另外,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至今,许多高校不断地举办了不少面试技巧、应聘指导之类五花八门的讲座,尽管这些讲座听众不少,但同时许多学生反映:这些讲座的内容大同小异,内容陈旧,信息量少、不实用等等,对学生就业没有多大的指导作用与效果。大多数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行政管理的职能大于服务职能,而且负责指导的工作人员也更多的是在国家的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指导下,主要起管理、教育和中介的作用。

2、就业指导的方法与手段落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或“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等比较统一的、面对大多数毕业生的工作,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性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完全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3、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低。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社会用人单位信息沟通,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现在多数高校就业办的工作主要是做一些关于毕业生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以及户口和档案派发等工作,毕业生普遍反映就业办没有给予关于就业的实质性指导和帮助。"

至今,由于我们的高校学生就业渠道还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双选、自主联系等来进行。因此,招聘会成为大学生找工作最重要的渠道。但是由于我们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对这种就业形式的认识与管理,尚处在比较初浅的水平上,对这些招聘活动尚不能做到专业化的有效管理。如今,许多高校的招聘会越开越多,形形色色;招聘会越开越大,规模浩荡。面对五花八门接踵而来的招聘,大四、大三(专科)学生疲于应付,一方面他们还要完成课业,不得缺课,一方面他们又唯恐失去找工作的机会。而更让他们苦恼的是,举办招聘会的单位各怀“鬼胎”,个别单位并非前来诚聘人才,而是另有所图,令学生深感受骗上当。不但身心疲惫,而且找工作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为此,广大学生们普遍希望,我们高校就业部门能及时有效地向他们提供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对招聘单位的资质进行必要的审查核实,并予以监督。

因此,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能充分满足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成为最需要加强的工作之一。

4、从根本上解决就业指导经费问题。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并没有就业指导的相关经费,在毕业生就业改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后,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经费(有关文件只是要求“要从学生交纳的学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但并不具体,不便于执行)或经费很少(学校挤出费用表示一点),根本无法满足就业指导工作中所需要的一些如通讯费、宣传费、差旅费、接待费、资料费等必要开支费用。也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原因之一。

二、从根本上抓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要从根本上抓好我们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们不仅需要有足够的认识,而且需要切实按照“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结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大胆深化改革高校学生就业体制,并不断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当前我们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转变观念,努力做到“出口畅”才能确保“进口旺”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

一方面要转变我们高校就业指导的旧观念,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一直以来,我们高校只重视学生“招进”,而往往忽视把学生“送出”。在这样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必然不会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实际上,高校把学生招进校门是一个系统工程,把学生送往社会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高校学生就业率不好也会反过来影响高校招生与生存发展。此外,高校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帮助广大高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就业竞争的加剧,高校学生就业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如果学生的择业观不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待分率就不会降下来,一次分配率就不会高上去。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毕业生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总体就业形势,而且对自身条件也缺乏客观的评估。许多毕业生总是爱生活在理想状态下,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在很多岗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比如,10年前中专生就能干的工作,现在需要本科生干,不是说学生太多了,而是岗位要求提高了,需要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承担。而我们的毕业生往往看不到这一变化。情愿继续等待或求取理想工作,而放弃和错过一些工作机会。这就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就业。

2、在就业指导“个性化”方面下功夫

这是我们高校就业指导指导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实际上,在国外几乎每所高校都设有专门的职业中心,学生从进校的那一刻起就是中心的服务对象,需要进行心理、个性、能力等方面的测试,中心还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咨询和设计,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以积累经验。实际上每个学生的个性、专长、成绩等都不尽相同,即使所学专业相同也不一定都能胜任同一份工作。而作为大学生,毕竟还缺乏社会经验和准确判断力来决定自己的`发展,这时就需要学校来针对学生个体提供相关的细化服务,帮助学生踏好步人社会的第一步与教授学生各类专业知识同样重要。为此,我们不妨借鉴国外大学的这些成功经验。首先,我们的大众化就业指导应逐步向个性化就业指导发展,建立学生心理、个性能力等方面的测评体系和档案,帮助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与评价自己,并参照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指导,以不断调适心理状态,调整发展目标。其次,就业指导课应从低年级起就开设,课程要紧密结合实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介绍各类职业的职业素质要求,使他们对自己将来选择何种职业有所准备。"

3、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管理

关于高校就业指导专业化方面,笔者认为,首先应建立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观念、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其次应当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的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高校内部组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兼职人员队伍。另外,要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从低年级起就开设就业指导课,并要紧密结合实际。同时还要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

4、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全校齐抓共管的指导网络

学校、各院(系)领导、班主任及全校教师都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形成毕业生就业工作全校齐抓共管的指导网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推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再上新台阶。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要通过办讲座、就业工作简报、学生日常管理、广播、网络等形式进行宣传、讲解,并通过院(系)领导、班主任对毕业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讲清楚转变就业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认识,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和不正确的就业观念,特别是重点针对毕业生中存在的带有普通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疏导。让学生不仅从思想上做好适应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准备,而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从而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努力作好学生平时的就业咨询、指导工作,为学生正确理解有关毕业生分配政策,作好自荐、面试、应聘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积极联系用人单位,为毕业生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创造条件。就业指导中心要进一步加强对外交往,加强与各用人单位、人事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联系,以“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创造必要的条件。联系、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选择考核学生的同时,还要促进毕业生自己走向社会,通过自荐、亲朋、熟人等联系、落实就业。

5、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毕业生情况的工作

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等工作,要利用各种渠道、形式收集、整理相关就业信息;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学生发布就业推荐信息;学校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要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升到关系学校存亡的高度,只有出口畅,才能人口旺。

6、调整高校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

进一步加快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要加快专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中央、地方和高校之间形成招生、培养、投入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饥制。

(一)对社会需求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地方、高校、专业,要根据情况减少招生数量,相应减少教育经费投入。甚者停止招生。

(二)高校要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改革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拓宽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

7、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建立诚信意识。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引导、帮助高校毕业生及其家长全面了解、正确判断就业形势,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意识、创业意识和诚信意识。由于我国尚没有全面建立信用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为少数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加之部分毕业生在制作自荐材料时也是自我吹嘘,夸大其辞,使用人单位时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因此部分用人单位宁愿看好了人想方设法调入也不愿直接进人。因此,政府、高校一方面要尽快建立统一的信用体制。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从制度上、教育上着手,形成学生良好的诚信意识。才能让用人单位放心大胆的选人。

总之,对于高校就业指导问题如今已引起了越来越多高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近来,一些高校已开始着手改革就业指导工作。例如,广西一些高校就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与英语并重的必修课列入教学大纲,并对学生进行考核,此外还将就业指导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任课老师不仅要教授专门知识和技能,还要阐明它们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应遵循的各种规则,要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知道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工作者等;有一些高校则进一步加强对用人单位与社会的沟通,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并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这些都是我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改革与创新。笔者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勇于创新,尽快建立起政府调控、市场导向、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机制,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摸索建立起一套适应我们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模式。从而实现:“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到基层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