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言知识学习研修日志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 因此,注重把教育理论不断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同时,要注意适时适度地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以辅助教师施教和学生认知均达到最佳效果。再有,教师要从心理学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指导教学过程。最后,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在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劳动技能、身体心理、审美情趣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有计划地学好各门学科,有效地接受科学知识和相应的技能训练。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能较快地掌握人类的文化遗产,同时转变成为自身的能力,这就决定了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语文语言知识学习研修日志

教育理论的指导和运用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和成效。因此,注重把教育理论不断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教师施教与学生认知的复合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施教过程中,教师是施教的主体。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所以,在授课前教师必须有完善的教学设计并依据设计完成教学工作。但教学过程并不是知识的单向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性。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而不是替代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在教师施教下的认知过程,不是自学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协调好师生的互动关系。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过多地强调对语文知识的教学——介绍背景、 识记字、分析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生动的语言变成了 各个问题的答案,学完课文,学生的脑海里堆砌的是知识的`零部件。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如何处理好语文基础和个性创新的关系,如何解决好教师讲解、指导与学生感悟、实践的关系成了人们讨论的热点。不少教师误以为朗读能解决阅读课的一切问题,唯“朗读”是尊,于是,“默读”被取消了,“动笔”被封-杀了,“深思”被挤掉了,琅琅读书声代替了往日的问答分析,众多的语文阅读课淡化

了“训练”;甚至有些教师害怕戴上“守旧落后”的帽子,连该讲的语文知识也不讲了,该训练的语文能力也不训练了。有些课以“创新”为名,重视了质疑、讨论,看起来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却忘记了语文学科姓“语”,读书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读出情感,对学生的感悟与体验也没有加以点拨、指导和纠正。一节课下来,总觉得热闹有余、语言训练不足,少了点味道,经不起回味,也耐不住咀嚼。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中国。基础教育,担负着全面育人的重任。新一轮课改,目标即在于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责无旁贷。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来得重要。课堂之外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把教材上的内容向教材外延伸,和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就可以无限扩大教材的容量——五彩缤纷的电影电视,眼花缭乱的报纸杂志,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都可以作为我们语文教材的辅助与补充。

比如,教杜甫诗,我就在教材之外,补充了“百家讲坛”中莫砺锋教授所讲的《杜甫的文化意义》、散文《草堂诗魂》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杜甫其人其诗,感受他的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我甚至专门为学生朗读了《天地一沙鸥》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我每每哽咽,而学生也是热泪盈眶。后来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想起杜甫,就会想起他的飘零身世,想起他的忧国忧民。老师和我们为他流的每一滴泪,柔柔地嵌进了我们青春的记忆。不管将来身在何方,闪着爱之光芒的眼泪都永远是灯,微弱但温暖的亮。”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还可以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以及对文本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的认识,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文学作品所蕴涵的精神文化。让他们徜徉于中华语言文字辽阔美丽的大海,也遨游在圣洁崇高的精神世界里。

当教学鲁迅的《社戏》时,老师们一定会讲到夜色下的景色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我们在分析词句优美和体现孩子们兴奋心情的同时,是否还可以引导学生憧憬农村自由自在的充满情趣的生活。因为我小时侯生活在水乡古镇,我就跟学生们讲起这段美好的经历,台下、也有学生和我呼应。当我沉醉于往事的回忆时,我也让同学们想象那幅画面。课文的描写、

《初中语文语言知识学习研修日志》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