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家乡作文3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走进家乡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走进家乡作文3篇

走进家乡作文1

上周末,当阳光洒满星城大地时,我与爸爸妈妈兴致勃勃地走进我的家乡—沙坪小镇的“绣”生活。

小镇广场周围分布着湘绣博物馆、湘绣工艺体验馆、绣乡食府等馆肆。它们绿瓦红墙,檐牙高啄,无处不彰显着与湘绣的紧密联系。

广场另一边是沙坪商业老街。这条街满载着湘绣的历史和回忆,家家户户绣女飞针,精织锦缎。母亲说,现在沙坪镇上的大部分绣女都住在这街周围,别看她们看上去年轻,实际上有的绣龄都有二十多年了。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都是从小便开始练习打磨,才能有现在的胸有成竹信手拈来。随后,我们来到一位绣工身边。瞧,一根绣花针,穿过五彩斑斓的丝线,在柔软的丝绸上翩迁起舞。各种彩色的丝线根根环绕在她指尖,是那么的润泽美丽。

当针线悄无声息地钻进轻薄的绣片之中时,神奇的景象便一一展现眼前:绣花花留香,绣鸟鸟听声,绣虎虎生威,绣人人传神。

真是令人赞叹不已。我一时兴奋难耐,连忙向身旁绣师求学,她便一手拿针一手捋线,立刻上手教起我来。轮到我时,我屏住呼吸,集中精神,瞄准针眼,但因为绣针比寻常缝衣针还小,几次都没有穿线过去。心里越急,手越不稳定,在努力了几十回之后,才终于完成“上线”这个步骤。

接下来我在绣师指导下慢慢地一针一针绣了起来,好几次线都打起结,针都扎到手指。哎!看着绣师们穿针引线上下翻飞的娴熟技巧,不由得感叹台前一分钟,台后十年功呀!

妈妈看我兴趣正浓,便说道:“走,带你去绣房展厅看看。”

刚踏入展厅,我便被这里琳琅满目品目繁多的绣品种类给惊呆了:山水风景,飞禽走兽,人物群像,花鸟鱼虫等。还有专门展示的单面绣、双面全异绣、双面异色绣等不同针法技艺的展品,真是大开眼界!

突然,我被一副色彩、针法、意境全然不同的绣品吸引了,它在透明的真丝底料上绣出了完全不同的图案。妈妈说这就是湘绣当中工艺最精的双面全异绣了。

这是一幅人物刺绣,正反两面分别做工,针法有虚有实,高超的技艺让绣面上的人物栩栩如生。画面绣的是一位古典美女,身着绣花锦袍,头戴宝玉珠钗,微微侧身掩面而笑。让人惊奇的是,把作品翻过来看,背面竟然不是杂乱的.针脚,而是美人的背影。

高手在民间!真是神奇呀!

其实湘绣文化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的大量精致绣品中,便可窥见当时湖南地方刺绣工艺的惊人高度了。湘绣现在有了驾驭以青、黄、黑、白、红、绿、紫、赭、葱九色为基础,七百多种不同颜色,以及近百种针法技艺的能力。

看完神奇的绣品展览,妈妈又向我讲起了世代居住在沙坪镇的人们。这里环境优美,房屋大多是依山而建的农家小院。这里人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当地的特色美食——农家蒸肘子,自种的蔬菜,都让人垂涎三尺。

每每回到沙坪镇,我由衷敬佩这块土地的人们:他们不仅“绣”出了美好的生活,而且“绣”出了自己独特的地域风情!

走进家乡作文2

在外地的我,也该回去看看别了10年的。

趁着天高气爽的,我怀着激情与盼望赶回相隔几千余里的家乡。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是一位衰老的母亲,穿着一件与时代不相称的衣服,这衣服显得太古老、太破旧了,失去了的光泽。萧然,但有遮蔽风日的房子,箪瓢不空,无忧无虑,就算是很好的家境了。

现在,我匆匆地奔向车站,早一点让我看到我那慈祥和蔼的母亲——家乡。为此,我竟像离弦的箭,冲上汽车,恨不得一下子飞回家乡。

此时,我坐在车厢里,不知不觉地感到汽车像一个“电冰箱”,凉丝丝的。车上的服务员热情地问我到哪里,和气地向我要了车费,随后给我留下一脸般温暖的笑容。当我感到无聊的时候,耳边回响着歌声。特别是眼前的电视连续剧像一块磁铁一样把我吸住了。如果我的眼睛感到疲劳,我就会从窗口望去,欣赏路旁的风景。车子很安稳地在笔直平坦的公路行驶着。以前晕车的我,这次乘车,晕车的事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近了!近了!我的心早已从车厢里飞出去。在村口的公路两旁,是一大片的果树林,像一片碧绿的汪洋,在微风的吹拂下,涌出一层层你追我赶的波浪。树上早已挂着累累的硕果,像充满活力的青年一样在树上摇曳着。嘟——汽车的鸣笛声把我从沉醉的梦中唤醒。原来是一位农民伯伯驾驶着一辆载满蔬菜的汽车。紧接着又是一阵轰隆的声音,一个白点在蓝色的天空中消失了,原来是使用“火箭炮”来人工降雨,真是佩服!

车停了,我下了车,迈大步,投入我久别家乡的怀抱里,可眼前,不再是我儿时见过的羊肠小道,取代的是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此时,我真正领略到“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意义。路边盛开着美丽的花,蜂围蝶阵,在清新的空气中央夹杂着花的芳香,鸟儿好像在呼朋引伴地招呼它的同伴,准备过冬。虽然在秋季,家乡还是充满生机勃勃。更令我吃惊的是,回家的路标都销声匿迹了,我住的家在哪里了呢?我抬头望去,在那高高的树梢上,露出了各家各户的屋顶。

我情不自禁地感叹着:母亲,你变得越来越年轻美丽了!

在一棵常绿的树底下,一群鹤发童颜的老人谈笑风生,眼睛笑得眯起了一条缝,布满皱纹的脸时时露出。听说,以前在大树下成群结队的青年都到城里打工,找工作。有的人还在外地开了工厂呢,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一位老人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我也客气地向她问路。

我不由地加快了步伐,走在回家的路,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前途似锦,自己对未来的充满。

此时,在我的耳朵里传来放学娃娃的歌声“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

走进家乡作文3

中国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被称为百姓开门七件事。可见,醋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味作料。而说起镇江香醋,那可谓是大名鼎鼎,蜚声海内外,无人不晓。

镇江人近水楼台,醋就产在自己家乡,自然对醋情有独钟,酒店里的餐桌上不能没有醋;百姓家里也离不开醋。逢年过节老百姓排队买醋成了镇江人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醋文化的积淀也越来越深厚。我参观了镇江醋文化博物馆后,为镇江醋的悠久历史而感到自豪。

在镇江,制作香醋一定要选用本地的优质糯米和清澈甘甜的水,味道才能纯正。这种优质的糯米,我们称它为“仙糯”。这“仙糯”还有一个传说呢!

据说,当年八仙驾临镇江,见镇江稻米颗粒细黄不好吃,于是八仙决定合力为镇江人留下一种好吃的米。但铁拐李好酒误事,错过了八人合力造米的时辰,所以今天的“仙糯”就缺了铁拐李的那一角。

镇江的香醋,香而微甜,酸而不涩,并且久放不坏。在镇江,谁都会告诉你,香醋摆不坏,是三怪之一。关于镇江香醋也有一段传说。

相传就在杜康发明了酿酒术的那一年,他举家来到镇江,在城外开了个小槽坊,酿酒卖酒。儿子黑塔帮助父亲酿酒,在作坊里提水、搬缸,可能干呢!

一天,黑塔做完了活计,给酒缸加了几桶水,搬起酒坛子一口气就喝了好几斤酒。这酒后劲不小,没多久,黑塔就醉醺醺地睡着了。突然,耳边响起了一声震雷,黑塔迷迷糊糊睁开眼睛,只见房内站着一位白发老翁,笑眯眯地指着大缸对他说:“黑塔,你酿的调味琼浆,已经二十一天了,今日酉时就可以品尝了!”黑塔正想再问,怎想老翁已经不见了。他大声呼唤:“仙翁!仙翁!”自己惊醒了。原来刚才是他梦中所闻,梦中所见!

黑塔回想刚才梦中发生的事情,觉得十分奇怪:这酒缸中装的,怎么会是调味的琼浆?黑塔将信将疑,正觉口干舌燥,就喝了一碗,谁知一喝,只觉得满嘴香喷喷,酸溜溜,甜滋滋的,顿觉神清气爽,沁人心脾。

黑塔快步走进父亲房中,将刚才梦中所见,口中所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杜康听了也觉得神奇,跟随黑塔一起来到马房。一看,酒缸里的水是与往日不同,黝黑,透明;用手指蘸了蘸,送进口中尝了尝,果然香酸微甜。

杜康又细问了黑塔一遍,对老翁讲的“二十一”天、“酉”时琢磨许久,还用手比画着,突然拽住黑塔在地上用手指写了起来:“二十一日酉时,这加起来就是个‘醋’字!兴许这琼浆就是‘醋’吧!”

后来,镇江人发现,醋放久了也不会变质,反而存放愈久,味道愈加醇香。因此“香醋摆不坏”,就成了镇江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