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作文

科学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

科学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作文

听课的时候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位教师上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之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中,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大部分学生说是模拟实验,也有学生说是自己上台展示。我追问:老师讲过什么还记得吗?好多学生居然说不记得了。这让我大吃一惊,引起我的深思:是教师讲得不好吗?还是学生开小差了?在一节公开的教研课当中,这两个原因都不能成立。那么是否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就获得越多呢?在科学课堂上恐怕不是这样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吧。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我做了多次的调查,同样问了学生类似的问题,结果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我发现对学生产生深刻印象的大多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学生亲自参与的实验和有趣的活动。这个现象提醒我们,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会给学生留下哪些东西?或者说学生在学习科学课之后应该留下什么,应引起我们足够的思考。

以前我曾经询问自己教过的一位初三学生,让她谈谈在小学时学过《自然》课之后,还记得什么内容。这位学生思考一下之后说:《自然》书上学过的内容大多已经忘记了,有时候碰到实际情况时会回想起来,但当时很喜欢到实验室上课,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老师带领他们到野外考察这件事情。我还有一位学生,从小学的《自然》课中学到岩石的知识,参加了收集岩石和矿物的活动,以后一直保持着对岩石和矿物的兴趣,直到读大学时还喜欢收集岩石和矿物。尽管这些是个别的事例,不也提醒我们,怎样的事情是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怎样的事情可以让学生持续发展的,怎样的事情会影响学生一生的。

回想我自己在小学时学过的《自然常识》内容,能够在脑海里留下印象的,只剩下两件事情,一件是老师曾经说过“凡是书上的黑体字的内容一定要背出,否则考试不及格”,因此拼命背诵,直至今日还记得一句“空气流动形成风”;还有一件是老师做了唯一的一次演示实验:老师把木槿花的枝条插入红墨水瓶,下课的时候看到枝条已经变红色。这个简单的实验引起我们极大的惊奇,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当我教《自然》课之后,再次翻开儿时的《自然常识》课本时,竟然发现学过这么多的内容!现在居然一点也没有回忆起来。我不禁感叹:难道我们在小学时学过的内容全部没用的吗?小学的'科学教育究竟给孩子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的呢?

许多事例证明,小时候的学习,如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那么将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及其重大的影响,这也是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意思。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教师应该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孩子留下怎样的印象。课堂教学的目标不要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其立意应定位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我们要关注教学内容与方法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从每一节课中,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求知欲的开发;在教学方法上要关注科学内容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而不能仅仅满足于把科学知识讲授清楚,关注教学方法的得当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没有兴趣的学习,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去年曾经收到一位学生写来的一封令人震惊的信,信中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省里的老师,我们想把现在的科学老师杀了,因为他从不做实验,把我们学习的兴趣教没了。多么触目惊心的语言,多么沉痛的呐喊!

在一些公开的观摩研讨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教师十分关注教学技术层面的注意力比较多,如环节如何巧妙紧凑、实验效果如何清晰、课件如何精美、发言如何精彩,而对科学教育的本真思考较少,这是我们的公开课和教研活动所十分欠缺的。我们必须思考当学生忘掉了许多知识之后,能留下来影响学生发展的是什么?当剥离了课堂教学中技术层面的东西之后,我们应该留给孩子们什么?假如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思考到学生以后的发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实施小学科学教育?

表面上看起来,科学知识的积累好像并没有体现。实际上,科学知识在学生不断的学习中,无时无刻地发挥着影响。科学知识有机地融入于学生生活,发挥着潜在的影响。除了显性的科学知识除外,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曾经跟一位理科出身的教育局长探讨理科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这位局长的亲身体会是:中小学的理科教育,给他留下的最深刻的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思考事情、做决策有很大的帮助。这就要求我们的科学教师,在实施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握更高的教学目标,更加把握好长远的学生发展目标。

当然,科学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中,课外是一个重要的天地,希望我们不仅关注课堂,而且还要关注课外;不仅关注现在,还要关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