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可以这样教数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可以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可以这样教数学》读后感1

一直以为数学课堂是理性的,缺少那份感性;数学课堂是淡味的,少了几份诗意;数学课堂只是枯燥的做题,没有那份情趣。当我读完《可以这样教数学》时,不禁想:原来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能欢声笑语,也能如此灵动,如水一般的自然清柔,又如山一样的伟岸巍峨,是那么得好玩,又是那么得智慧。

让数学在动手中好玩。吴正宪老师的让孩子们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适合孩子们的品味,让孩子爱学数学、乐学数学、能学数学,她的“搭配的课堂教学实录”让自己耳目一新,让孩子清晰地领悟到,如何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教师深刻地感受到在课堂中如何渗透数学符号化思想。

整节课,孩子在动手连一连中,体会搭配,用各种不同的记录方法显示搭配,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好玩,数学的好吃,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这不由想起自己教这一内容时,不就是简单地让孩子动手画一画,发现规律,总结搭配方法,最后归纳出几种情况,是那样的枯燥啊!

让数学在错误中好玩。华应龙老师的“解决连乘问题”的融错教育,让我体会到了如他所说的:师者若水。由铺垫问题到顺水推舟找准条件,自解自述例题思路到创设情境传播美好大爱种子,最后回马一枪,点破问题解决的关键,让孩子们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在错误中不断地成长,直至真正地感悟到连乘问题的关键之处。

然而我们的课堂呢?这节课我们曾经集体备课过,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会任意地相乘,虽然结果正确,但孩子不一定会理解每步算式的含义,我们习惯性地读题,分析题意,解决问题,显得有点呆板,久而久之,学数学的兴趣将越来越淡。华老师的几个环节不仅让孩子理解,更是让孩子在一个个情境中有趣地学习,即使孩子犯了不该犯的错,老师依然让错误成为资源,让错误成为孩子不知不觉的学习,顿时让错误美丽起来。

让数学在想象中好玩。孩子是鲜活的,给数学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是一个美丽而又有魅力的世界,丰富的想象力会使孩子对一切新鲜的东西抱有极大的兴趣。

周智雄老师的“让数学不再冰冷”,他尝试将数学知识融于故事中,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同样是做题,可练习的形式不一样,孩子都成了神话世界里的英雄,新鲜又刺激,让班级也掀起了故事热,如此的数学孩子又怎能不爱呢?

“因数教学实录”,周老师通过《“100”不敌“60”》这个故事让孩子明白,60同100相比,虽小但完全不必自卑,60也有自己的优势,(60拥有的因数较多),从而联想到生活,扬长避短,才能成功。

可以这样教数学,一个个教学智慧,在自己的头脑中回荡,在心中回味,是那么得好玩,又是那很么得魅力,让我看到了数学课堂别样的风采!数学课堂,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孩子?数学,我们该给孩子们留下什么?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数学课堂?书读完了,而我在细细地回想着、回味着、思索着。

  《可以这样教数学》读后感2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不以为然,这样的书在市面上实在太多了,有什么特别之处么?仔细品读,这本书里聚集著名家大家的经典之课。详细地记录了吴正宪、华应龙、邱学华等著名特级教师上课的'真实案例,以及他们对数学教学的独特认识。

读邱学华上课的两个基本准则:真实和创新。我开始思考:目前好多数学课堂确实存在为了精彩而精彩,精彩过后留下的一番热闹的景象。曾经郑州的宋军老师给我们送课时说:“有老师问我,预习过后学生已经知道结果,那么我们的课堂不就不热闹了么。我毫不犹豫问他,课堂的热闹、精彩都为了什么。”听完这话以后,我也深思,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追求课堂热闹的效果,我们应该还原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真实的挑战。这个“真”体现在:不弄虚作假,不挑课题,不搞形式,不耍花样,不慕虚名,不以显示自己的高明作为上课的出发点。

相比邱老师的真实,吴正宪老师的课堂应该是“有营养”的数学。吴老师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加工成“有营养”的数学,让孩子们想吃、也想学。在她的教学案例《搭配》中,我受到启发。由刚开始的凌乱到后面的整齐,由刚开始的方法单一,到最后的方法多样。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