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漫思的作文

山下漫思

山下漫思的作文

刚到麟游县城,感觉很平常,也不大,可以说是巴掌大的地方,县城坐落在山间盆地,四周全是山,面积不大,但是盆地底部海拔比凤翔,岐山的平原要高,四面的山也就显得不高了。而且山峰近在咫尺,云低雾霭仿佛触手可得。我住的地方一开窗户就可以看到白云扑窗而来,你不论到那个朝向的窗户总能看到山,看到对面山上云雾缭绕。

我来这里也有几星期了,却从来没有到山上去,只听得青莲山比较有名。后来查了资料:青莲山古称堡子城山,早在隋唐时为皇帝卫戍部队的驻地,并且山上修有城堡,因其得名。这里群山结秀,林茂草密,南端诸峰,恰似一朵盛开的覆莲,故名青莲山。一年四季,景色变化莫测。当年唐高宗李治登上此山,曾赞美道“东望剪华,千林结影;南俯荼原,风云交映;西瞻陇坂,派水分流;北临石柱,川原朝宗”。

既然人家皇帝老儿都称赞了,我也就想去看看。

秋季正是多雨的季节,最近一直在下雨,那天中午我吃完饭,雨还下着,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一直在下。我问了路,没走几分钟就到了青莲山公园的门口。

上了台阶正准备要上山,看见旁边写着“青莲山健康步道路线图”,上面标注路线,走在哪里标注注明多少步,很有意思。原来是卫生局做得预防慢性病健康倡导宣传。

再往前看着残叶散落在青石板台阶上,我想起了多年前,一群充满理想激情的青年在岳麓山的场景,而据图显示山上也有诸多亭台,也是一样的烟雨朦胧,可如今他们都去了哪里,在做些什么呢。还依旧是那样理想激情吗?

我在注视凝望山顶,这时候来了一位西装革履身体略微发胖年纪约莫50岁左右的先生,我以为他是个退休教师,必定是个文化人,不然怎么会冒着雨也来青莲山准备登山,却不顾门口的告示:天阴路滑禁止登山。

我就说师傅,你也来了。不如咱俩搭个伴一起上去。他迟疑了下,说:“你要上,那我就跟你上吧”。

我想,喜欢读书的人,特别是喜欢读文学书籍的人,或多或少总有那么点文艺范儿,尽管你可能不屑的说他们有点酸,但事实上他们就是容易感时伤今、触景生情。他们总是有诉不完的情,写不完的心事。他们多愁善感,也时常感到孤独的,所以他们总是发出: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他们一旦遇到一个有共同语言的,就有说不完的话,正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喜欢文学,喜欢美的人总是爱猎奇寻找美景。人们寻景,也是寻诗,或者是寻找某个文学片段的场景。让诗情画意,让文学场景再现,去感受文学的美,文学与现实,文学与自我融为一体,自我在这些美的景象当中去感受诗人,文人的气息。去追随大师的印记,去和大师们的心灵去对话,仿佛和大师们同在。他们就得到了无比的愉悦。看似寻景,实则寻诗。更在于寻找与大师们对于社会人生的共鸣感。

我往往在喜欢某个场景,或者某个壮景、凄景,脑子闪现的恰巧是某个诗人作家的词句。更多时候是寻找古代诗人词人诗词的类似场景。如果找到了,则内心狂喜。喜在于仿佛真的和大师有一样的审美志趣,也喜在于原来那些诗句词句所描述的景象其实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只是大师们用凝练的词句表达出来,而且传达描述的不仅仅是现象,更在于思想精神的渗透。

他们此情此景是什么样的心情,而自己在此情此景又是什么样的心情,更多的是对社会人生所悟所感。所以是寻景,也是寻诗。寻诗,当然也得有景。所谓情景交融才是上品。

中国古代流传千年的诗句不仅仅是在传景,而是传达着千年不变的人生哲理,也是千年来不同人都会面临的人生际遇,或喜,或忧。因为是人都会感受到社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大师们用唯美、凝练的词句给概括传达了,引起千百年来多少人的共鸣。正因如此,这些诗句回荡千年。

我对文学只是了解皮毛。但是就是喜欢读些诗词,喜欢看些当代名家对古诗词的鉴赏文。喜欢读史书,可想而知也就喜欢那些文人。苏东坡,辛弃疾,韩愈总之除了那几个花间词人,或者宫廷词人。其它在语文教科书里出现的,没出现的忧国忧民的文学大师,我都喜欢。尤其是当一个人漂泊在外,也更喜欢这些也经常漂泊的大师们。

尤其苏轼。苏轼在凤翔府做过判官时修建过东湖,也写了一篇很好的《喜雨亭记》。苏轼的名头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林语堂尤其推崇此人,觉得这个人很真,很洒脱,超然物外。东坡先生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也喜欢美食,书画也是一绝。而我喜欢他的文章,喜欢他的诗词。我时常感到自己的境遇,总是能用他的诗词来形容。这位文人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游览青莲山,我不是寻找李白去了。我真的是寻找苏轼来了,撑着伞走在路上轻声念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所以我迫不及待的要去登山。一是欣赏自然地景。二是我来寻诗来了。三是我来寻找与那些诗人、词人的共鸣来了。

“走吧!”。我回过神,朝后一看,原来是师傅喊我上去呢。

他说你先别从台阶上,咱们走东边大路,然后就可以一览全貌。

青莲烟雨

师傅带我从东边而上,一路上他给我讲麟游的故事,这个山的故事,很是热情。路过几株核桃树,我看到的是主人不久前用竹竿打核桃,打下来的残枝残叶。而他却细心的找到几个核桃给我,让我品尝他们的特产。

山不是很高,一会儿就来到了麟游的革命烈士纪念园。有些出乎意料,但是也在情理之中。在那个年代其实各地都有很多革命活动,或者自保抗匪,或者反抗贪官污吏,或者宣传进步思想,只是有些地方搞得声势浩大,有影响力。而这种县级的.烈士陵园是不多见的或者是少有的。

纪念碑上记载了早期在这里开展党的革命事业的赵伯经、刘耀庭、白廷栋等人的光荣革命事迹。

而“今上”的父亲发动“两当兵变”也就活动在这一带。昔人已去,他们当年真的是为了重建新社会,建立一个没剥削人,压迫人的社会,可谓血洒赴国难。而许多年后昔日他们反对的那一伙人的作风,又在他们后代后世给重现,幸好那个发动两当兵变的那个开国元勋的后代,自思红色江山得来不易,誓言红色江山永不褪色。在全国力挽狂澜,掀起一股整肃之风,当下的官老爷们,也收敛了很多。但是这位“今上”是否真的能把这列走远了的火车给校正回那个人民当家作主,秉承为人民服务的轨道,我不知道,这很难说。

过了纪念园,见到了第一个亭子,坐落在缓坡的高点,周围没什么大树木,倒是有些几年前栽种的柏树,刺柏之类。名字也很诗意。叫做望云亭。我迫不及待的踏上亭子,想着可以看到云海般的景致,谁曾想只能看见右手边远处的稀薄的云雾,前面的视野却被坡下的高大树木挡住了。我只好惺惺的离开。

过了望云亭继续朝上走,不一会儿就感到一团夹杂着树木清香的雾气徐徐飘过。怪不得王维大师路过描述这里是“云雾生衣上”。你行走在山间,云雾不时拂身而过,人在云雾中,云雾好似包裹着人,反过来说云雾从你的衣服散发开来。好不大气。

走着,走着师傅给我说这里有一座寺庙,而寺庙在唐朝是很兴盛的,九成宫遗址就在这里,九成宫就是隋朝皇帝避暑的行宫叫仁寿宫,后来唐朝的时候改成了九成宫,李世民也经常来此避暑,所以一时间也成了唐王朝的陪都。隋唐时期佛教兴盛,这里也有很多佛教遗址,千佛洞,摩崖石刻,有机会你去看看。

他说完,我就兴奋的神往而去。撑着我喜欢的格子大伞,我又在想象雨巷的诗句,就在我准备说走在那悠长的雨巷的青石板上。我却看到的不是青石板,而是雨后的水泥路,但是水泥路上却很神奇的不规则的撒着玫瑰花瓣,撒了一路,我顺着花瓣寻去

(未完待续)

在这里,你将透过我的文字,用你独具的慧眼和我一起发现、了解、探讨社会、人生。且行且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