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记忆春节的作文四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忆春节的作文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记忆春节的作文四篇

记忆春节的作文 篇1

听着外面响彻天际的爆炸声,目视着春节的晚会,酌一杯小酒,可心里总是有一种空虚的寂寞。没有丝毫节日的快感,反而有一种时光匆匆的压抑与茫然。这个飞驰的社会,很少能有闲暇的时间去回味过去,审视自己。现在,未有放松绷紧的神经,走找寻那远走的节日快乐的时光。

小的时候,是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还没多长时间。物质生活极度匮乏,既便是生活中最普通的食品清油细白面也只能在节日中品尝到。我们这些不知大人忧愁的无知孩子们,一年中最期盼的莫过于过年。可以有好吃的,好穿的,还能领到为数不多的压岁钱。那简直是天堂一般梦境般的生活。当你有期盼以后,就会有得到的一种满足和幸福感。

一到腊月八,也就进入春节前序曲,为春节忙碌的开始吧。这一天,在我们这里家家都得吃搅团,而且必须做出平时的两倍。剩下的部分一直等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分给牛羊吃,据说在新的一年里可以牛羊满圈。搅团是用荞面做的,烧开水,一人用擀面杖在锅里不停的搅动,一人不停的向锅里撒面。这样可以防止面进入锅里的面结块,产生干面蛋。加面的量直到让面糊能堆积起来不流动为止。盛到碗里,蘸蒜或辣椒吃。也可以夹成小块泡在醋汤里吃,那个时候,我很不喜欢吃这样的秋田饭。腊月八过后,家家开始准备着过年的东西,磨面,挂碳,劈材等等。有的家庭会在山上扫点“毛衣”,等过年来亲戚的时候畏炕。毛衣是夏天在山坡上长出来的小草,冬天干枯以后,村里没有什么烧炕的人都会去用扫帚扫回来。这是哪个贫穷的年代村里人唯一的取暖烧炕的东西。磨面也是很困难的,一个乡在乡上也只有那么一两台小型的磨面机。光等着排队也得一个礼拜。有的人家等不及,也为省钱,只好用石磨来研磨。我也推过磨,只不过推几圈之后就天旋地转的。家里人老说我是装的,直到有一天忍不住呕吐之后才相信这是真的。那个时候,我家的面几乎全是我姥姥推出来的。她那个时候年纪比较大,不能出外劳动,只好呆在家里。可她又是个闲不住的人,一天不是捣鼓着兜补些破衣服,就是到磨窑推磨。用小破布片兜起来的衣服五颜六色,缝成一件衣服,少说也得百十张小布片,精致程度不亚于金缕玉衣。她两只金锭一般的小脚推起磨盘来飞快,一早晨都不停歇,也看不出她有多累。也许她一生中早已习惯这样的劳动方式。在那个清贫却激情似火的年代,没有几家能一冬天生炉子烧炭。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每家挂个几百斤,供来往的亲戚喝茶取暖。在平时,很多家庭连做饭烧火的柴火都没有,往往一顿饭做到一半,才到处找柴火。粮食打下来的那些柴草,还要喂牲口。

一到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大家都开始忙碌着打扫自家的房屋院子。扫去一年的灰尘迎接新年的到来。不管房子多破旧,院子多邋遢,经过一番打扫收拾之后,总能显示出新气息。家里有在外工作的人员,往往会用拿回来的报纸或者是买点白纸,糊糊墙,吊个顶。破旧不堪的窗户纸重新换上亮堂堂的白纸。那种干净明亮的感觉就像走进宫殿。(其实那个时候我都不知道宫殿是什么,只听大人说宫殿是皇上住的地方。便想象着宫殿也许就是如此吧)。随着年关的临近,人们也开始紧张的忙碌起来。炸油饼,蒸花卷,杀猪宰羊,一片忙碌热闹的景象。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家家烟筒里升起的炊烟和屋子里飘出的香气笼罩着整个村庄。每一个跑出跑进的孩子在那沾满黄土的脸上,勾勒出一道道油圈。每一个村子总有那么一两个特定杀猪的人。支一口大锅,一扇门版,四五个壮实小伙子,半天的功夫,一头猪分解成若干件摆放在地下。猪心是给杀猪人的,谁也不能动。猪脖子项圈上的肉是劳累半天这群人的犒劳。剩下的分端给左邻右舍和村里年纪大,德高望重的老者。杀猪能让我高兴的不是可以吃到肉,而是能耗下猪鬃去换鞭炮,拿着猪尿泡吹气球。不管家道如何,每家总会有一头或肥或瘦,或大或小的猪,等待着宰杀。

一般到腊月二十六到二十九的时间段,是大家都忙着到处赶年集的时间。那时候,村里没有班车。出外只能靠骑自行车和步行。家里有自行车,相比富裕点的人家去县里。没有自行车,家道比较贫寒点的只能在乡里。花百十块钱过年的那都是大户人家,会成为年夜人们谈论的话题和羡慕的对象。其实办年货很大一部分花销都是在买走亲戚的“情份子”上。七大姑八大姨,亲房舅舅,亲戚的亲戚,稍微能挨着边的,都得走动,这样才能显示出你家的活势。世代在那个地方繁衍生息,谁家没有个三五十户亲戚。还好是你先买一部分,到时候有亲戚走你家拿来的“情份子”你可以拿去走别人家。既便是这样,也得准备个一二十份。“情份子”都是买回来自己分包。一般是带皮花生,面包,饼干等。用裁好的纸包裹起来,用白线或是纸麻绳包扎好,在上面贴一溜红纸。这样的“情份子”在一正月间不知转多少家。我家曾有过分包的“情”拿出去之后游荡好多天又回到我们家,打开之后面包都长毛,花生里面的皮多,果仁少。我们村有一个小伙子,春节第一次走老丈人家,由于此家家门亲戚较多,自行车带不下,只好用驴驼。

大年三十是睡不得懒觉的。天蒙蒙亮就起来,赶早去理发。要是去的晚,很可能到天黑都轮不到你。一个村的人都去他家理发,而且理发水平是村里公认的。回来之后就得赶紧拿着裁好的红纸去写对联。而做这一切的人从来不拒绝,找去的人却显得理直气壮。这些都是像我这样或者是比我稍大一点的孩子去做,很少看到大人。贴对联和门神只能到晚上全家人到齐之后,否则贴上之后据说会把人的魂挡在门外。其实当一个小孩子晚上看到门神凶神恶煞的样子,既便是不挡你魂进家门,也会吓的丢魂。一切收拾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开始吃年夜第一顿饭,不是饺子,是长面。擀几大片,叠加在一起,用刀一条条的划出来,既细又匀称。捞在配好的醋汤里,加点臊子,吃在嘴里,爽滑劲道,美味可口。这种手艺和美味在今天永远不会品尝到。我此时却缺无耐心去品尝这人间美味。到希望赶紧撤走,等着父亲给我们发糖果,可以试穿一下新衣服。不知为什么,父母总是把新衣服留到除夕晚上才拿出来给你试,却不会再三十早晨给你穿。吃完饭之后,母亲去厨房忙着煮排骨,父亲便拿出糖果分成堆给我们兄弟姐妹。里面有水果糖、红枣、花生、核桃、瓜子等。根据年龄的大小分的堆也大小不同,哥哥姐姐理所当然的多。我们做弟弟妹妹的一边叫嚷着对分配的不满,一边把自己的装进兜里。压岁钱却都是统一的五毛或者一块,拿在手里嘎嘣脆,捏在手里小心的交给姥姥保管。在别的人家,从三十晚上到初二晚上,都是在家座着三代。一晚上香烟缭绕,不能断香。是对老祖宗的一种祭祀吧,希望死去的.亲人们能和活着的人在这喜庆的节日里同在。到现在我还不明白的是供奉在桌子的那张纸上写的是三代尊亲而不是五代或者八代或历代呢!我家是没有的,所以不用惦记座纸上香。我们只能用纸牌娱乐,做赌资便是那些糖果。凌晨时分,也是我们啃排骨的时候。那一块骨头我用双手使尽全力才能稳得住,满脸被骨头弄的油乎乎,就像搽棒棒油,油光闪亮。父母睡觉,可我们几个谁也不敢闭眼睛,虽然上下眼皮在不停的打架。我们分居在炕的不同角落,紧抱着衣兜里鼓起的糖果。总害怕打一个盹之后东西会不翼而飞。

直到天蒙蒙亮,一个个才呼啸着进入梦乡。父亲却不停的吆喝着起来。用肥皂退去脸上,手上一年中偷着堆积起来黑的发亮的油泥。穿上崭新的衣服,去给二爸三爸,爷爷奶奶,舅舅拜年。哥哥总是很规矩,很标准的一跪三点头。我却站在一边偷笑,害怕弄脏自己的衣服,而且看着也挺可笑。他们总是骂我不是个好东西,甚至给哥哥一些糖果而我却一点都没有。其实要不是父亲逼迫我去,我是不愿意去的,直到现在我都害怕去别人家里。这跟我内向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晌午时分,村里的男女老少赶着自家的牛羊驴马骡子,集中在村子中间的涝坝里。这是原来修梯田时修筑用来拦截山洪的,由于山洪带下泥土堆积,成为我们村唯一平坦的地方。村子分为阴面和阳面,中间被涝坝隔离开。赶出来的牲畜混合在一起,人却自然的站回各自的阴阳两边。只有几个年纪大点的人在牲畜围着的坝中间烧香点表,磕头作揖,嘴里念念有词。等得不耐烦的年轻人已经燃放起鞭炮,惊雷般的声音响彻整个山谷。没有经历过过如此阵势的牲口吓得四散奔逃。人们空前的团结和争强好胜的心里在这一刻完全的裸露出来。阴阳两边的人们似乎变成两个敌对的阵营。他们为显示自己一边的响声

更大,更持久,几乎各家都把家里的花炮全拿出来。有一年,一个当过民兵连长的家伙用土制的炸弹去放,结果把好几家人的房子都震开裂纹。而这一为大家挣面子的行为被大家所认同和赞许,没有一个人指责过他,去找过他的麻烦。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点的孩子跟随着大人都去串亲戚,而我这些骑不动车子,走不长路的孩子只好呆在家里, 当然我们不会老实的呆在家里。我们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和赌博的方法。最玩的起劲的就是“丢窝”。在地上挖个窟窿,用水果糖或者是核桃站在一定的距离像窟窿里扔,进去多少就拿多少,没有进去的由下一个人继续。不限人数,每人每次出一个或者是两个。先后顺序由事先画好的横线为标准,谁把糖果丢的离划线越近就越靠前。玩到最后水果糖的纸皮都掉,上面沾满泥土。大家吃的时候只是在衣服上蹭几下便丢进嘴里,泥土的苦涩丝毫掩盖不住糖的香甜。还有就是用钢镚代替糖果。我每次总能赢不少,但换来的代价就是黄土掩盖衣服的颜色,得到父母的臭骂。

这样的热闹场面一直持续到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才算结束。年也就彻底过完,村里的农人们开始忙着拉粪平地,开始一年的播种。孩子们重新回到学校。那个时候,从人们的脸上似乎看不出什么忧愁,不管家境如何,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憨厚的笑容。每天总能听见穿上云霄那爽朗的笑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离开村子,后来我们家也搬离。但那里的一草一木,那热闹的节日气氛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直到有一年,回去给姥姥上坟,看到村子破落的景象,让人感到一种沧桑和凄凉。整个村子剩下还不到十户人,也都是些年老体弱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既便是村里的犬吠声,也很难听到。也许过不多久,这个村落会在这片黄土地上消失。留下的只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以往的记忆,就像我们再也无从找回童年的快乐一样,只能在记忆中徜徉着那快乐的时光。

记忆春节的作文 篇2

记得小时候春节是一年来心里最盼着的节日,因为过春节有很多好吃的、还可以穿新衣服、还可以不用上学、可以和邻居家的小孩到处去玩、可以去走亲串友。春节也是我们家乡最热闹的时候,我的家乡----被誉为“鼓子秧歌”之乡。

腊月29下午7点左右是驱赶“年兽”的时候,那时候的春节最愿意干的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相传“年兽”当年就是被“福寿禄”三星用“炮竹”吓跑的,所以每当过年都会有放“炮竹”这个风俗。

每次过年赶“花花集”(腊月25)都要跟爷爷要一堆鞭炮,买回家之后不等正点,我们那些小子就开始放响,村里鞭炮一响浓浓的年味就有,比谁家买的鞭炮多,谁家买的鞭炮响,那时候虽然害怕鞭炮,但是还是愿意玩。

腊月25,这一天除敢“花花集”买菜、买响、买对联、买

年画、买灯笼、买新衣服之类的东西,还要扫屋子。新年新气象

要除旧迎新,把屋子里的灰尘都打扫干净,收拾的和新屋子一样,看着就舒服。

腊月27、28,也是我们村里这些小子最喜欢的时候,这两天家里要煮肉、包大包子、炸麻花、炸藕荷、炸点心之类的,准备过几天伺候亲戚,这一天还要把对联贴上,大门和屋门都要贴上,买的漂亮的年画也都糊上,漂亮大红灯笼也都挂在大门外。这两天也得理个发,然后去澡堂子搓个澡,除旧迎新除掉过去一年身上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腊月29晚上就热闹,这天晚上要“摆贡”每户家里都端几样好菜来上贡,摆贡要摆三天,贡位写着玉帝、灶王爷、财神爷啊,再点上香,然后全家人全烧纸、磕头,这样贡位就摆好。上完贡就是自由时间,叫上自己一个院里的兄弟姐妹凑一桌喝酒、吃菜、聊天,吃完打牌一直打到明天早上。

年三十也叫除夕,这一天中午一家人在家做一桌子菜,吃菜喝酒,晚上就是吃“年夜饭”的`时候,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喝着酒,外面有放烟花和鞭炮的,浓浓的过年气氛这时候是最浓的时候,当“春节联欢晚会”零点敲跨年钟的时候,这时候改下饺子吃水饺,这时候通常每家每户都会放烟花。

初一是挨家挨户在村里拜年的时候,那时候记得跟着大人去挨家挨户的转,初二就是去姥姥家拜年,姥姥家今天人特别多,老姨们都凑到一块去拜年---热闹。

在我们家乡还有一个风俗就是“鼓子秧歌”。鼓子秧歌是“元宵节”这一天的表演节目,但是大家都会之前准备准备演练一下,所以初七、初八走完亲戚就可以训练鼓子秧歌,同一个镇上的每个村子都会出一支秧歌队伍到镇上比试一下,然后到县上和市里去表演,表演节目有打鼓、打锣、打叉子、踩高跷、顶伞、挑货郎、扮小丑、猪八戒背媳妇、耍伞、炮手、举旗等,众多闹元宵节目。那时候卖小吃的都会跟着秧歌队伍走,卖甘蔗的,糖葫芦的,卖酸楂的等,这时候是我们这些小孩最高兴的时候。

记忆春节的作文 篇3

某人说的好:“生活就像一口火锅,乱七八糟、杂乱无章。”庆贺牛年,展望虎年。这个春节,简直就是一口大杂烩火锅,放眼一瞧,什么都有。

No.1好吃涮羊肉———老姐来访

大年三十这一天,刚享受完美味的菜肉饺子,便听见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咳咳,孟小同学。”啊哈,是老姐!老姐大名仲开心,和她一起总玩的很开心。前几年我每天和她粘在一起,每天总有玩不完的`乐趣。

可惜好景不长,老姐上高中了,俺也上六年级了,都没有时间玩了。上QQ老姐不在线咧,打电话也不是老姐接的咧,更重要的是,俺们半年没见面咧!一见面那个兴奋啊,激动啊,啥事都忘了。就象吃到了好吃的涮羊肉似的,打心底的那个乐啊。啪啪的呀

No.2呜,真辣!———春节晚会没看成

年夜饭真是丰盛啊,一边享受年夜饭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岂不是更惬意啊!睡热被窝真是舒服啊,一边睡热被窝一边欣赏春节联欢晚会岂不是特别惬意啊!一边吃年夜饭一边睡热被窝一边欣赏春节联欢晚会那更是完美的黄金比例啊!我手抓一袋牛肉干就上了床,那个舒服劲啊!

当我正看到兴头上时,竟换成了蓝屏,真气人。下定决心守岁的念头在我脑海中好几年了,一次也没兑现过,今年咧,肯定也完不成了。我赌气似的睡觉去了,睡得正香时,又被烟花吵醒了,唉,就像吃到辣椒似的,呜,真辣,真倒霉!

No.3美味贡丸多又多——红包真多

大年初一和初二是我最喜欢的日子,因为又有大有多的——红包。“砰!砰!”我在一阵阵洋溢着欢喜气氛的炮仗声中睡眼朦胧的睁开了眼

顿时打了个激灵,从床上“蹦”起来,直冲老爸老妈房间,去讨压岁钱呀!初二,走亲访友是我们的习俗,仅这一天,就讨了一千多元的红包!

今个老百姓啊,真啊真高兴!呵,吃火锅时,一筷子在火锅里插上几个贡丸,真是又多又美味哈!

春节,我的火锅生活,真是充实又欢乐!

记忆春节的作文 篇4

如果说生活,就是由一个又一个春节组成,会不会很可怕?

记忆中的孩提时代,不懂得春节的概念。那时,春节在我心中的含义,就是全家人的团聚,丰盛美味的饭菜,还有那一沓厚厚的红包。

彼时曾祖父曾祖母尚在人世,所以每年的.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家里的所有人都会回家,祖孙四代人,吃饭时围坐两个大圆桌还不够,可见这个“全家人”的概念有多大。而现在,曾祖父母过世多年以后才明白,每年都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的人,有一些只是“亲戚”,而并非“家人”。

曾祖父母住在一栋平房里,三面房子围成了一个小小的院落,靠墙的一面就种了一棵小树,这棵树从我记事开始就存在着,但应该是更早的时候,可是在我十多年来的记忆中,它似乎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冬去春来,依旧是那个样子。堂屋后面还有个后院,比前院更加狭小,窄长的一条,种些蔬菜,也有一颗树,树下有蜗牛,或者是蜗牛壳。曾祖父母和小姑奶常年独自居住在这里,所以屋里并没有什么适合孩子玩的玩意儿。我们每天吃罢早饭就往这儿赶,晚饭后大人们还要在叙会儿话再回家。所以这栋老气沉沉的房子根本提不起我的兴趣,更别提呆上一整天了。长辈们都在堂屋里叙话,电视里又只反复播放着春晚,我们这群小孩子只好到后院去呆上一会儿,又往门口去消磨时光,再到厨房去看看饭好了没有。往返的次数多了,大人们就有些烦了,再进进出出时,就会说外面下着雪,或是一开门屋里的暖气都跑了诸如此类的话。听了只会让我们更加厌烦,只盼望着开饭的时刻来临。

吃过午饭,长辈们通常会打扑克牌,或是搓麻将。年轻些的“孙子辈”和“重孙子辈”会去KTV玩乐,打发时光。待到晚饭,又是一顿丰盛的宴席。

如今,曾祖父母已过世多年了,年夜饭也是各自吃各自的,初一各自去拜年。我爷爷一共有八个姊妹,除去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小姑奶,每个长辈接一次客。基本上每家都要去。还有奶奶的姊妹们,姥姥家的亲戚们。比起往前,看似自由了些,又仿佛更加紧张了。春节回家去十来天,几乎天天都在拜年,呆在自己家的时候,反而越来越少了。而不管再怎么聚,再怎么热闹,似乎都比不上曾祖父母在世时,大家一起吃年夜饭的气氛了。

忽然又忆起曾祖父去世后的一个大年三十,大家都聚在一起陪曾祖母过年,小叔叔让我们几个小辈一起给曾祖母敬酒拜年,我们几个孩子有唤“太奶奶”的,也有唤“太姥姥”的,今时今日,仿佛又见曾祖母当时眉目慈祥,笑得合不拢嘴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