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显网络时代新特点挑战传统教育模式初中作文

高校迎来首批“90后”大学生。与备受关注争议的“80后”相比,“90后”大学生背负了人们更多的质疑与期待。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为他们带来了什么?他们对未来生活、对自己今后发展,有着怎样不同于往代人的想法与规划…

90后大学生显网络时代新特点挑战传统教育模式初中作文

开学了。厦门某大学接待新生的高年级同学傻了眼:一位新生的行李居然用大巴运来,6名男生齐上阵才勉强搬动。原来,这位新生的父母担心孩子在学校睡不好,竟把家里的“席梦思”搬来了。

今秋入学的大一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出生于990年以后。与在校的“80后”大学生相比较,这些“90后”大学生有着怎样的思想心理特性?他们的入学对高校教育有着怎样特别的意味?这成为今秋高校的一个热门话题。

先在网上逛校园

清华大学大一工作组组长刘敏华老师非常惊讶:这些新生对清华知道的这么多!对校史校情、名师名家,不少新生如数家珍!

伴随互联网长大的“90后”,从高考(Q吧)报名时起,就不满足于大学校园网和《招生简章》的'介绍,他们娴熟地运用网络,通过各种渠道详细了解自己心仪的大学。

“我是材料学院的新生,想问一下师哥师姐们,学校的住宿条件怎么样啊?”“新生开学分班要考试吗?都考什么科目?”“学校的伙食怎么样啊?伙食费一般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在高校的论坛和QQ群中随处可见。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校园网论坛上,还特地开辟了“新生专区”,分门别类解答新生关心的问题。

但大学毕竟是个全新的环境,对于在家长悉心呵护下长大的“90后”来说,离开父母就像经历一次“断乳期”,种种“不适应症”也开始显露。

近日,北京某高校新生正在军训,有的新生害怕吃苦,竟然想“临阵脱逃”;有的总怀疑自己身体吃不消,天天往医务室跑;有的不会与人相处,惹得同学不快、自己郁郁寡欢……一些老师担心,不少“90后”的心理仍停留在中学阶段,适应新环境是他们面临的第一课。

众说纷纭“90后”特征

“自我”、“叛逆”、“另类”……提起“90后”,许多人习惯于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90后”大学生有群体特征吗?该如何看待他们的思想心理共性?

“我觉得我们被误读了。坚持独立思考,就被称为‘叛逆’;不喜欢高姿态的说教,就说我们不懂得尊重;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就被说成‘另类’……”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的大一新生朱沛不无委屈。

“我是一个人从老家湖北荆州来兰州的,坐了个小时的火车,入学手续也是我自己办的,很多同学也都像我一样。我们长大了,不想让父母过多操心。”兰州大学地质学专业的大一新生王冲很自信。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应强认为,当前社会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的确存在着一定误读,往往是根据个别现象来评价整体,没有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他认为,相比以往学生,“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更多样化,自我意识更强,也更自信,喜欢尝试新事物。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章劲元说,“从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的‘90后’大学生来看,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将人生的全部意义放在某个支点上,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价值,挫折教育比较欠缺”。

“90后”带来新课题

“90后”走进大学校园,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挑战。采访中,不少教育界人士呼吁,要给予“90后”大学生更多宽容与认同,相信他们会在历练中不断成熟、成长。

许多大学老师认为,从“90后”身上,能看到互联网时代赋予的特点:他们从小练就了获取资讯的本领,利用网络有时也依赖网络,信息丰富有时也良莠不分。

教育学专家熊丙奇认为,不论是对“90后”,还是对以往的“80后”、“70后”,实际上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还是“因材施教”,高校可采取问卷调查、集体交流、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了解分析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当然,这需要教育者付出很大的爱心、耐心,在这方面,国内高校仍有不同程度的欠缺。”他表示,今天的大学,虽然学生已从“60后”、“70后”、“80后”变到了“90后”,一些课程的内容和讲授方式却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模糊管理”并不适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处老师、发展心理学博士暴占光认为,引导“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教育者自己要先实现几个转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由片面强调整齐划一向包容个性转化;在教育模式上,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和多向沟通转化;在教育重点上,由过于理想化的宏观目标教育向宏观目标与人的自身需要相结合转化;在信息化手段上,向网上疏导与网下引导相结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