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主要步型有哪些

太极拳的步型主要有“弓步”、“坐步”与“马步”三种。

太极拳的主要步型有哪些

“弓步”俗称“弓箭步”,是以前腿弯屈如弓,后退挺直似箭而得名。诀云:“前腿弓,后腿绷。”即是指此。站桩时称作“弓箭桩”或“弓步桩”。做法:前后错步站立,两脚间相距的距离约本人脚长的四至五倍,前腿屈膝至大腿接近水平,三点一线,“三尖”(鼻尖、膝尖、脚尖)垂对,鼻尖超过脚尖,失重;膝尖超过脚尖就叫“跪膝”,跪膝时下出的力就从膝尖向前下穿出,而不能下传于脚掌,从而失去支撑的稳定性与力量的反弹作用。脚尖也不能滞后,滞后不但容易造成跪膝,还容易造成身体前倾与失重。所以有:“步随身换,身随步转”之说。另外,脚尖向前做弓步时不但要注意“三尖”相对,还要脚尖向前或微微内扣,而不能有丝毫外展;后腿伸膝挺直(直而不僵),脚掌外展四十五度,宁小于三十度不可大于四十五度,大于四十五度不但力不能专注一方向前发送,有甚者,更是掰髋、敞裆有失攻防与美观。不仅如此,大于四十五度还容易造成膝关节扭伤,导致膝关节疼痛。经管导致膝关节疼痛的原因不是只此一种,但它确是其中之一。(吴式太极拳的后脚尖是向前的`,因此叫“川字步”或“川弓步”,它不但易于腰向两侧转侧,力利于专注一方还不容易导致膝关节疼痛。),两脚均须全脚掌着地,身体重心略偏于前脚,左脚在前者称为“左弓步”,右脚在前者称为“右弓步”。

“坐步”是太极拳的专用步型,与“坐胯”都系太极拳常用的下肢技法术语。坐步的做法是:两脚前后错步站立,两脚跟间的距离相距约本人脚长的二倍;前脚跟着地,脚尖上翘,膝关节微微松屈;后脚外展四十五度(吴式太极拳不外展或微微外展),重心居后,以后腿屈膝支撑体重;松屈髋关节,胯根向回抽缩,使臀部向后、向下坐落,似坐在凳子上一般。是整个下肢相互配合所形成的一种前虚后实的步型,因此,又有人叫它“虚步”。值得一提的是,它与虚步在前虚后实,以及虚于含腿(腿法)是相同外,虚步利于胸式呼吸,进退灵敏,起落便捷;而坐步则是有益于腹式呼吸,利于气沉丹田,便于上松下沉的太极功法。因此,它们相像却又不同,这点,习者不可不知。坐步沉稳的要点是三点一面,即:百会、尾椎、后脚跟,三点要在同一个垂直面上,唯有这样才能保持中正、沉稳以及拳式的各部要领的正确保持。

“坐胯”与“坐步”的区别

“坐胯”也要求胯根向回抽缩,使臀部向后、向下沉落,似坐在凳子上一般,与坐步对胯根和臀部姿势的要求相同,都是“坐”。但坐胯只限于胯根和臀部姿势,是对跨根与臀部姿势的约束与规范,而坐步则是指整个下肢相互配合所形成的一种前虚后实的步型。

“马步”又称:“骑马式”,“马裆步”,或叫“地盆”。在用于桩功练习又称为“骑马桩”。做法:两脚开立,相距约本人的两个横脚长,两脚掌平行、脚尖朝前或微微外展;屈膝下蹲时大腿不能近水平,膝盖的垂直投影线也不能超出脚尖,身体重心在两脚中间,虚领顶劲,裹裆含腚,命门外凸,裆部既沉又吊。要领:两脚开立后,头顶百会穴上领,有被绳向上悬提之感;臀部如骑在狂颠的马背上,似坐非坐;十趾抓地或平铺于地,着意以下肢前侧肌群远端收缩为主,控制臀裆部略高于膝盖的位置。

吴式太极拳马步的要领是:“锻炼蹲腿的功夫,名为左桩右柱。要气沉丹田,强调裹裆含腚,含胸拔背,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有人说:‘两脚用力是双重’。其实,双重指的是虚实不分,阴阳不明。太极拳的功架,有的动作虚实蕴藏于内,有的动作虚实形表于外。吴氏太极拳的单鞭虚实,正是蕴藏于内,眼看左手,则左为实,是为桩;右为虚,是为柱。桩比柱根深而稳,虚实极为分明,功深者自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