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职称外语该是第212条割掉的“阑尾”

职称这个来自计划经济时代的词语在许多国企和事业单位广泛存在着,而且还和待遇挂钩。一般来讲,职称晋升一级,便能涨个几百块钱的工资。工资帐是最浅显易懂的了,职称的好处可不止于此,还标志着身份、权力。所以许多人削尖了脑袋也想要个好职称,今年4月,湖北作协主席方方曾经公开举报诗人田禾为了评职称“用钱铺路”。

2015职称外语该是第212条割掉的“阑尾”

除了钱,职称还得用外语来铺路。在计生领域,人们常常领教“一票否决制”的厉害。而这个词语在职称评定上也吃得开,凡是外语不过,是评不了职称的。举个例子,去年四川在线报道,“成都羊西线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吴小姐要参加29日的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她说,考不上就评不了职称,评不了职称就解决不了工资待遇。”就是这么残酷。

  然而,职称外语不伦不类,还藏污纳垢

显而易见的是,许多职业不需要外语好,更不用说僵化的“应试外语”学了也没用

职称外语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1999年正式成为一项全国性的统一资格考试。而在11年前,新华社已经质疑过该考试。新闻中的主人翁叫顾建人,是上海的一位农业技师,这样一个“近年陆续发表了1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同时在农产品开发方面成果卓著,仅2001年就盈利300多万元”的人,却连续两年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没及格,评不了高级职称,只能把苦水往自己肚子里吞。

然而,人外有人,比起山东作家铁流来说顾建人还算“幸运”。两年前,媒体纷纷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作家铁流为了评副高级职称(二级作家)努力了12年,考英语、考计算机,被考试折磨得垂头丧气。

显而易见,农业技师也好,作家也好,他们并不需要外语好。况且,职称外语也是非常死板的考试,分为填空、阅读理解等几个部分。在早期,甚至出现过把辅导教材里的原题照搬到题目中的情况。而教材也有问题,《对全国职称英语考试指定用书的一些质疑》(2007.3)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者黄为峰所写,他总结出“有的题目选项带有中式英语特点”“有的题目答案明显错误”等许多问题。而经济参考报的报道提到,“尽管当前各种智能终端便捷易用,但职称英语考试仍采取让考生查字典的原始方式。”一股山寨气息扑面而来。

  职称外语教材也遭受过专业人士的质疑

不难看出,即使通过了职称外语考试的人也难称得上外语好,而这样的“应试外语”在他们工作中很难用得上。事实上,现在正常的大学毕业生都过了四六级考试,即使真要证明外语应试能力,这也够了。而一份工作倘若要求外语能力,也不是这些死记硬背的考试所能够考察出来的。

最可怕的'是,凡有考试就很难摆脱利益乱象,甚至涉及到考生个人信息泄露问题

翻阅媒体新闻和相关文献数据库不难发现,最早在2004年就有过一次大规模的质疑,源于新华社一篇名为《职称外语考试该向何处去》的报道。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大大小小的质疑声中,专家媒体的炮轰下,职称外语依然坚挺得很。一个合理的推测是,考试已经成为产业链,涉及多方的利益,教材、报名费、辅导班等等,统统都是钱。而这项考试每年都有百万左右的人参与,“产业链”之壮观可想而知。

上文是明面上的,在冰山底下则是一条作弊“产业链”。各地都查处过许多的相关作弊行为。作弊还可能涉及考生个人信息泄露这个大问题。近年来,不少考生都发现,自己报名参加考试后像是被盯上了,夸张到收到不同的号码发的“作弊广告”。这种精准定位,不是“内鬼”还会有谁做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