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重点考点

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帮助到各位考生备考。

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重点考点

 出针法

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 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做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用力过猛)。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按针孔”或“摇大针孔”的方法出针。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当针退出后,要仔细查看针孔是否出血,询问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检查核对针数有否遗漏,还应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现象。

  留针法

将针刺人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留针的目的是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2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证。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即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针过程中做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

 按诊注意事项

1.光线要适当,侧面光线对按诊时某些变化的观察很有帮助。

2.需根据疾病的不同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和方法。

3.医师要举止稳重大方,态度严肃认真,手法轻巧柔和,避免突然暴力或冷手按诊。

4.注意争取病人的主动配合,使病人能准确地反映病位的感觉。

5.要边检查边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以了解病痛所在的准确部位及程度。

 胎漏与胎动不安的诊断

  1.病史

常有孕后不节房事史,人工流产、自然流产史,或宿有癥瘕史。

  2.临床表现

妊娠期间出现少量阴道出血,而无明显的腰酸、腹痛,脉滑,可诊断为胎漏;若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脉滑,可诊断为胎动不安。

  3.检查

(1)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增大与孕月相符。

(2)辅助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B超提示宫内妊娠、活胎。

  小儿腹泻

(1)常证:

(A)湿热泻证——清肠解热 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B) 风寒泻证——疏风散寒 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

(C)伤食泻证——运脾和胃 消食化滞——保和丸

(D)脾虚泻证——健脾益气 助运止泻——参芩白术散

(E)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胃 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2) 变证:

(A)气阴两伤证——健脾益气 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

(B)阴竭阳脱证——挽阴回阳 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痛经的调理

(1)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 逐瘀止疼——膈下逐淤汤

(2)寒湿凝滞证——温经祛寒活血止疼——少腹逐瘀汤

(3)湿热遇阻证——清热除湿 化瘀止疼——清热调血汤

(4)气血虚弱证——益气补血 活血止疼——八珍益母汤

(5)肝肾亏虚证——滋肾养肝——调肝汤

  针灸血肿的处理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

  原因

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现象

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按诊的体位

 1.坐位

病人取坐位,医师可面对病人而坐或站立进行。用左手稍扶病体,右手触摸按压某一局部,多用于皮肤、手、足、腧穴的按诊。

 2.卧位

病人取卧位,全身放松,两腿自然伸直,两手臂放在身旁。医师站在病人右侧,用右手或双手对病人胸腹某些部位进行切按。可让病人屈起双膝,腹肌松弛,或做深呼吸,以便于切按。

 伤口换药的步骤

换药前操作者应洗手,并戴好帽子和口罩。

  1.一般换方法

(1)移去外层敷料,将污敷料内面向上,放在弯盘内。

(2)用镊子或血管钳轻轻揭去内层敷料,如分泌物干结粘着,可用生理盐水润湿后揭下。

(3)一只镊子或血管钳直接用于接触伤口,另一镊子或血管钳专用于传递换药碗中物品。

(4)75%酒精棉球消毒伤口周围皮肤,生理盐水棉球轻拭去伤口内脓液或分泌物,拭净后根据不同伤口选择用药或适当安放引流物。

(5)用无菌敷料覆盖并固定,贴胶布方向应与肢体或躯干长轴垂直。

  2.缝合伤口换药

(1)更换敷料:一般在缝合后第3日检查有无创面感染现象。如无感染,切口及周围皮肤消毒后用无菌纱布盖好。对有缝线脓液或缝线周围红肿者,应挑破脓头或拆除缝线,按感染伤口处理,定时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