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副溶血弧菌

嗜盐性弧菌,沿海地区常见,存在于近海海水、海泥、海产品中,1950年首发于日本大阪,主要引起食物中毒。下面是本站小编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2016医学微生物学冲刺重点:副溶血弧菌

  生存环境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广泛存在于海水和海产品中,是我国沿海地区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

副溶血弧菌嗜盐畏酸,在无盐培养基上,不能生长,3%~6%食盐水繁殖迅速,每8~9分钟为1周期,低于0.5%或高于8%盐水中停止生长。在食醋中1~3分钟即死亡,加热56℃5~10分钟灭活,在1%盐酸中5分钟死亡。

  性质

已知副溶血弧菌有12种O抗原及59种K抗原,据其发酵糖类的情况可分为5个类型。各种弧菌对人和动物均有较强的毒力,其致病物质主要有分子量42000的致热性溶血素(TDH)和分子量48000的TDH类似溶血毒(TRH),具有溶血活性、肠毒素和致死作用。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来自海产品或盐腌渍品,常见者为蟹类、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主要病理变化为空肠及回肠有轻度糜烂,胃粘膜炎、内脏(肝、脾、肺)淤血等。

  检测方法

  溶血性试验

用高盐血琼脂培养基,在限定的条件下培养副溶血性弧菌时出现的溶血反应,称此溶血性能为“神奈川现象”。

此试验要求是用人或兔的新鲜红血球制备高盐血平板,经37℃、24h培养,如在单个菌落周围呈现透明溶血环或在菌落下面有明显溶血者,为“神奈川现象”阳性,若不出现透明溶血环或无明显溶血者,为“神奈川现象”阴性。有致病性的副溶血性弧菌,多数为神奈川现象阳性,但亦有少数为阴性。

  血清学试验

副溶血性弧菌有三种抗原,即O抗原(菌体抗原),K抗原(荚膜抗原)及H抗原(鞭毛抗原),其中血清学分类上有意义的是前两者:O抗原有13种血清群,K抗原有65种血清型。

进行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学鉴定时,可用O抗原分群,将18-24h的培养物,用3%食盐水作成较浓的'菌悬液,121℃高压1h或100℃煮沸后,用此菌悬液进行O抗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同时用无菌生理盐水作对照,如O凝集反应阳性时,可用不经加热的菌悬液进行K抗血清玻片凝集反应分型判定。天津生物芯片公司的诊断血清产品覆盖了该菌所有的O血清群及K血清型。

  核酸扩增试验

所有副溶血弧菌分离株都含有不耐热溶血毒素(TLH),这种溶血素是副溶血弧菌所特有的,因此它的编码基因tlh基因常被用作检测副溶血弧菌的靶基因。而tlh并不是一个毒素基因,真正与致病相关的是副溶血弧菌的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溶血相关溶血素(TRH),因此它们的编码基因tdh、tlh基因常被用作副溶血弧菌致病性检测的特异基因。基于此,天津生物芯片推出一系列常规PCR试剂盒及荧光PCR试剂盒。

1)常规PCR:鉴定标准是通过电泳来判断是否有扩增的核酸片段以及扩增产物的大小是否正确。

2)实时荧光PCR:通过对实时荧光PCR反应的每一个循环产物进行荧光信号的实时监测来判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