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坠子的声腔流派知识

河南坠子在河南各地广泛流传以后,受地域语言、风土人情等人文环境的影响,便有了声腔流派的分化。清代末年,在老艺人中已有了“上路河南坠子”和“下路河南坠子”之说。下面,小编为大家讲讲河南坠子的声腔流派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河南坠子的声腔流派知识

据艺人相传,最初的上路河南坠子主要是指在河南境内的颍河、沙河上游地区的河南坠子。下路河南坠子则主要是指处颍、沙河下游颍、亳二州的河南坠子。

后来,在河南境内,又出现了东、西路河南坠子之说。西路主要是指陇海铁路开封、以南部分,黄河以南,京广铁路以西以东地带,其中还包括开封、郑州、许昌、漯河的所谓中路河南坠子在内。

所以,这一路就有三个称谓,即:上路、中路和西路河南坠子。东路主要是指豫东南的商丘、周口等地的河南坠子。

因豫东受皖北河南坠子影响很大,两地语言又较接近,于是,东路河南坠子又包括颍、亳二州境内的河南坠子。

艺术特色方面,西路河南坠子最初多由三弦书(包括莺歌柳、仪封三弦)艺人演唱,脚梆击节为其主要标志,在道情、大鼓书艺人加入演唱的同时,还吸收了河南梆子、越调、曲剧等剧种的声腔,逐渐形成了“字清板稳”“硬弓大调”、高亢明朗、节奏鲜明的艺术特色。

东路河南坠子则多是由道情艺人改唱河南坠子后,吸收了琴书、丝弦等姊妹艺术的声腔,只用简板,不用脚梆,其唱腔更加灵活、自如,因而形成了柔美、细腻、善于抒情的艺术特色。

正是由于东路河南坠子多是道情艺人出身,原本道情书的中、长篇大书,随之也带进了河南坠子曲艺当中。如《响马传》、《狸猫唤太子》、《五虎平西》、《回龙传》等。

所以,艺人们常说:东路书、西路段。善于演小段儿的西路河南坠子艺人,其演唱内容多是由三弦书、莺歌柳的短而精的小段子曲目引来,如《蓝桥会》、《三打四劝》、《金钱记》等曲目。

东、西两路河南坠子虽有一平、一曲、一更一软、曲目上的一长一短之特色,但其唱腔板式和伴奏乐器基本相同,又无其它的严格限制于禁忌,因而,在后来的'发展中,经常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及曲目上相互吸收的良性融合状况。

早期的东路河南坠子多由男艺人演唱,如刘中堂(商丘河南坠子武状元刘世红之父),张志坤(商丘河南坠子文状元张大贵之父),都是在豫东享有盛名的河南坠子艺人。刘中堂师承安徽亳县道情艺人李同敬,张志坤师承虞城县道情艺人胡明善。

20世纪30年代以后,商丘涌现了张大贵、刘世红、王玉兰、王玉凤等一批河南坠子艺人。

加之出身于安徽亳县曲艺世家的河南坠子女艺人邢玉霞、吕明琴以及师承安徽著名曲艺艺人高连元的尤桂琴、戚桂芝等,纷纷聚集商丘,在商丘风土民情的影响下,他们通过交流切磋,兼收地方戏曲和兄弟曲种之长,对河南坠子唱腔进行了不断的加工和丰富,使东路河南坠子的风格特色更加鲜明。

东路河南坠子男艺人的唱腔粗犷浑厚,铿锵诙谐,边说边唱,乡土气息非常浓厚。

女艺人的唱腔则有“文派”和“武派”两种不同的唱法。“文派”唱腔音色柔美,长于抒情,以张大贵为代表。“武派”唱腔俏丽乖巧,长于激情,以刘世红为代表。东路河南坠子“文状元”张大贵、“武状元”刘世红,加上唱得好、长得俏的王玉兰、王玉凤两姐妹,被人称为“四大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