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模拟精选题及答案

关于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还有一种是自主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那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模拟精选题,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2017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模拟精选题及答案

一、综合分析题

(一)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与率分别为42.75%、75.36%、21.39%、21.68%,而同期农民工参与率分别为14.3%、16.9%、8.4%、6.1%。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住房公积金等制度,也与农民工无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发布的《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全国儿童的21.88%。

近年来,城镇化以充足的劳动力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为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让人们从农业部门流向效率更高的部门。据统计,我国每年农业剩余劳动力约1.5亿,这些劳动力大部分流向了城市。然而,城镇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即城镇常住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例),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20%左右增加到2010年的49.7%,2011年首次突破50%,2013年末达53.7%,但户籍的城镇化却不足36%。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________________。

1.材料第一段主要说明()。

A.农民工参与社会福利项目意识差

B.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差距明显

C.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严重

D.农民工无缘住房福利

2.材料第二段主要说明的问题是()。

A.城镇化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

B.推进人的城镇化重要的环节在户籍制度

C.城镇化进程速度虽快,市民化进程却滞后严重

D.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进城后应该享受的公共服务

3.根据材料,末段文字横线处最可能的内容是()。

A.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考虑,又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B.要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

C.推进人的城镇化重要的环节在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

D.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4.下列措施不能对解决材料中的问题产生积极影响的是()。

A.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到2020年努力实现l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B.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功能互补

C.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D.全面快速剥离户籍上所捆绑的福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现实中,中小城镇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有限,放开的中小城市的城市户籍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下列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很多农村人口想获得大都市、发达地区的'户籍却得不到,而本地的城市户籍对他们没有吸引力

B.农村户籍有宅基地和承包地,那些早已进城的农民都不愿意放弃农村的土地

C.在户籍制度改革时,农民在原籍的土地由国家有偿收回,中央根据收回土地的指标,给解决农民户籍的城市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但农民自己不受益

D.很多农村人口觉得他们持有的农村户籍以后会越来越值钱

(二)

我国事业单位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类型。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旱涝保收”,最具“含金量”,只要干好工作就能“衣食无忧”;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则需要想尽办法去创收,员工感觉“压力山大”。此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全额、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之间的工资分配水平差异也比较大,业内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事业单位没有严格执行相关工资制度改革办法。

这一局面于2014年7月1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执行起发生改变。《条例》第7章第33条规定: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向《中国经济周刊》解释,正常的增长机制就是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可比人员的工资水平及其变动以及物价的变动等情况来安排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的增长,让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能够共享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时使他们的收入与其所提供的公益性服务、绩效的好差挂钩,得到其应得的劳动报酬。

1.关于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

B.我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始于2006年

C.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很可能成为下次改革的重要内容

D.工资增长机制出台后,事业单位的工资调整将不再简单由政府决定,而是要参照市场可比人员工资水平及其变动来决定

2.此次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体现了我国()的宗旨。

A.坚持与时俱进

B.兼顾社会分配公平

C.以人为本

D.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三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后,我国下列情况可能会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提高的是()。

A.通货膨胀

B.物价下跌

C.财政收支稳定

D.某类企业平均收益不变

4.根据新《条例》,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应当结合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体现()等因素。

A.社会公平、岗位职责、工作业绩

B.行业特点、工作业绩、实际贡献

C.社会公平、岗位职责、实际贡献

D.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

5.下列关于事业单位的工资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可以预见,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一定增长

B.事业单位的工资构成分为固定部分和灵活部分

C.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会防范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D.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工资构成,需执行国家的统一政策

1.B[解析]材料第一段先通过数据说明,2012年,我国城乡人口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与率差距明显,然后说农民工不能享受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住房公积金等制度,最后通过数据说明我国农村目前留守着大量儿童。其主要说明的是我国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差距明显。这是来启发下文的,由这个问题思考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即户籍制度不完善。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D两项都只是材料的一方面。故选B。

2.C[解析]材料第二段先说“城镇化以充足的劳动力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为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让人们从农业部门流向效率更高的部门”,接着用“然而”转折引出问题。通过数据可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但户籍城镇化水平很低,大量来自农村的人口只是常住城市,未能取得城市居民身份,即市民化进程严重滞后,C项正确。A项是城镇化的积极作用,不是问题,排除;B项是该问题所带来的启示,排除;D项说的是第一段表述的内容。故本题选C。

3.C[解析]材料第一段主要说明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第二段主要说明城镇化进程速度虽快,市民化进程却滞后严重,思考二者的联系可知,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二元社会体制是导致福利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第三段应该是提出如何解决问题,强调其重要性。而A项是解决问题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B、D两项是解决方法的具体内容。故本题选C。

4D[解析]D项,剥离户籍上所捆绑的福利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之事。一下子全面实行或者节奏太快,势必会带来不良效果。故本题选D。

5.C[解析]C项给出的措施即“在户籍制度改革时,农民在原籍的土地由国家有偿收回,中央根据收回土地的指标,给解决农民户籍的城市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目前我国还未实行,只是有人给出的建议,且如果真的这样做,农民会从中受益。故C项表述不准确,本题选C。

1.C[解析]2014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第32条规定:“国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可见,在此次改革中已经有此内容,C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2.B[解析]让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能够共享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时使他们的收入与其所提供的公益性服务、绩效的好差挂钩,得到其应得的劳动报酬,这是在维护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是兼顾社会分配公平的表现。C项涉及面太大。故本题选B。

3.A[解析]由材料中“正常的增长机制就是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可比人员的工资水平及其变动以及物价的变动等情况来安排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的增长”可知,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后,影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可比人员的工资水平及其变动以及物价的变动等。A项导致物价上升,可能会使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提高,而B项如果影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只能是使其降低。C、D两项都是稳定不变状态,不会产生影响,且D项只是说某类企业收益不变,这并不能说明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可能直接影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故本题选A。

4.D[解析]《条例》第32条第3款规定:“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应当结合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因素。”故本题选D。

5.A[解析]根据材料,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后,影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可比人员的工资水平及其变动以及物价的变动等。A项只是其中一种可能,并非一定。故本题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