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的症状与预防措施

甲肝为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引起的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一般潜伏期为2~6周,本病在临床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与重症型四个类型,病程为2-4个月。冬春季节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

甲肝的症状与预防措施

甲肝的临床症状

甲型肝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初起时往往误认为感冒,容易被人忽视,延误病情,继而引起暴发或散发流行。83%左右的甲肝患者有发热(大多在38℃一39℃之间),平均发热3天,但也有15%的患者发热超过5天。90%的患者有黄疸,消化道症状较重,ALT升高的幅度大、800IU/L-2000IU/L可占55%。

甲肝的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是爆发性的主查方式,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报道甲型肝炎亦可通过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国外医学流传分册 1994),尚待进一步研究。

甲肝的预防

除了积极把好"病从口入"这个关以外,可以接种甲肝疫苗,接种后产生免疫力的接近100%。只要在胳膊上注射一次,便可使机体产生能

预防甲肝的免疫能力,不会感染上甲肝。

甲肝的诊断

甲型肝炎患者发病后1~4周血清中即可检出甲肝特异性抗体。该特异性抗体主要有两种,即早期甲肝抗体: 1gM型抗体(抗HAV,IgM)以及恢复期甲肝抗体: 1gG型抗体(抗HAV- IG)。前者在感染初期占优势,3个月后滴度下降,于6~8个月后不易检出;后者初期滴度较低,后逐渐升高,该抗体在康复后仍可维持相当滴度,可持续数年或更长时间。由于抗HAVIgM仅出现在感染早期,第二次感染时不再出现,是对近期感染进行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也是当前诊断甲型肝炎最简便的方法。因此,凡抗HAV,1gM阳性提示为急性感染或复发,且只需检测急性期单份血清可立即作出诊断。再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如有甲肝接触史,有进食毛蛐等不洁饮食史;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尿黄厌油腻食物,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则甲型肝炎的诊断基本可以确定。诊断甲肝的辅助项目还有各种分泌物中的抗HAV-1gA,粪便中的病毒颗粒等。

甲肝的预后

甲肝为自限性疾病,只要及时住院进行隔离治疗,愈后良好,能完全治愈,无慢性化。

甲肝的治疗原则

甲肝的治疗原则应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

关于加强甲肝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

各班级各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

春季属于传染病疫情多发季节,按旗乡两级政府及中心校的统一部署,结合本校实际,做好甲型肝炎的防控工作:

(一)、学校要由安监办牵头,各相关人员密切配合,具体落实好疫情防控工作。

(二)、各班要建立以班主任为组长的甲型肝炎防控检查小组,做到疫情防控工作不留死角,不出漏洞。

(三)、各班要在学校安监办的指导下,做好关键部位(教室、宿舍、餐厅、厕所等)的通风消毒工作。

(四)、各班要严把食物关,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绝对禁止学生外出购买任何小食品、生菜等。

(五)、各班要严格执行晨检制度,班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对本班学生进行晨检,对有身体不适反应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各班自5月9日起要认真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六)、加强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学校决定成立甲型肝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 长:孟凡明

副组长:徐福阳

成员:各班班主任

二OO七年五月八日

甲肝的症状与预防措施 [篇2]

1、传染源您的管理,了解甲肝的症状,早期发现患者并予以隔离是最好的控制传染源的办法。隔离期自发病日期共3周。患者隔离后其生活用品需要终末进行消毒。

2、切断甲肝的传播途径并加强水源,饮食和粪便管理,水源污染是引起甲肝爆发流行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加强被甲肝患者污染的水源的管理是有效的预防甲肝的措施之一,另外呢,因为甲肝主要通过分口途径进行传播,因此,加强甲肝患者的饮食和粪便管理能够有效的预防甲肝。

3、保护易感人群,与甲肝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儿童以及其他的甲肝易感者应该及时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甲肝疫苗,是有效的预防甲肝的最主要的措施。

导致肝病的因素一、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酒过量。现在很多人疲于应酬,在饭桌上觥筹交错,喝酒无度,无形之中增加了肝疏泄毒素的工作量,使得肝出现病变,如酒精肝,肝硬化等。

《甲肝的症状与预防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