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汇报材料

城关乡周庄完全小学位于新郑市区西2公里处,驻城关乡西关工业区,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 学校共有11个教学班, 332名学生,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毕业率均达100%。目前我校有留守流动儿童130人,其中留守儿童名10,占学生总数的3.01%;流动儿童120名,占学生总数的36.14%。学校现有教师31名,教师学历全部达标,高层次学历率达93.54%,具有小学高级职称28人,中学高级2人。

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汇报材料

一、关爱在心中,制度要先行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谷俊平为组长的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此项工作。围绕“留守流动儿童”建立了家校联系制度、流动儿童学籍登记制、爱心帮扶制等相关机制为保证此项工作良性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建立流动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流动的底数,为每个流动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有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流动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2、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流动制度

在流动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的教师和学生家长经常与流动学生谈心,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流动儿童成长日记,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代理家长”。我们要求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互相交流、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定期走访与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流动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流动儿童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3、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流动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流动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与留守流动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问题”流动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关爱在行动 温暖在心中

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为他们排忧解难,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学校像家庭一样温暖。

1、积极协调,精心安排流动儿童入学。

我校积极协调地方关系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在保证辖区内生源入学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保证此类儿童入学,让他们享受与本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几年来,共接受流动儿童入学120人。

2、做好爱心救助,弥补缺失的关爱。

“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跟随父母辗转迁移,由于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导致部分孩子学业较差、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 ,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此时弥补缺失的关爱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校开展“爱心救助一帮一”活动,让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与他们结成对子,开展帮扶活动。一些学习成绩或行为习惯极差的学生与老师结成对子,进行全方位辅导。学生在校一分钟,老师陪伴60秒。放学值班领导班子大门口送学生,对学生出现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了监督和指正,紧密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3、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家校共育。

与家长、社会、学校进行三方沟通,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立开放日,定期对家长开放,请家长来校听课、评课,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建立家校联系卡,把“留守流动儿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家长,也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

4、搞好班级管理,加强心理教育

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我校建立亲情交流室和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对留守流动儿童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中小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流动儿童,班级着重开

展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流动儿童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汇报材料》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