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集合15篇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认数范围扩展到三位小数,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并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小数的产生。

1、谈话导入

问:在三年级时我们初步认识了小数,你能说一个小数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选一部分板书)

问:你还知道小数的哪些知识?

2、那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呢?(出示课件)

①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哪些能用整数表示?哪些得不到整数的结果?

②小结:在测量时、计算时及物体的单价,有的能用整数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聪明的人们于是想到了用分数、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板书:小数产生)

二、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师: 0.1米 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1:用分数表示是1/10米

生2: 1分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 1米 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1/10米,用小数表示是 0.1米 。

师: 0.3米 是几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生略)

师: 0.8米 是几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生略)

师:像0.1、0.3、0.8……这样的小数,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数,这样的小数叫一位小数。

(板书:一位小数)

2、认识两位小数

师: 0.01米 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1:用分数表示是1/100米

生2: 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 1米 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 1厘米 ,用分数表示是1/100米,用小数表示是 0.01米 。

师: 0.05米 是几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生略)

师: 0.09米 是几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生略)

师:像0.01、0.05、0.09……这样的小数,小数点后面有两位数,这样的小数叫(两位小数)。

(板书:两位小数)

3、认识三位小数

师: 0.001米 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1:用分数表示是1/100米

生2: 1毫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 1米 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 1毫米 ,用分数表示是1/1000米,用分数表示是1/1000米。

师: 0.007米 是几毫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生略)

师: 0.012米 是几豪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生略)

师:像0.001、0.007、0.012这样的小数,小数点后面有三位数,这样的小数叫(三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师:分母是几的分数能写成四位小数?(1000)

分母是几的分数能写成五位小数?(10000)

师:依次类推(板书:......)

4、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结合板书)这些都是同学们刚刚写出的分数和小数,不同的分数可以写成相对应的`小数,例如:1/10可以写成0.1;

5/100可以写成0.05; 12/1000可以写成0.012。

那么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这种联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

师:下面分小组说一说你们各自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

组1: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组2: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组3: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组4: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比如说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小结:我们一起来看板书,刚刚你们已经说到了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这就是。(板书:小数的意义)

5、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师:0.3里面有( )个0.1 0.8里面有( )个 0.1

生1:0.3里面有( 3 )个0.1

生2:0.8里面有( 8)个

师:像0.3、0.8这样的一位小数都是由许多个 0.1 组成的,我们就说 0.1 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

师:那么你们猜一猜,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生: 0.01 是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

师:那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 )

生:0.001(千分之一)

师:那四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 ?)

生:0.0001(万分之一)

师:依次类推(板书:......)

6、认识进率

(结合板书)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1,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01,那0.1里面0.1有( )个0.01

0.1里面有( )个0.001 (课件出示)

生:0.1里面有( 10)个0.01

0.01里面有( 10 )个0.001

师:为什么0.1里面有( 10)个0.01,0.01里面有( 10 )个0.001,同学们可以结合板书去思考?(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生:讨论

生:汇报

生1: 0.1米 =1分米 0.01米 = 1厘米 1分米= 10厘米

所以0.1里面0.1有( 10 )个0.01 ......

师:0.1里面有( 10)个0.01,0.01里面有( 10 )个0.001 ,依次类推(板书:......)

用一句话可以怎么概括?

师:(课件出示)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结合板书)0.1里面有( 10)个0.01,0.01里面有( 10 )个0.001 ,那0.1里面有( )个0.001 ?

生:0.1里面有( )个0.001 ?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生:......

四、巩固练习。

师:从上课开始到现在,我就发现同学们的推理能力特别强,那剩下的时间我们就一起去闯智慧关,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有)

师:请看大屏幕,第一关(课件出示)

1、填一填(书51页做一做)

2、哪两只手套是一副?用线连一连。(书55页第2题)

第二关

3、在( )里可以填几

( )个0.01是0.1 0.8里面有( )个0.1

0.35里面有( )个0.1和( )个0.01组成的

0.2里面有( )个0.1,有( )个0.01,有( ), 个0.02

4、想一想

1元4角2分=( )元 2.56元=( )元( )角( )分

35厘米=( )米=( )分米 0.68米 =( )分米=( )厘米

第三关

5、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和小数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和小朋友合作得非常成功,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很多的收获,谁先来说一说?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2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比的意义”是小学五年级第十册教材中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义”教学。

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男生和女生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传递,轻松快乐。)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2、比的读法与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能够写出几个比的实例,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通过引导学生看板书,合作交流能够比较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填写出表格,再通过“相当于”这一词的理解,明确他们的区别。

(三)、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学习感受。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四)、多层次练习,巩固新知识。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3

小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69~72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1,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

2通过直观、操作、推理等活动,让学生清楚、明确地归纳小数的意义。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十进关系。

教学准备:

米尺、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量一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

这些数是不是都是整米数?

教师:在测量和计算中,有时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通常可以用小数表示。

2回忆、练习

1角=()10元=()元5角=()10元=()元1dm=()10m=()m3dm=()10m=()m

教师:关于小数,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例1第1个图)

①此图用分数、小数该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说一说:07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07里面有()个0.1。

②像0.1,0.3,0.5,0.7这些一位小数,都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分别取其中的1份、3份、5份、7份,也就是: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同理说一说。(后面两幅图)

①第1个涂一个小格,第2个涂45个小格,用分数、小数来表示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②讨论并归纳:百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2教学例2

(认识三位小数)

(1)看一看,填一填。

①把1m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是1dm;平均分成100份,其中1份是1cm;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1份是1mm。

(出示图)学生填分数和用小数表示。

1mm=()1000m=()m;146mm=()1000m=()m②把一个正方体平均分成1000份。

(第70页例2图)其中1份、25份,107份用分数和小数怎样表示?

(2)说一说0.025,0.107分别表示什么以及它们的组成。

(3)归纳:表示千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3讨论、归纳小数的意义

学生讨论: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归纳:像0.7,0.45,0.025,0.25,0.107……这样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小数。0.1,0.01,0.001……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学生自学数位顺序表。

三、课堂活动

完成课堂活动第1,3,4题。

先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困难?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0.1,0.01,0.001……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28~30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能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3、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比较、善于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引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想考考同学们,敢不敢接受挑战?

1、把下列阴影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0.44/100.77/10

2、读出下列小数,说出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各是多少。

3.58.4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认识了一位小数,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从今天开始,我们继续来研究小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小数的读法

小数怎么读?谁能把刚才信息中的几个小数再读一读?你能发现小数是怎么读的吗?

让学生发现:小数点前面的数和我们学过的整数一样读,小数点后面的数只要依次一个一个地读。

出示几个小数,让学生读一读:0.390.1080.0060.80

2、探究小数的意义和写法

(1)出示例1图

师:谁来读一读橡皮的标价,并且说一说它表示1元的几分之几吗?

板书:0.3=3/10一位小数

谁再来读一读信封和练习簿的标价?这两个小数和第一个有什么不同吗?

很好,因此,像0.05、0.48这样的小数,我们把它叫做两位小数。

那么0.05、0.48这两个小数各表是什么意义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

你能用角或分作单位,说出下面物品的价钱吗?

提问:1元等于多少分?1分是1元的几分之几?是几分之几元?写成小数是多少元?

板书:1/100元=0.01元

5分是1元的几分之几?是几分之几元?写成小数是多少元?谁来说说看?

板书:5/100元=0.05元

4角8分呢?你能自己完成这个填空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48/100元=0.48元

说明:0.05元和0.48元都是两位小数。它们分别表示1元的几分之几?

(2)出示例2图1

请学生拿出自己手中的直尺,找到1厘米的刻度。

提问:1厘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

板书:1/100米=0.01米

同桌两人一组:在直尺上另外找出4厘米和9厘米的刻度,互相说一说,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米?把它们写下来。现在开始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板书:4/100米=0.04米

板书:9/100米=0.09米

说明:0.01米、0.04米和0.09米也都是两位小数。它们分别表示1米的几分之几?

(3)出示例2图2

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1毫米,是几分之几米?如何写成小数呢?你会把7毫米、15毫米也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吗?会做吗?自己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谁能把你写的小数跟大家说一说,组织全班交流。

板书:1/1000米=0.001米7/1000米=0.007米15/1000米=0.015米

说明:这些三位小数表示1米的千分之几?

3、抽象概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分数和小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

引导学生概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从分数往小数看,我们会发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再从小数往分数看: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往下还有吗?我们来齐读一遍,

师:这就是小数的意义

4、教学“试一试”

这一题请同学们自己在书上完成,谁来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填的?你是怎么想的。结合图来理解每个小数把整数“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三、练习拓展

1、把听到的小数记录下来。

早晨6点30分,小明从1.2米宽的`小床上起来,挤了0.008米长的一段牙膏,用了0.05小时刷牙洗脸,喝了一杯0.243升的牛奶,吃了一只面包,背起2.5千克的书包,飞快地向离家1.46千米的学校跑去。

指名板演。读一读这几个小数,选择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说说它们表示几分之几。

2、最近学校附近开了一家文具店,但店里商品的标价不太规范,请你们帮个忙,把这些标价改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图略)

铅笔3角小刀8分直尺5角9分练习本76/100元

3、把你认为长度相同的找出来

4毫米0.004米4/1000米0.04米4厘米4分米4/10米

4、估价:一筒薯片的价格在5元~6元之间。估完后提问:有多少种可能?

5、把课前收集的小数信息,挑一个用今天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同桌听。

四、课堂小结

一堂课的学习过得真快,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小数,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3/10元=0.3元一位小数十分之几

1/100元=0.01元

5/100元=0.05元

48/100元=0.48元两位小数百分之几

4/100米=0.04米

9/100米=0.09米

1/1000米=0.001米

7/1000米=0.007米三位小数千分之几

15/1000米=0.015米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亲切,引起情感共鸣,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中,以1分米=1/10米=0.1米为基点展开,通过迁移、类比认识两位、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得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等,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不足之处:1、无生上课超时,节奏把握不理想;2、由两位小数类推到三位小数,设计思想不够明确,可能会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5

本课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启发,揭示课题

师:今天很高兴能在这和大家一起学习,我们班的同学都到齐了,看看男生有几人呢?(29人),女生有几人?(25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现在你能不能根据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提出数学问题,并会用以前学过的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提问题,解答后教师板书。

比差关系:用减法29-25=4(人)

比倍关系:用除法29÷25=

25÷29=

师:从男生和女生的比较中可以知道,比较数量的意义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求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多少(比差关系)用减法,另一种是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比倍关系)用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对两个数量用除法比较的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比。

2、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新知探究

l.教学比的意义。

师问:29÷25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较)

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又可以说成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9比25。(板书: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9比25)

扶放启发:请同学们想一想,仿上例(指29÷25),那么25÷29又可以怎么说呢?

(生说后师板书: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25比29)

小结:从求我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倍比关系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应注意的是: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如29比25是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25比29是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学会了用“除法”和“比”的方法对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人数进行了比较,请同学们再看下面一个例子。

(投影出示)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教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投影出示)

(1)求汽车行驶的速度应怎样计算?

[用除法计算:100÷2=50(千米/小时)]

(2)题中的100千米是汽车行驶的什么?2小时呢?(路程、时间)

(3)汽车的速度又可以说成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是几比几?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的意义:

师启发: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比较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用除法)又可以用什么方法?(比的方法)那么表示两个数的相除关系又可以怎样说呢?板书: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完善板书:比的意义)

接着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比的意义(提出如下问题启发):

(l)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相除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相除”两字下面点上着重号,然后让学生齐读两遍。

(2)上面两例,它们的解法有什么共同点?(都用除法,又可以说成几比几)

(3)两个例中的各个比有什么不同点?(第一个例子中的比是同类量的比,第二个例子中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比,得到的是一种新的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的意义是速度。)

2.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求比值的方法及比同除法的关系。

(一)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比的读、写法2、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什么??3、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5、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二)各小组根据提纲自学。

教师巡回查看,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难,以便有目的的开展教学。

(三)逐步汇报并举例。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3、15比10记作15∶1010比15记作10∶15

4、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例如:3∶2=3÷2=

引导学生根据比值的定义,弄清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5、理解比和比值的联系和区别。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分数的意义。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和其它数学知识一样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

3.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讲清单位“1”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电脑软件一套。

学具准备:

每人一张正方形纸片、每组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一张圆形、长方形纸片,4个苹果图片,6个玩具熊猫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

今天我们和许多小动物一起去参加小猴的生日聚会高兴吗?你们看小猴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电脑显示画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都有什么?它还想测测同学们的智力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帮它分一分、算一算能做到吗?(上课)

一、 分数的产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得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米”测量黑板的长度(屏幕显示)量了3米后,剩下的一段不够1米了,还能用整数表示吗?又如,老师只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还能用整数表示吗?这就需要用新的数,谁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

板书:分数

对于分数同学们并不陌生,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谁能说几个分数(指名说老师板书),谁还记得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到底什么样的数叫分数呢?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的意义

二、 分数的意义

1。把小猴准备的一部分礼物装在信封里,倒出来看一看都有什么?下面小猴要利用这些东西测测同学们的智力,看哪一个小组表现的.好?听要求小组同学研究想办法表示出每种东西的 。小组研究汇报。

2.根据刚才分的过程,把这些物体归两类,为什么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个物体、一个整体(解释整体的含义)。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上面我们分的这些物体就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出来谁能说出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

3.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1)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

(2)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其余的3份是它的( )。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其余的是它的( )。

(4)同时显示以上3幅图,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们的分法和表示每一部分的分数有什么异同?小组讨论汇报。

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和熊猫图片,平均分看有几种分法,其中的一份用什么数表示,小组讨论汇报,电脑显示平均分的苹果和熊猫图画,让学生按照第一幅图的说法说一说其余的几幅图的意思。

5.电脑同时显示一块饼、一张正方形纸、一条线段、四个苹果、六只熊猫图,提问:刚才我们分了这些物体都是把谁看作单位“1”?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单位“1”?电脑显示单位“1”的含义。

6.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小组讨论到底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电脑显示分数的意义。

7.根据分数的意义指名说出刚才写的这些分数表示的意义。

8.教学分子、分母的含义:电脑显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指名回答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写几个分数让学生说出分子、分母所表示的含义。

9.做一做 电脑显示。

三、 课堂练习:

1.让同学们闯三关,电脑显示三关题。

2.三关闯过了,别忘了还要帮小猴分东西呢,苹果、熊猫已分过,还有西瓜和蛋糕,看小狗分西瓜(电脑显示)学生回答。提问:如果小狗把西瓜平均分成8块,小猴吃了3块,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小兔吃了2块,吃了几分之几?还剩下西瓜的几分之几?

分蛋糕,蛋糕上有四朵小花、12 支蜡烛,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能用 来表示,但是这个 所表示的数量一样多吗?为什么?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 单位“1” 2/3 4/15 5/11

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练习十六第3~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能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3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难点:

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2练习十六第3题。

学生独立看懂表格,注意找准整数的.小数点位置,并指名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方法。

二、指导练习

1第8题

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

第9题请同学们先汇报收集的资料,再算一算。

3第10题

注意两种情况:一是宽边相接,按长边计算;二是长边相接,按宽边计算。

三、独立练习

1练习十六第4,5题教师强调:写得数时注意位数不够用"0"补足。

2学生独立完成第6,7题

四、拓展练习

练习第11题。

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因数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由此引起的积的变化。

五、小结

哪些同学愿意谈谈今天的收获?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8

【新知识点】

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意义

分数与除法

真分数

真分数与假分数假分数

带分数

假分数化带分数或整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

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

最大公因数

约分求最大公因数

最简分数

约分及其方法

最小公倍数

通分求最小公倍数

分数比大小

通分及其方法

小数化分数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分数化小数

【教学要求】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作了不少努力.同时,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式,数形结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化抽象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况,调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的图形、图式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为了搞好木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比较和的大小,有的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他们分的那个圆,哪个大,由此得出可能比大,也可能比小、,还可能和相等。造成这样错误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分依赖直观,而没有及时抽象。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式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掌握方法。在本单元中,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尽管约分时分子、分母同除以一个适当的数,通分时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数,但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凸显得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课时安排l

1.分数的意义……………………………………………5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4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6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四单元实力评价…………………………………………1课时

1.分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分数的产生

教材第60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同样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三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的产生。

四教具准备

米尺,挂图,几张长方形、正方形的纸。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还记得我们都学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吗?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9

1、 教学内容

义务版第八册67~68页《除法的意义》

2、 教材简析

除法是与乘法相反的运算。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里在已学的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

和讲减法的意义一样,教材也是通过三道应用题为载体,从除法和乘法的联系概括出除法的意义。教材对1、0在除法算式的特性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其中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这部分知识是教学难点,以后在学习分数、约分、比等知识时经常要用到。

3、学情简析

所授教的是四年级学生,他们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推理、验证、归纳等能力。另外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笔算和口算除法,并会进行简单的验算。所以,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大量的探索性平台,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学习知识。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除法与乘法的联系,理解除法的意义。

(2)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抽象、概括等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渗透转化思想。

5、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除法的意义。

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6、 教学程序

(一) 在生活的信息中,感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1、 采用聊天的形式引入(师生相互猜测年龄,得出两条信息;教师今年30岁,学生今年10岁)

2、 通过以上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数学问题?(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的3倍)

3、 让学生从这三条信息当中任选两条,并提出一个问题。

(1)学生今年10岁,老师年龄是学生的3倍,老师今年多大?

(2)老师今年30岁,学生今年10岁,老师是学生年龄的几倍?

(3)老师今年30岁,是学生年龄的3倍,学生今年多大?

4、 指明学生列式并计算。

【虽然这部分内容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与教师交流中,感到特别亲切,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并在出示应用题时改变了以住的呈现的方式,使应用题的出示更能体现出计算来源于实际,并将计算与应用题巧妙整合在一起。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二)在观察比较中概括除法的意义

(1)观察这三道算式,感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①先说出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因数、因数、积)

②再观察二、三两道题说出除法算式中的各数在第一道题中是什么数(积、因数、因数)

③小结二、三两道题相同点即已知什么求什么(与第一题相反二、三两道题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30)与其中一个因数(10或3),求另一个因数)

④归纳除法是什么样的运算。(除法的意义)

⑤师生共同总结除法的意义后,再说明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提供学生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讨论、反思中去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在总结除法意义时,是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去进行理解,也是让学生的知识结构达到转化。】

(三)在探索中理解难点

【1和0在除法中的特性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在学生学习理解时,运用猜测结果——推理验证——归纳特征——举一反三的这样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出示答题卡:

一个数除以1

结果

用除法意义验证

我发现了:

再举例说明

7÷1

5÷1

6÷1

9÷1

10÷1

0除以一个非0的数

结果

用除法意义验证

我发现了:

再举例说明

0÷20

0÷10

0÷15

0÷17

0÷5

一个除以0

猜测结果

用除法意义验证

我发现了

5÷0

7÷0

16÷0

9÷0

10÷0

【学生在解答这两张答题卡时,比较顺利。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内容,只不过加以归纳和整理。其实我在这里设计这张答题卡的真正用意,不仅仅是为了归纳1以及“0除以一个非0的数”在除法中的特性,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突破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一难点。因为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分析推理的过程,特别是如何利用除法的意义进行验算这一方法后,对这一难点理解,就迎刃而解。如10除以0,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的积等于10,再如0除以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0和任数相乘都等于0,所以0不能作除数。并且通过答题卡的出示,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以便于梳理知识,感受除法意义的价值,同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验算)奠定基础】。

(四)从练习实践巩固知识

基本练习:

(1)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2)一本书有95页,每页按624个字计算,这本书一共有多少个字?(3)把上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

拓展练习:

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1)任何除以1都得到原数。( )

(2)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按照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须的数学,我设计了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六)从质疑问难中,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什么疑问?

【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知识的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方程的意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

教学理念

新课标要求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地、合情地获得一些结果。学会用图形思考、想象问题,能从“数”与“形”两个角度认识数学。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根据盲生因视觉障碍,对事物缺少整体感知,不能准确地理解抽象的数学观念这一特点,我充分利用直观创设情境,恰当地构造数学问题,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具体化,调动学生的直观思维;让学生经历观察、感知、思考、猜想、验证、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实现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变。

内容分析

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到学习方程,从未知数只是结果到未知数参加运算,是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一次提升;也是学生又一次接触初步代数思想,是思维的一次飞跃。代数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思想",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教学目标

1.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渗透符号意识,发展数感。

2.使学生在观察、感知、思考、猜想、验证、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方程模型的思想,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3.分类分层教学,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教学准备

玩具天平塑料香蕉小袋子多媒体课件、盲文及低视力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抽象出等量关系

(一)依据天平,理解相等,

1.认识天平

同学们认识天平吗?知道天平是干什么用的吗?(称质量、比较物体的质量)那天平是根据什么来称量或者比较物体的质量?(平衡)让学生用玩具天平来感知一下平衡(低视生看,老师协助全盲生用手慢慢向上托,直到手掌触到物体)

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仿照小猴子的样子来演示一下平衡。如果左边重呢?怎样演示?右边重呢?2.理解相等

低视力生看大屏幕,根据自己看到的画面,帮助全盲生把实物挂起来(天平左面有60克和40克的香蕉,右面有100克的香蕉)

天平此时的状态怎么样哪?(低视力生观察,全盲生感知。)天平平衡说明什么?(左右两边质量相等)

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吗?

预设:40+60=100 60+40=100(板书)。

像这样含有等号的式子我们叫它等式。

3、让学生再说几个等式。

(二)依据天平,理解不相等 1.理解不相等

如果把左边40克的香蕉拿下去了,天平会怎样?(预设:左边轻,右边重。)

此时天平的状态又怎样哪?(不平衡。)低视生观察,全盲生感知。

让学生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预设:60<100,100>60 。

刚才相等的式子叫等式,这样不相等的呢?(预设:不等式,或不知道。)

2、让学生再说几个不等式。

(三)依据天平,理解含有字母的等式与不等式

1、猜想:如果把一个袋子放到天平的左边,天平会怎么样?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2、交流。(预设:左边重,右边轻;右边重,左边轻;一样重。)

3、验证:低视力生协助全盲生操作验证(教师协助)

4、以小组为单位,低视生记录三种状态下的数学式子。预设(60+x=100;60+x>100;60+x

(四)依据心中的`天平理解等量关系

1、谈话:看来这一个小小的天平帮我们记录了这么多的数学现象,现在我把天平藏起来了(把玩具天平收起来)

还有天平吗?(预设:没有。)

你心中的天平还有没有?(有)

2、出示课件:

3、低视力生看大屏幕,并叙述图意。

4、思考:用心里的小天平摆放一下:左面放?右面放?此时你的小天平是什么样的状态?说明什么?

5、让学生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预设:5x=800)并让学生说一说5x表示的意思。(预设:5x是5个苹果的质量)

6、说一说:5个苹果的质量为什么用5x来表示?(预设:因为一个苹果的质量不知道,可以用x表示,5个苹果的质量就用5x来表示。)

7、评价:真了不起,会用字母来表示不知道的数量,这个未知的数量也可以参与到我们的运算中来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生给式子分类,抽象概括出方程的意义

(一)式子分类,揭示方程的意义。

1、一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卡片,给刚才的式子分类。并思考分类标准。

2、学生交流(预设:

1、按是否是等式来分。

2、是否含有字母来分。

3、还有学生把60+x=100,5x=800单分一类)

3、教师揭示:象60+x=100,5x=800就是方程

4、让学生根据这两个式子的特点说一说什么叫方程?

5、教师点题: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二).探讨并揭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1、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学生交流

3、教师引导:如果方程是一个大圆,方程应该是什么?(预设:一个小圆,在大圆中)

三、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刚才我们认识了方程,你能判断什么是方程吗?

1.应用概念,判断方程

判断下面的式子是否是方程。(提问C类学生)

x+5 15+5=20 2x +3>10 36-x=9×3 2.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提问B类学生)

(2)低视力生看大屏幕,并帮全盲生叙述图意。(3)谈话:能用方程表示出来吗?(预设:6a=24.6)(4)追问:6a表示什么?

(5)课件出示:(提问A、B类学生)

教法同上

(6)课件出示:(提问A类学生)

(7)先让低视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预设:1000毫升刚好能倒满2个大杯子和一个小杯子;2个大杯子和1个小杯子的盛奶量就是1000毫升。)(8)找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9)评价:真棒!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参与到运算中,找到了图中的等量关系。

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

五、作业:(1)练习十一第一题

(2)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编一个关于方程的数学故事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2)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内容

假分数

教材第70页的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带分数,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重点难点

掌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

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3中的插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分数信息?其中一个同学说:“我吃了一个半”,怎样用分数表示一个半?

老师随着提问,出示下图。

学生观察图,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一个半”是l+的和。

老师提示:1+的和可以写成1。(板书:1)

2.再让学生观察插图中其他几个同学吃了多少个橙子?怎样用分数表示?

学生试着说一说,老师分另”板书:1,2,。

3.老师指出:像1,1,…这样的分数,叫带分数。观察这些带分数都是怎样组成的?你会读出这几个带分数吗?4,请学生独立举出一两个带分数,让学生读一读。

5.老师小结:带分数都是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组成的,带分数都比1大。

6.指出:有时根据需要,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思维训练

做同一种零件,王师傅2小时做15个,李师傅3小时做20个。谁做得快一些?(化成带分数再比较)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带分数,并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71页的例4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掌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4,请学生看图说出假分数。

老师指出:这里都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

提问:(l)它们的分数单位分别是什么?它们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怎样把这几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第(2)个问题。

请小组代表发言:=1=2

请问:你是怎样得到这两个结果的?

学生汇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说:一种是看图直接得出=1=2,一种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得到结果。

老师强调指出:因为4个是1,而8÷4=2,所以8个是2,也就是=8÷4=2

提问:这两个结果都是什么数?你发现在什么情况下,假分数能化成整数了吗?

小结: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提问:的分子还是分母的倍数吗?这种情况怎样化?学生回答: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计算7÷3,商2表示7份中的6份,还剩1表示1份,是所以结果是2。

提问:化成带分数,怎样化?

学生独立完成,写在练习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6÷5=1

(二)小结。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1)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化成整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整数。

(2)分子不是分母倍数时,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9.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1页的“做一做”。

学生口述方法及结果,全班同学判断。

(四)思维训练

在中,a是非0自然数。当a时,它是真分数;当a时,它是假分数;当a_时,它能化成整数。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练习课

教材第72一74页练习十三的.第1一13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综合应用分数的意义及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知识解题。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研究了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忆并回答。

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应用这些知识解题,看谁掌握得好。

(二)教学实施

1.完成教材第72页的第1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一填,并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72页的第2题。

老师提示:把一个椭圆或一个六边形看作单位“1”。

让学生看图在课本上写出分数。

提问:还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学生自己确定单位“1",再看图写出分数,集体交流。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2

老师执教的《正比例的意义》这课,对我感受很深。

一.结合生活实际

周老师利用学校慈善一日捐的例子,引出了两个相关联的量,为新课后区别判断正比例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同时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周老师教态自然,语言幽默,轻松自如,具有大师风范。周老师利用汽车和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变化的表格让学生去比较,去发现。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发现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从而周老师点出了正比例的意义,使学生感悟到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真正起到了引导作用。

三.练习设计具有阶梯性

周老师自从引出正比例定义后,让学生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数量变化进行判断;其次出示文字叙述题进行判断;最后利用带有字母的等式进行判断。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建议:我觉得在某些环节有点快。例如引出正比例定义后,应该完整出示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读一读;在做练习时,第一题填空题和最后一题深化题不要马上让学生齐读,应该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再指名说一说。在教学正比例时最好和斜线图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同学们,在每个星期一的早晨我们学校都会举行一种什么仪式?我们学校为什么要经常举行这种升旗活动呢?其实在我们的国旗里面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究一下。

课件出示问题: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谁能用算式来表示长和宽的关系?

在学生的回答中,老师选取两个答案:3÷2表示长是宽的几倍?和2÷3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告诉学生这种关系除了用除法算式表示外,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那就是——比。引出本节课内容“比的意义”。

活动二;

(一)探究同类量的比;外,还可以表示长和宽的比为3比2。让学生依次说出2÷3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是把长和宽进行了比较,为什么一个是3比2,一个是2比3,让学生说说从中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二)探究非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书中的`第二个红点问题。

让学生用算式表示如何求速度?通过公式来列算式,引导学生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

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这样地例子。

活动三:

仔细观察上面的例子,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既可以用除法,又可以用比的方法。那什么叫做比呢?(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78~79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对照老师所给的问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可以在小组里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课件出示问题:

⑴、比的读、写法?比都有哪些表示形式?

⑵、比的各部分名称?如何求比值?

⑶、比和除法、分数有哪些联系?

⑷、比的后项能不能是0?为什么?

引导学生起来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板书。

活动四:

1、填一填。

⑴、把2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和水的比的()。盐和盐水的比是()。

⑵、一辆汽车来运货,一共运了5次,共运了20吨,写出运的吨数和次数比是(),比值是()。

活动五;

学生谈收获。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首次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本章节元知识的基础。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利用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借助天平平衡的道理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以加深理解。因此本信息窗安排了三个内容,第一个首先利用天平平衡原理理解等式的'意义。第二和第三个红点部分是学习方程的意义。

1、这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为以后学习运用准备。

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学习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方程的意义,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方程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探索,掌握方程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天平,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等式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和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

达简单的等量关系。

3.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方程意义的理解 难点: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4——6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3和“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学生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

相互补充与完善

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1、练一练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5、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一说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相互出题解答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后你能与同学相互出题进行练习吗?

评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