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主题的散文:春节习俗

过春节

春节主题的散文: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日,尤其以除夕、初一和十五日最为隆重。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们老家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一、送灶爷

腊月二十三“送灶爷”,亦为祭灶日,民间俗称“过小年”。据说每年这一天,灶王爷要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恶行为、节俭程度,因而给灶王爷的对联也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灶王爷”也就是张奎。相传姜子牙在封神时将商朝大将张奎封为“九天云厨司命灶君之神”,享受人间永久的祭祀香火。只要有灶房,便必请灶爷,为了隆重地祭祀,每家都买“灶糖”,烙 “灶饼”(正常年份为十二个,有闰月的年份为十三个),大多数人家还要买一只大红公鸡,宰了敬献灶爷。献上“灶饼”、“灶糖”或宰了的大公鸡供灶王爷享用。这一天的晚饭也很特别,每家都做“馓饭”,意为糊住灶爷的“嘴”,在玉帝面前不说本家的过错。晚饭结束后,取一碗清水,在每一个灶饼上掐一小块放在清水碗里,一并泼洒到房顶,再点蜡焚香化裱叩拜鸣炮,到腊月三十再请回灶爷。

二、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年腊月二十三日以后,家家户户都要选黄道吉日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三、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前,春联大都由族里的读书人义务撰写,现在,为了省事都到集市上买现成的春联。贴春联时先给庙里贴,再给家里贴。有“新灵纸”的家里不能贴红春联,只能贴白色或黄色的春联,以此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富丽堂皇。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还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五、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年画有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六、包纸、符纸与坐纸

包纸是按照家里先人的多少,用白纸或黄纸把冥票包起来,中间贴上红签子,有“新灵纸”的家里不能贴红签子。符纸是给包好的纸按照辈份写上收纸人、送纸人的称谓,符纸时有好多讲究,如三年未过的写新逝、之灵、孝男、孝女,三年已过的写故、之神、男、女等等。坐纸是指把先人接回来之后,按辈份依次摆在正堂的桌子上,表示敬奉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