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任-经典散文

前段时间,关于外国小伙“扶人”的新闻一时间红遍全国,“信任”危机再次挑战着国人已经脆弱不堪的神经,和大多数国人一样,我瞬间倒向了外国友人这边,认为中国大妈“不对”,虽然事情最终真相大白,但我的心情却难以平复,细究各种原因,大概“扶人”一次在国人心中太过敏感,使得我们对自己同胞的信任几乎荡然无存,此后,“扶人”似乎被赋予了一种“不言而喻”的寓意,一种“悲哀无奈”的情感。

浅谈信任-经典散文

它成了“做雷锋吃亏”的代名词,成了“勿多管闲事”的挡箭牌,即使还有少数雷锋的影子还在路上奔波,他们也不得不先搜索证据“万事俱备”后再“三思后行”,但我相信仍会有更多的“雷锋”加入他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

同时执着在“信任”的大道上的还有北大等这些名校,早些年北大曾放出话:“北大的学子,尽管扶人,出了事,学校帮你打官司”。这话说得底气十足,说的用心良苦,可是仅靠这些北大的学子就足以修补好信任的漏洞了吗?当然不能,而且收效甚微。那我们这些处在名校之外,没有强大后盾支持的群体又该怎么办呢?是该本着“我是雷锋我骄傲”的原则坚决救人还是干脆“只扫自家门前雪”,学习道家全身远害呢?这个问题放到沙翁面前,恐怕他也会抓耳挠腮一番后无奈的饮用出“doornotdothat‘szhequestion”了吧?

以上还只是我们“信任”环节的其中一个漏洞,类似的漏洞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看到沿街乞讨的乞丐,我们会想“他可能是个骗子”,就不联系的朋友找我们借钱,我们可能回想“他可能不会还钱”,成绩一般的同学期末考了第一名,我们可能回想“他一定作弊了”,甚至丈夫的一次晚归,我们也要疑心“他是不是出轨了”

我曾对此无奈的发出感慨:“信任,也许就如同我们之间的风,遇到空气就注定飘散,纵然抓的再紧,也是无用”。朋友听了立马反驳我:“你这话不对,父母终归是我们可以信任的吧”

这话大抵不错,虽然未必父母句句真言,但“善意的谎言”背后却决定字字透着爱,谁还忍心多去苛责呢?

说到父母,我想起身边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对老人为儿女成家倾尽积蓄后,儿女们却对老人不闻不问,使得两位老人双双悲愤病逝,这事曾一度成为村里人的饭后谈资,然而他们只是在背后“意难平”,却没有谁想到去真正的.“伸张正义”,我那时还小,只能理解到“孝与不孝”这一层面,现在想来,抛去人性某方面的弱点不讲,单是老人自己也有点“咎由自取”的责任,他们和大多数中国父母一样,“养儿一百,常忧九十九,”总以为用自己的一颗“伟大无私”之心,就一定能换来“儿孝媳慈”的幸福晚年,可他们忘了还一句老话:“养儿未必能防老,防老要趁早”,而子女和父母的付出比例从来也不是对等的,有人说那对老人太傻,不懂得留条退路,可如果子女与父母间尚做不到完全信任,又枉论其他呢?我是想也不敢想了,所以对于父母买婚房坚持在房产证上也写上自己名字的做法,我是深表赞同的,这既有利于调节以后的“财产纠纷”,同时也对老人自己买了一份“双保险”,一举两得,有什么可非议的呢?

难道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真的到了非要用金钱,用物质来捆绑的“岌岌可危”的地步了吗?若真如此,我们也要庆幸,还好它并不是“无可救药”,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事情就还有转机,怎么做呢,很简单:给路边的乞丐一个微笑,给就不联系的朋友一句问候,给学习进步的同学一声祝贺,给迟迟晚归的丈夫一个拥抱……只要你从这些身边的小事做起,并一直坚持这样做了,我相信,你会明白恢复“信任”并不是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相反,信任源自爱,只要有心有爱,信任就会坚不可摧,变成了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从此这个社会上,朋友与朋友都会像“管仲与鮑叔牙”般互相信任,上司下属间也会处处看到“唐太宗与魏征”的影子,“兄友弟恭”将会成为家家户户的相处之道……到那时,世界会变成杜甫:“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世界,会变成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世界,会变成陶潜:“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芳草鲜美”的世界,我始终如此坚信着,请你也深信不疑!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