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语文成绩落后的小学生补课

很多语文老师们对于成绩落后的小学生有时候感到无可奈何,又找不到方法给学生们补课,干着急。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给语文成绩落后的小学生补课方案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怎样给语文成绩落后的小学生补课
  给语文成绩落后的小学生补课案例背景

当下,补课之风盛行。不单是直接面临中、高考的初、高中生,就连七八岁的小孩子也在忙于大补。通过补习,提高学科能力,也未尝不可。但众所周知,大多孩子补来补去没提高,反而补得精力疲惫。尤其语文学科,补课的效果甚微,乃至初、高中生根本不屑于补语文。

如果一个孩子语文能力低下,学业落后,成绩很差,那么应该怎样给他补课?我们老师大多的方法是给他听写、做卷子,帮他一对一地订正。询问到校外补习学生,了解社会上的补法,大多回答:做卷子,讲卷子;或者讲作文技巧、写作文。补基础知识,大多停留在让学困生比别人多练几遍,这种方法乍看有效,当日补习的内容会了,晚间听写、默写正确率提高了,考试前突击补一下,成绩也能上去几分。但我们心知肚明,孩子的语文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补作文和阅读,孩子收获的也仅仅记住了一些阅读、作文方法的概念而已,并无实质改善。这些做法往往达不到真正“扶贫”。

  给语文成绩落后的小学生补课案例描述

年级上学期,一改以前语文补课方法,我尝试给几个语文学困生补朗读。期末家长会时我特别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朗读的特殊重要性,并让一个孩子示范了朗读的标准。并在家长会结束后,对个别家长又做了重点强调,要求他们利用假期这样整块的时间关注孩子朗读的作业。(暑假作业之一:朗读十五篇《新阅读》中文章)

开学初,其中一个家长迫不及待地跟我讲述了他与孩子假期朗读的事情:每天至少朗读一个小时以上,朗读的量远远超过假期留的作业;孩子刚开始不爱读,要家长督促,后来要求主动读,每天不朗读就像少点什么似的;开始时一篇文章要练十遍八遍才能读好,后来只练三四遍就行了。

我发现这个孩子确实在语文学习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语文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大幅提高。语文课上,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尤其在朗读环节尤为积极。谈话中,表示“对语文学习非常感兴趣”。2、表达流畅了。口语上一改原来站起来结结巴巴,吭吭哧哧的现象,变得清晰、流畅了。作文(随笔)一改原来前言不搭后语,写几句话就没话说的问题,变得语言通顺,思路清晰,内容比较丰富了。3、基础扎实了。在“听写”“看拼音写词语”“积累填空”等基础考察中,孩子错别字大大减少了。

本学期,在语文补课中,我几乎没给孩子补基础知识,绝大多数孩子都补了朗读。每次只读一篇很短的文章,一句句指导,直到读好为止。研究语文暑假作业时,三年级语文备课组共同决定,每天朗读一篇《现当代散文诵读精华》中文章,共30篇。家长会时,我再次让学生做了朗读标准的示范。并对家长说:如果是我的孩子,在假期补语文,如果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朗读!每天至少1个小时的朗读,一定会发生神奇的效果!

  给语文成绩落后的小学生补课案例分析

朗读为什么对学生尤其是学业落后的学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解读语文学困生的问题,再研究朗读的奥秘。

语文学困生一般有这几个特点。

1、阅读理解能力差。这是“学困”的根本原因。他们读不懂文字背后的含义,感受不到文章蕴含的情意,概括、提炼这样的抽象思维较弱,读书的`速度慢,信息提取不准确。如果不考虑遗传因素,阅读理解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一是阅读起步晚,错过语言发展的敏感期,二是阅读量不够,没有形成能力。

2、表达能力弱。朗读时准确率低,断句不恰当,生涩,平铺直叙,索然无味。口语表达没有信心,声音小,说话结结巴巴,不流畅;书面表达不连贯,词不达意,病句多,语言干瘪,书面词汇少。

3、基础薄弱。机械记忆,短时记忆。刚刚练过的还可以,时间稍长,遗忘率很高;如果量小还能准确,一旦量大,就容易混淆,同音代替现象严重。比学业优秀者下的功夫多,但效果差,事倍功半。

4、记忆力差,积累少。背东西很慢,好不容易记下来,很快就忘了。语言积累少。

以上四点,第一点是根本原因,后三点基本上是由第一个问题派生出来的。

朗读,这种特殊的语文学习方式,对于以上语文学习的“症”,恰如一副“良药”。其奥秘在于:

1、朗读是适合小学生尤其是语文学困生的一种主要阅读方式。阅读的通道有两个: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阅读水平较低者……选择语音通道,即听觉通道”(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当文字以抑扬顿挫的有声方式表达出来时,文字符号就被转化为形象符号,声音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意就被读者(听者)很好地感知了。我们不难发现,学困生默读时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并不是他们不想集中,而是他们的阅读水平不能达到视觉通道的阅读水平。即使优秀的阅读者,若要对语言的神气情味作深入的体悟,也要回归到听觉通道上来。所谓‘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语)。

2、朗读是促进学生思维、情感的发展的最好方法。朗读的过程其实是阅读理解的过程,是调动思维,情感体验的过程。一篇文章要读得好,需要朗读者反复练习,由读准读通,到读出文本的意义。其中,朗读者一次次调整语气语调,调整停顿断句,经过这样的过程,朗读者最终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情调,至此,思维、情感得以较好的发展,阅读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同时,与默读相比较,朗读用“声音”这样一个物质化的手段集中了阅读者的注意力,解决了默读时“无思维”的状态。

3、朗读是语感形成的最重要的方法。一个人语文程度如何,语感是其重要的标志。语感表现的是一个人对语言的理解运用的反应能力,敏感度。实践证明,语感形成的最主要得方法是读——有声的朗读。朱熹强调“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小学生必须要有过“200个小时”以上的朗读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的朗读水平。就像前面案例中描述的那个孩子,“开始时一篇文章要练十遍八遍才能读好,后来只练三四遍就行了”,说明当朗读到一定数量后,语感就逐渐在提升,朗读好一篇文章所需时间就越来越少了。

4、朗读是表达的基本功。长时间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那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困难的孩子,他们的朗读水平一般都很差。我们发现,对于小学生而言,绝大多数情况下,朗读水平决定了口语水平,口语水平决定了书面表达水平。其中的道理还是语感的问题,一个语感好的人,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含义,用恰当的情调表达出来。案例中,那个孩子因朗读的训练提高了表达的能力,这是必然结果。鲁班学艺,先得从学好用斧子砍树开始。要想表达好,必须先练习朗读这个基本功。

总之,朗读是一种最综合的语文学习方式,它融识字、阅读、思维、语感、注意力、记忆力……为一体,坚持朗读,对语文学习者尤其是学困生,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