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12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12篇)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

我和好朋友赶在放映季的最后一天,火急火燎的跑去观看了号称“追光动画十年之作”的《长安三万里》。本来,我觉得这么一部大制作,电影院应该挤得人满为患、水泄不通才对,可没想到,偌大的放映厅,算上我们仨,一共才十个人左右。——哇,真是太爽快了,好像包场一样!

言归正传,这部电影的内容还是很有趣的,不愧是十年力作!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我对一部电影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打动我。只要在某个情节能够触动我的心弦,引起共鸣或者思考,这对我就算一部佳作!而《长安三万里》正是能够不断撩拨我的心弦的一部电影作品!

故事线主要围绕着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一生,以及他与李白贯穿一生的友情展开的。故事内容紧密连续,把高适无奈彷徨的早年境遇,与李白才华横溢、豪情万丈、而又恣意挥霍玩乐的人生形成了对比。人到中年之后,高适和李白都尝遍了人生百态,受过挫折,受过褒奖,体会过人生的无常。当年意气风发的蓬勃少年,曾经满怀豪情到长安寻求人生梦想,此时却都被蹉跎了情怀。半百之年,李白选择了入道,不再受凡尘间事情所烦恼。而高适则是选择从军,入了哥舒翰的帐下,为国家继续尽心尽劳。影片运用对比的语言,展现了高适晚年终于一展宏图,平定安史之乱后路过扬州讨伐永王,此时的扬州已经是一片断壁残垣,与当年盛唐时锦绣繁华的歌舞场形成强烈对比,在战争摧残后的城市,已经不复当年欣欣向荣、焕发生机模样,这也折射出李白暮年的心境和境遇,早已不再是当年的蓬勃少年。李白的浪漫和豪情都给了璀璨的盛唐,他和贺知章、张旭、王维、杜甫们在锦绣长安斗酒十千,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高适胸中的锦绣交付给了塞北边疆,千里黄云,北风吹雁。

电影中,我在李白身上,看到了浪漫的豪情万丈,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渺小。从高适的身上,我却看到了一个人一生的.家国情怀。高适和李白比起来,并不是天纵奇才。他对诗文没有太多执念,他所想的就是驰骋疆场,上阵杀敌。他踏踏实实,坚守着与李白的一年之约,与哥舒翰的十年之约,直到晚年终于得偿人生所愿。他在自己的时代守住了自己的初心。

同时,这部电影还让我觉得古代过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对于下民们的机遇太过不公平。李白早年“行卷”,就因为是商人之子,也就是所谓的“下民”,就直接被拒之门外,报国无门。在皇宫权贵们的宴席上,像高适这样武功卓绝的“下人”们也只能将自己多年的努力用来博那些达官权贵们一笑,祈求他们的推荐。当然,这部影片是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用豪情万丈的情怀和锦心绣口的诗篇,表现了其实很残酷、血腥、动荡的年代,让人在快乐的氛围中还能窥见十分深刻的现实主题。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2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每当我读到这些快炙人口的诗句时,不禁对这些唐代诗人产生无限的敬佩。于是,我和爸爸走进了电影院,观看《长安三万里》。

这个故事是由高适的记忆讲述而来的。高适出生于沧州渤海(今河北景县),其祖父是唐朝名将高侃。年轻时家道中落,二十岁的他,便远离家乡,闯荡京城。彼时就已写下“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的诗句。

而在去长安的路上,他与才华横溢,兴趣相投的李白相遇,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他们不久后就离别了,因为高适要去长安,而李白要去扬州,他们还约定一年后在扬州再见。高适在长安想投奔权贵,却屡次碰壁,流离失所。于是高适写下“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怀才不遇的.他来到扬州,李白带他认识了王昌龄、杜甫、孟浩然、张旭等一众才子名士......他们都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李白终于厌倦了这种生活,踏上寻仙问道之路。

高适转身跃马而上,奔向塞北,准备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经过几年艰苦的戍边生活后,他也终于明白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他带着遗憾离开了军营,回到了旧时宋城商丘,在此继续勤学苦练,等待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

经过二十余载,高适经人推荐入仕,任封丘县尉。而他却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选择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当了掌书记。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破潼关,哥舒翰兵败被俘,高适奋力杀出重围,追随西逃的唐玄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高适不远万里来寻,使唐玄宗十分感动,即提拔他为谏议大夫,随驾同往成都。从此高适仕途一路亨通,十年十升,节节向上。最后,他被封为渤海县侯,成为了唯一凭军功封侯的诗人。

纵观高适的一生,从一介布衣书生到拜相封侯,他是大唐诗人中的唯一一个。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树立坚定的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纵然暂时的落魄,也要保持初心,勇于挑战坎坷的命运,做一个自信、积极进取的人。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3

看《长安三万里》时琢磨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它的情节设置,“递进”;其二,是它的背景主旨,“错位”。

小的情节设置为人物形象服务,譬如最重要的李白的形象,出场时前一幕高呼“当为大鹏”,紧接着后一幕便是抚琴痛哭,与《海贼王》中御田出场时“坟头火锅”有些相似,突出其潇洒;喝酒时他把钱扔在桌子上,钱币在桌上旋转,如此小细节也增添李白潇洒形象。与之相对的,高适初到扬州,接到女子丢落到花束,他还想着物归原主呢女子早已玩耍走了,突出其憨,也与李白做对比。

我想,之所以整部影片以高适为视角,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他与李白(以及其他诗人)反差最大。他是其中最不“风流”的,也是其中做官最高的。以他为镜,正突出诗人之潇洒、之落魄。

大的情节设置为背景主旨服务。无论你认为主旨是诗人们流落一生还是大唐人才错位由盛而衰,它都起于李白兴致勃勃去投卷却吃闭门羹。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难得之处在于,这只是一个开始。

如何才能进一步深入这个主旨呢?或者说,如何才能比这个场景更能震撼人心呢?又或者,如何才能比天才李白吃闭门羹更能凸显诗人在大唐之怀才不遇呢?

私以为,这部电影之后有三层递进,可见其巧。

第一层,为“裴公子”。彼时王维尚可讨亲王公主欢喜,求大人推荐;李白游于市井亦有扬名机会,盼名声远播。但“裴公子”已经注定无法成功。这成为一种映照:她有艺而无门,其他诗人又能如何?

第二层,为“赘婿”。他与高适求问孟浩然当否、高适最终依然写否,突出了赘婿之不为人所齿、突显了李白之走投无路。彼时他已经名扬天下,是世间第一等才子,无人不知其名,但他仍然没有出路。其名愈盛,其境愈惨,愈显其“努力”已至尽头、“形势”胜过人为。

第三层,为“应昭”。当此前李白已经以天才之名沦落赘婿,如何才能再次“递进”?——李白一夜“成功”,如愿功成名就、拜天子门,但他仍然未能“如愿”。情节设置上,高适在长安见李白,并不是在其府邸,而是在酒楼——如同在扬州时一般无二。这成为一种呼应:李白在长安、在扬名立万之后,依然与他在扬州、在籍籍无名时没什么差别。

诗人依旧流落酒乡不入庙堂,大唐高殿依旧没有他们的位置。

比费劲一切努力依然无法成功更加令人绝望的,便是真的到达了成功的位置却依然一无所获。寒门弟子考上清北之后依然35岁被辞退、寂寞之人终于洞房花烛之后依然不被珍惜、为国效忠之人出生入死打赢了战争却发现国内党争害死了自己的家人……

或许他们会希望一切未曾发生。

此三层巧妙地层层递进,愈发展现盛唐之“绝望”,又有郭子仪之事表明不止文人如此、武将亦然,大唐虽依旧歌舞升平,却已经处处是惨败之象。待李白只能敲碗伴奏、高唱《将进酒》,安史之乱已经是顺理成章。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诗人与大唐的关系,李白等人“怀才不遇”,真的是大唐“才不配位”导致衰落的原因么?

毕竟,归根结底,诗歌只是一种文艺。

我们大可以夸赞诗歌使人愉悦、使人开化、使人“陶冶情操”——虽然没多少人能说出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无论如何,这与经世致用、为国为民都是关系不大的。遣词造句写报告的本事无法帮他们处理纠纷、振兴经济、面对党争全身而退……

诗歌终究只该流传街巷,诗人终究只该流连酒肆。

从这个角度上说,李白已经完全得到了他应该得到的`一切:他名扬天下、上传天子,衣食富足、人脉广阔,黄发垂髫皆颂其诗,文章风采流传千古,一个诗人成功如此,还能求什么呢?

只是,他以为他应该更好。

这不是一个社会结构上的错位,而是一个社会认知上的错位。

或许,是那一个“才”字迷惑了人们的双眼,让人们下意识地把写诗的才华与处事的才能混为一谈,才把诗人的出路与科举的出路二者混淆。

也或许,是传统观念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文人武者,写诗耍枪,皆要登堂入室,每个人都要“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非封官拜相、上阵杀敌不能报国。

但无论如何,官场不是诗人该去的地方。社会是多元的,人的发展也是多元的。所有人都奔着同一个方向走是不对的。人们不想被单一的标准所评价和衡量,那么更不该为单一的路径而自我束缚。

若细论诗歌乃至文学甚至艺术究竟该在社会中处在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我觉得,它不必被讨论,因为它不该成为一种身份。大唐人人习诗,人人皆是诗人,不过一些人更出色罢了。问诗人当如何,如问人人当如何。

而若考量其以诗为生的特点,那么不过是个经济问题罢了。

至于,如果这不是大唐衰落的原因,那么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想,我们大可不必远求大唐。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4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动画片,它以长安城为背景,展现了唐朝盛世的辉煌和长安城的繁荣。这部动画片不仅以美丽的画面和精彩的剧情吸引了观众,更通过深入的情节和细腻的表演,让观众对唐朝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首先,我被《长安三万里》的画面所惊艳到。动画片采用了精美细腻的画风,每个场景都仿佛一幅唯美的画作。无论是长安城的宏伟建筑,还是宫廷的华丽宴会,都令人赞叹不已。动画片还充分展现了长安城的繁忙与热闹,街道上行人络绎不绝,市场上商贩喧闹动人。这些画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临唐朝的盛世之中。

其次,剧情的设置非常丰富多样。《长安三万里》以主角李白的成长为线索,将唐朝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融入到故事中。从李白考取功名到李白的诗作得到赏识,再到他与杜甫、王之涣等著名诗人的交流与竞争,剧情一直紧张而扣人心弦。动画片还通过李白的视角,展现了唐朝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平,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这样的设置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还让观众对唐朝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再次,动画片中每个角色的创作都非常出色。无论是李白的`激情四溢,还是杜甫的忧国忧民,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动画片通过细腻的表演,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尤其是李白的表演更是引人注目,他完美地演绎了李白的豪放不羁和痛苦挣扎,令观众为之动容。

最后,动画片通过精心设计的音效和配乐,进一步增强了观影的体验。动画片中的音效逼真动人,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画面中的声音,进一步融入到故事中。而配乐则巧妙地为剧情的发展营造了氛围,使得观众更加容易被故事所吸引。

总之,《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动画片。它通过精美的画面、丰富的剧情、出色的表演以及精心设计的音效和配乐,向观众展现了唐朝的盛世和长安城的繁荣。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故事的展开,让观众对唐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部动画片不仅是一部具有欣赏性的艺术作品,更是一扇了解历史的窗口。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

看完《长安三万里》,我仍然被其故事内容和精美的画面所震撼。

故事以高适弃守云山城为开端,通过老年高适对李白的回忆,壮美的大唐盛景和高适、李白、杜甫等诗人们的深厚情谊缓缓出现在观众面前,最后画面一转,演出高适利用计谋巧妙夺回云山城的故事。

整个故事体现出了诗人们的豪情壮志以及唐诗流转千年的'经典魅力,通过对高适一生经历的描述,我更加了解了高适是个什么样的人。原先只是停留在他是诗人的层面,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边塞诗人中的“边塞”的重量。他胸怀国家,抱负远大,一生都在追求保卫国家的机会,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有为国贡献的理想,并不懈努力。万万不可玩物丧志,沉迷外物,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6

在看《长安三万里》之前,我特意让自己放空,没有看任何剧情简介和评论,只知道这是一部追光制作的关于“长安”的电影,这种感觉很棒,因为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困扰我,当大幕徐徐拉开,等待我的都是惊喜。原来,这是一部讲述我国大诗人李白的动画片,片中还有各种我童年时候耳熟能详的名字,杜甫、王维、王昌龄、孟浩然、崔颢,还有那个虽然读得不多,但却和李白很要好的高适。电影浪漫、豪情壮志、气势滂沱,整整168分钟的大唐盛世,而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是从一场安史之乱开始的。通过李白和高适的旷世友谊,牵扯出那个时代的风云诡秘,当一切化为尘烟,能留下来的,只有文字,只有诗。

“写诗”,是那个时代人人都会的事。大家以诗会友,以诗代信,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的年代,人们的联络唯有文字。所以在片中,李白和高适动不动就许下一个十年之约,在这十年中,可能完全没有联络,等到需要彼此相见的时候,就徒步、骑马前往,其中的岁月,见字如面,读诗如见人。在古代,等级阶级还是非常严苛的`,比如官宦子女会有更多的机会、资源,而商人之子就属于下民,连投考功名的资格都没有,但是唐代还是属于比较开放的年代,当权者并没有剥夺大家写诗的权利,如果你有才华,诗写得好,广为流传,马上就可以出名,而这样的名气也可以带来有权之人的赏识。李白,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别名李十二,号称“诗仙”。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静夜思》就算过多少年都不会忘的,一是因为他简单易懂,二是因为李白只用短短的五言绝句就描写出了一个旅居在外的孤独的人思念家乡的情感。我想,真正的大师就是这样,他可以做到雅俗共赏,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对应的情感共鸣,而李白正是这样一个大师。

电影用李白和高适的关系作为引子,描写了初唐、大唐和中唐三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以及政治风云。私认为,编剧创造的这个结构很妙,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都不可能脱离那个时代而存在,任何一点风波都可能引起不小的动荡。李白和高适年龄相仿,相识于青年时期,两人都空有一身本领却毫无施展的地方,正可谓是报国无门,无人赏识。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两人的家世都不算显贵。李白虽然挺有钱,但无奈只是商人之后,高适,虽然祖上有点名望,却因为家道中落,早就不受人待见。李白是个大才子,希望通过行卷来取得功名,而高适,从小都不喜欢读书,好在习得一身好枪法,一心只想从军。两个空有豪情壮志的青年一见如故,就这样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7

7月8日,《长安三万里》电影上映了,妈妈带我去电影院观看,一路上我都很期待,因为我想一睹那些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想看看是怎么样的李白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歌、词曲。

电影主要是讲高适回忆他跟李白的种种往事,性格迥异的高适和李白从青年时偶然相识,之后的十年,乃至一生都算是知己了。影片中提到的诗人有很多,如王维、王昌龄、杜甫、孟浩然等等。

影片的接近尾声的时候主要是讲高适借用李白教他“相扑”时候的战术,以假乱真诱骗吐蕃大军,来了个“瓮中捉鳖”,最后吐蕃大军全军覆灭,守住了长安。高适却没有贪恋权贵,把战功让给了接替他的下一任将军。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李白的性格属于那种潇洒不羁的,我很羡慕他的才华,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出优美的佳句。影片中提到他的诗有很多,比如《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等。我最喜欢的'是《将进酒》里面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以后我要好好的品味每一首古诗,认真仔细的体会每首诗的意思,多多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心境。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能写出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8

期待好久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一部动画开启长安盛世。

“诗歌”在这部电影里如影随形,你会看见很多诗人,听见很多诗句,那些刻在我们DNA里的诗歌记忆会被唤醒,你会忍不住跟着吟诵出来,还会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那曾盛极一时的长安,那些个性迥异的诗人们,出现在画面中时,感觉放佛有一道光贯穿过去与现在,它带着我们去看看这些活在语文书里的老朋友们的百态人生。

电影里也为我们展现独属于唐朝的浪漫与悲壮。

李白的浪漫是历尽千帆,仍在处处碰壁的人生中找回了那个幼稚而恣意的自己。仰天大笑吟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句子时,他仿佛还是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坚信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少年郎。

高适的浪漫是在歌舞升平中,众人皆醉他独醒,守住了最初立志成就功业的梦想,也把半生坚守在了风雪苍茫的.塞外千山。当我们看到满头白发的高适,跨上战马,在险峰和风雪中奋力突围的画面后,日后再吟诵起传唱千年的那些塞外诗,会更有一份感怀吧。

电影前半部分把长安的歌舞升平铺垫的有多肆意,后半部分在战火中陨落的长安就有多悲壮。历史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的肩头都是一座山,和长安一同沉浮的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名字,岑参高适参战,李白稀里糊涂的“反叛”,杜甫王维被捕,王昌龄被冤杀……

一个最好的时代落幕了,我们到现在也在怀念那个时候的长安,它俯仰于天地间,用它的繁华与包容纳八方来客,尽显气度。

那仿佛也是最坏的时代。它让一身武艺的高适因为家族没落就受尽冷眼,半生蹉跎;它让才华横溢的李白因是商人之子只能被动的等人赏识举荐,才有可能一展青云,最后只能醉在酒香里,快意恩仇。

在这部电影里,有诗人们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更有他们人到中年的郁郁不得志的落寞,原来我们现在看来如星光般耀眼的诗人们,也曾经历过如我们一般的挣扎,现实对普通人的捶打不分贵贱,莫名的很有些治愈。

高适是看见苦难还会迎难而上的人,他是唐朝诗人里政治成就最高的,他是值得敬佩的英雄。

李白是看得清苦难,却一边挣扎一边逃避,无数次重整旗鼓,无数次被现实打败,只能醉在酒里和路上。他一直在路上,却又好像一直没找准方向,最终差点赔上性命,但李白同样值得敬重。

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不被条框束缚,不被周围的眼光定义。

好在,盛世长安落幕了,万千首诗歌留下了,而那些用心在诗句中沾染人生的诗人们,也把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留在了书页里。这才有了千年后,我们看电影时的熟悉与感怀,他们早已成为了历史,他们也是我们每天吟诵在嘴边的老朋友。

有点遗憾的是杜甫,他出场时还是孩童,天真烂漫,安史之乱后,电影里对杜甫的着墨不多,但我们知道,此时的他正守着他的草庐,经历着“风卷茅草,褥湿难眠”的人间疾苦,同时他还把一腔对人世的关怀与悲悯留在了诗歌里,希望将来有一部此类老少皆宜的电影,讲讲我们的杜甫,讲讲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家国情怀。

也许今晚我们一起看电影的三个小时,也在哥哥和弟弟心里埋下了小小的种子,在某一天,遇到某句诗,他们会愿意跟着诗人和诗句走得更深一点更远一点。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9

从放映到现在,《长安三万里》收获的都是叫好声,周末我也走进影院,看了这部近三个小时的动画片。影片中美轮美奂的动画制作,把盛唐气象呈现得淋漓尽致。《长安三万里》的长安,还原盛唐的气象,它有纸醉金迷也有明月高悬;在一众顶流天团的熠熠生辉中,有繁盛之貌也有奢靡之容;有李白的浪漫张狂,有高适的铩羽而归,有鲜衣怒马、春风得意的高光时刻,也有壮志未酬、事与愿违的黯然神伤,令人欢喜令人愁的长安,有人趋之若鹜,有人望而却步。

影片最惹人喜爱的是小时候的杜甫,原来他可以如此可爱、灵动,特别是掉了门牙的样子太古灵精怪了,小杜甫的出现对人们的认知是一个颠覆,在我已经固化的印象中,杜甫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无奈,他既忧国忧民又穷困潦倒,总之他的一生要不是在颠沛流离之中,就是一副苦哈哈的样子,站在破碎的山河面前忧心忡忡、郁郁不得志。

因为电影的.原因,重新去查看杜甫的成长历程,其实杜甫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的童年非常幸福,小杜甫淘气、活泼好动,据说他“一日上树能千回”,估计摘果子、掏鸟蛋的事没少干,他的生活很丰富多彩,影片中能看到他出入的地方是岐王的府宅,所遇都是达官贵人,文人巨擘,所见的每一个人都是当时文坛的顶流、朝中的贵胄,这从他那首《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当时的天王巨星李龟年,还是皇帝的宠臣崔九,都是他的老相识。

只是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盛世已经成为传奇,而经过那个繁华时代的人,面对人是物非、满目疮痍的现实,剩下的只有对繁华盛世的回忆和不甘,于是就有那么多的惆怅和悲苦,毕竟活在繁华之中和对繁华的追忆,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李白最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曾经有多繁盛,现在就有多幻灭!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高适,由他引出李白,再让大唐的各路大咖闪亮登场,李白和高适曾经是患难与共的好兄弟,他们一起见证了长安最华丽的模样、人生最欢愉的时刻,长安也见证他们从一见如故到形同陌路的唏嘘。其实我觉得高适和李白本来就不是一路人,李白随性、不羁、豪迈,高适永远是一本正经和循规蹈矩,李白像一个调皮捣蛋的愤青,高适则是一个规规矩矩的有志青年,时时懂得“克己复礼”,所以他们能在一起也只是在某个特定时期的交汇,随着各自身份、地位的不同,走着走着就散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性格决定命运!也许因为他们性格差异才造就了他们后来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有些记载说李白犯事后高适当李白是陌路人,马上拉黑了他。其实作为平叛的将领高适,看他一路走来的努力和付出,也能理解吧,毕竟李白犯的是谋反大罪,一碰就是诛几族的酷刑,高适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光宗耀祖,他通过自己几十年的勤奋努力、韬光养晦,再经过出生入死的征战才换来当时的功名地位,所以站在人性的角度,人们应该放过对高适的道德审判。

不过,电影有一个情节,当时李白和高适为了救郭子仪,他只身奔赴哥舒翰营中求助,使郭子仪得救,也因为这一缘起,他和哥舒翰有了交集,成为他日后梦想的起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传递一个真理:利他即利己,帮助别人也是在成就自己。所以作为曾经的当事人——高适,我宁愿相信他有用比较隐蔽的办法帮过李白,要不李白也不会还没到流放地就接到特赦令,是他能“白刺白帝彩云”。再退一步讲,就算是郭子仪救他,那郭子仪之所以能建功立业有能力救他,也是有高适曾经的救助。

对这部动画片,铺天盖地都是追捧之声,所以我对电影的心里预期很高,可当我从电影院出来,我还是在鸡蛋里挑骨头。

首先我不太能接受故事展开的方式,在你死我活的战场、前线,那位程公公不是因为什么重要的事情去找高适,仅仅是为了了解李白,还有两个人在内有胡兵的烧杀抢掠,外有叛军的步步紧逼,再怎么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的将领也做不到和一个人坐在帐中闲谈吧!

还有一个遗憾是:享名盛唐的王维,在影片中只是匆匆露了两面,连说一句话的机会都没给,《长安三万里》的王维,单薄且寂寞。另外,被誉为长安周杰伦的天王巨星李龟年,在片中好丑啊!

电影近三个小时,把盛唐的光景最大限度地勾勒出来,也许是可歌可颂可褒可扬的人物和场景实在太多了,所以有点顾此失彼,不过相信他们也已经尽全力了,感叹主创团队渊博的学识背景和无畏的勇气,盛唐,从繁华到幻灭,咫尺天涯,也许他们要传递的是:大唐有你们真的了不起!因为只要诗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0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只展翅而起的大鹏,仿佛象征了那大唐虽经乱而不变,虽势衰而不改的昂扬气象。今日观电影《长安三万里》,虽评论两极分化,其中有些许史实仍值得考量,但依我所见,这是一部极符合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的影片。

电影由一场战争贯穿始终,一场决定大唐王朝命运的战争。唐肃宗年间,大唐为平定安史之乱,引狼入室,大开国门引吐蕃军入中原。战乱平定后,吐蕃恃战功而骄,而连年战乱后的唐王朝亦无力再抵挡这支虎狼之师。一时间,吐蕃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而影片的背景,便是边关的一场生死之战。

影片分双线进行,一线即为解长安之围,另一线则是以高适的一生为视角串起的李高二人相识相交的故事。

虽说此片全程以高适的视角记述,但李白作为线索人物亦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从年少时相识,到李白扬州得意,高适长安折戟;再到高适还乡,李白失意,高适从军;再到李白长安成为翰林,高适辞去军中事务归乡;直到最后李白误投永王,兵败被俘,高适隐忍十载,终成大器。整部电影都仿佛在说明一个道理,年少轻狂者,终为红尘浮名所困,一生沉浮,难行远路,唯有隐忍不发者,积淀终身方有一飞冲天,成就不世功之方。

在我看来,此片从头至尾除了有几分贬低李白的形象,认为其就是一个整天沉浸在自己幻想之中的酒鬼之外,在其真正的精神内核中,还是极为推崇李白深刻思想的。若用哲学的方式来理解,全片的内容其实都是相扑运动中“以虚御实”思想由理性具体到理性抽象的过程。

在影片的前半段,李白教给高适的仅仅是一种相扑技巧,以假动作骗过他人,以虚力巧解蛮力,是一种类似四两拔千斤的方法。但在影片的最后才揭露出,这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单对单的技法,而是足以运用到军事上改变整场战争的运筹帷幄之法。从一开始的'弃城而走,到诱敌深入的按兵不动,再到雪夜行军的百里奔袭,最后决胜千里的奇兵支援。这些计策不仅骗过了所有观众,令无数前期看似无用的准备最后一线串联,甚至骗过了高适自己,唯有如此,才能将那一致命的实招藏在无数后手与虚招中,与最后一举功成。

影片除了其中的精神内核与其讲述的道理富含中国优秀传统思想外,其中人物与场景也处处可见传统色彩。从人物上身偏长,而腿部短粗的形象上看,与唐朝流行的陶俑如出一辙。而憨态可掬的马匹身上也可看出唐三彩的影子。而其服饰与妆容更是可见历史功底,桃花妆,金钿,折花妆等可看出用心良苦。而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是贯穿其中的诗词,虽然有一些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每一句都用得恰到好处,令人仿佛通过诗词,看到了千年前的那个盛世大唐。

总之,这是一部兼具教育意义与中国传统之美的电影,老少皆宜,值得全家共赏。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1

起初听说是一部动漫片,误以为那是小孩子看的,差点还错过了。当我含泪从电影院的座位上站起,朋友惊讶于我的情绪。我说,是因为震撼,也是因为盛唐的精神。

这部影片无疑是追光公司所打造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创意、大制作和大手笔。我甚至觉得,幸好影片采取了现代动漫制作的独特方式,才能如此最大限度地还原出李白、高适等大唐人物的精神写意性,才能如此最大可能地凸显出大开大合的大唐审美,才会如此最大程度地绽放出那个时代的精神诗意,才能如此在历史存在与艺术想象之间打开“三万里”心灵对话的通衢,才能如此照亮那幽微的人性与宏阔的时代。

大唐是一段恢弘的历史书写,一个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故事。那个时代的影像、声音与气息,而今大多存留于平仄起伏的诗行里。是的,诗人是大唐的代言者,他们的歌哭就是那个时代的歌哭。

然而,编剧并没有陷入浩如烟海的诗句之中不能自拔,也没有纠缠于历史书写的线索与框架中不能跳脱,而是别出心裁、独辟蹊径,他掠其形而写其神,从大唐精神的凸显出发,以李白与高适的至交深情为线索,不断重回历史现场,聚焦特定时空和人物细节。如是,他巧妙地将人们业已熟知的大唐标签、大唐碎片以及从唐朝的诗或诗的唐朝那里获取的浮光掠影,全然唤醒,又豁然打通。就观众来说,与其说我们感动于李白与高适的情谊,莫如说感动于那个时代精神的饱满和强旺。电影正是凭借那些夸张、变形、唯美的动漫方式,酣畅淋漓地再现出早已消失遥深却又分明还在我们心底的盛唐精神。

影片中,李白、杜甫、王维、贺知章、王昌龄、常建;哥舒翰、郭子仪;玉真公主、吴道子、岺夫子、丹丘生……诗人与将军、文韬与武略,江南与塞北,红尘与仙道,一个个都从他们共同的时代走来,恍如风云际会。

每个人都挟带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基因。

每个人物,都熟悉而陌生。而编剧以一语传神、大道至简的功力,以浮雕般的艺术细节,再现出他们各自的态度与风神。

尽管人物塑造存在着主次详略的不同,但所有人物所透露的精神却有共同的指向,那就生命意志的奔放、青春勃发的率性,有各美其美个性张扬。

那是兼容并蓄的时代大美。

在动漫渲染的布景下,我们感动于暮春扬州的烟花,感慨于边塞白雪的凛冽,感叹于诗酒明月的千秋挂怀,知己兄弟的万里重逢,又感佩那千金一诺、惺惺相惜的诗人至情……

一句话,我们感动于那个充盈着力量和气势,大写着个性与尊严,流淌着才华与智慧的盛大时代。

然而,“盛大”在这里绝不是一个空洞的所指,更不是所谓“正能量”。艺术的可贵在于,“盛大”不只是繁华,而是繁华与它背后的苍凉。因此,电影里始终存在着盛大时代下生命的不堪与隐痛。无论是科举失败,还是功业未成,抑或是人生虚幻、意义危机,它们都在传递出强大而动人心弦的力量。

那是生命的多样与时代的真实。

得道与建功,享乐与价值,人生进取与生命逍遥,少年与垂暮,始终呈现着巨大的生命张力。

这,才是让我们看清生命本然,又叫我们潸然落泪的艺术张力。

我的.脑海里印着扬州的落英、流水、小舟与春夜的歌舞,印着胡姬酒店一夜狂欢,印着李白于月下的《将进酒》及诗意的魔幻造境,印着裴十二的剑法、高适的枪法、张旭的癫狂、吴道子的高喊狂呼……那都是曾活在人间真正的“人”的声息,那是真实的心灵,可以穿过千百年朝我们奔赴而来的“人”的消息。

人与时代,永远都悲欣交集。我想,值此后疫情时代,大唐的时代精神带来的或许不只是集体的疗愈,更是对一种精神盛大的祈愿吧。

活在人间的最高价值是什么?是活成一个“人”,如李白,如高适,如大唐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2

今天我跟妈妈一块儿去 电影院看电影《长安三万里 》,令我感触很深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更是一个历史课、传承课 、文化课,这部电影让我们认识了唐代的每个诗人 。

整部电影是从高适的回忆中为我们描述了唐代的许多诗人 。

电影的一开始,讲的高适不爱读书偏爱习武,高家枪练的出神入化。最后,高适的爸爸去世之后 ,他变得贫困潦倒,他为了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去寻求长安贵人的帮助 ,在路上遇到了年少时放荡不羁的李白,最后他们成为了惺惺相惜的好友。

虽然李白家很有钱 ,但是在唐朝的规定中有商人的孩子不能考取功名 ,只能靠有权之人的推举 ,于是李白和高适结对一起去长安投靠有权之人。李白和高适来到长安的黄鹤楼喝酒,看着楼下的美景,李白诗兴大发想吟诗一首,结果看到崔颢写的《黄鹤楼》后忽然明白自己阅历不足,年轻气盛,于是回到了家乡接着深造。

而到长安的高适跟李白一样也寻求不到别人的帮助 ,于是在歧王那儿卖艺想得到玉真公主的举荐。但是玉真公主喜欢琴书画 ,所以他说了一句 “终究无法讨妇人欢喜 ”于是回到了老家深造。

电影中的李白性格放荡不羁、豪爽壮志, 被称为谪仙人 ,遇到再难的问题 也不会阻挡他这性格 ,我非常喜欢李白的性格 。

电影中的高适,他虽然出身贫苦,但是一心为祖国效力 :别离荆州、投靠哥舒翰 、驻守边塞、率兵讨伐永王…我非常喜欢高适的`精神 !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李白对高适说:"人生如朝霞 ,转瞬及逝!"是啊!他们都有大鹏远大的志向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过后 让我想到了我的生活 ,生活中难免会有许多的困难 ,但是只要有志向,就是一定可以成功的 !

这部电影中的:王维、李白、高适、杜甫、郭子怡、贺知章…各有各的特点 !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

时代犹如大潮奔涌 ,不断的向前,亦当为大鹏 ,高飞于时代的天空中 !在这一个有极大可能的年轻时代 ,无作所为,老了之后必将留下 很大的遗憾 。如果向前看,来日方长, 未来肯定会有极大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