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科学考察心得体会

在2012年8月6日,我们高一部分新生在地理组老师及环科院各位专家的带领下来到了浙江安吉考察黄浦江部分流域的水质。这次考察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收获,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我所感受到的同学之间的深切友情。 孝丰大桥是我们第一天众多取水点中的第二站。在专家老师的辅导下,我学着亲手采集水样。先要将采水桶下放到所要采集的水域中层,以确保不会带起河底泥沙,影响测量结果。我一个人将沉重的采水桶慢慢下放。但是随着绳子的长度不断增加,我手上的力气却越来越小。就当我快坚持不住时,身后的绳子上传来一股力量。我回头看去,绳子上多了许多的手。

黄浦江科学考察心得体会

一眨眼的功夫,原本晴朗的天空竟下起磅礴大雨。由于下车时没带伞,此时正在向上拉采水桶,我感觉到豆大的雨点打在我的脸上、背上,但是我不能松手。尽管下雨了,但是身后绳子上的那股劲并未减小。

没过几分钟,我突然开始感到奇怪。从水面的涟漪可以看出雨还在继续下,而且雨势在变大,但是为什么没有更多的雨点打到我呢?我抬头看到了一把大伞。转过身,原来是一个不太认识的同学在为我撑伞,自己的肩膀却露在伞外。更多人在下雨时冲上学校大巴后,又带着雨伞冲了下来。

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彼此的心,近了。尽管不认识,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叫嚷,只有人在默默地为别人撑伞。这就是友情。这种精神无疑告诉着大家,我们这个集体是最优秀的集体,每一个人都英雄。在我看来,每一个人都值得我去敬佩,敬佩他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多的话,我不再想说了,只是觉得能够成为这个集体的一员,是我的荣幸。真心为我们自己感到骄傲。谁说90后个个自私?!大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我想,这样就足够了。 友情万岁。虽然我们分属不同班级,但是我相信那天的情景,我们都会铭记在心,直到永远永远。

黄浦江科学考察心得体会 [篇2]

八天的考察学习时间匆匆而过,经过这短暂而又充实的考察学习,我的感受颇多,若要对这八天做一个总结,只有一句话--出发时轻轻松松,是愉悦的心情;归来时沉甸甸的,是收获与责任。 临行前,我对这次考察学习充满了期待,步履轻快飞扬;考察学习后,我多了一份思考,脚步成熟而坚定。就如考察的目的而言,此次考察学习的目的在于观摩先进,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为此为我们安排了参观县局、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示范点参观学习,让我们在身心上和视野上都感受了新的洗礼,使我们在考察学习中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更认识了这一角色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必要性,之所以这种收获不仅让我感受到压力,更让我感受到这是一种动力,这种动力是一种使命,是一种值得投资、值得倾注心血的人生价值提升方式。

在这次考察学习中,不管是景点参观还是建设示范点参观学习,给我的感受和反思都很多,下面我就简要谈谈我的体会。

一、感受和谐打造和谐

6月24日,我镇第二批参观学习团开始启程,沿着蜿蜒盘旋的巴边江一直南下,途经景东、镇远、宁洱、普洱,最后到达景洪市。在这几百公里的行程中,虽然晕车一直侵袭着我,但沿途如画般的风景与崎岖狭窄的山道深深吸引着我,我尽量控制我的眼睑不让它合上,不能错过呀,不能错过大自然给我的恩赐和崎岖山道的行车法则教育。我作为无量山镇安全生产办公室成员,山道交通管理是我必备的经验,这正是我现场观摩学习的机会呀。山道非常狭窄,行车特别的多,但是又那么的井然有序,再看看沿途的交通安全文化不禁使我愧然,他们的文化渲染是那么的浓烈,是那么的到位,使每个经过山道的驾驶员都有一种守护安全的责任感,沿途的一个个显眼的安全警示标语就像一个个安全守护卫士在提醒着、监督着每个驾驶员是否珍爱生命,是否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样。看到这些,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古语“久入鱼肆,不闻其臭;久入兰室,不闻其香”,这不就是说明环境育人的道理吗,我们应该尽力去打造一个交通安全文化环境,让我们的驾驶员也在安全文化环境下受渲染,去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6月25日和6月26日我们参观了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园、傣族园和野象谷。这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古朴的民族风情、秀丽如画的热带植物和悠然自得的野生动物悄然构置了我们奋斗了几代人的和谐社会。这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我们也有连绵起伏的无量山和逶迤滂沱的哀牢山,它们曾经一度是那么的钟灵神秀,那么的生机勃勃,相信这里也曾经是一片和谐的世界,那现在为何黯然失色,我们作为无量山镇的建设者,理应反思我们的建设思路和管理模式。我们理应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把无量山镇也打造成又一个和谐社会示范点,当然就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局面,我相信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成功,一定能把无量山镇打造成一个绿色产业旅游文化基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示范基地,我相信会有这一天,而且我能等到这一天。

《黄浦江科学考察心得体会》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